你猜不到!二战日军冲锋枪与刺刀数量对比,差距竟如此之大!

兜兜爱读书 2024-12-16 22:00:10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提及二战中的日军武器,你或许能想到那闪着寒光的刺刀,却不一定清楚他们其实也曾制造过冲锋枪。

没错,日军在二战期间确实生产了冲锋枪,但数量却少得可怜——仅仅2万多支,相比之下,他们制造的刺刀数量却高达680万把!这背后,隐藏着日军独特的武器选择逻辑和战场考量。

首先,咱们得承认,冲锋枪在近战中的威力是毋庸置疑的。二战时,苏军的PPS冲锋枪以其每分钟700-900发的射速,在百米内的人海战术中,简直就是一台“屠杀机器”。

然而,日军在冲锋枪的研发和生产上,却显得颇为“吝啬”。他们虽然也能造出冲锋枪,但直到1940年才开始给部队装备,而且还不是陆军,而是海军空降部队和坦克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就得说到日军的两大作战信条了。第一条,精准射击。这源自日俄战争的胜利经验。当时,日军总结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胜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的宝贵经验,并将其奉为圭臬。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研制出了射击精度极高的“三八大盖”步枪。这把枪,中国人可是再熟悉不过了。日军对这把枪的钟爱程度,从他们长达40年的使用历史中就能窥见一斑。

第二条,近身肉搏。日军视白刃战为最能展现血性和勇气的作战方式。在中国战场上,刺刀往往成为打完子弹后的终极武器,扮演着终结者的角色。

甚至,日军在冲锋枪和重达20斤的机枪上也加装了刺刀,这种对白刃战的痴迷,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日军对冲锋枪的“冷落”,并非仅仅出于对战术信条的坚守,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省钱。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做什么事都得精打细算,连子弹也不例外。

在《东史郎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在日军眼里,“子弹像金币般值钱”。冲锋枪在面对一群敌人时,往往采取的是扫射的方式,子弹消耗量大,这对于追求精准射击和节约子弹的日军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之所以采用活埋、烧杀、溺毙、刺杀,甚至车轧等残忍手段,除了他们的残暴本性外,节约弹药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日军的这种“节俭”精神,在他们的武器制造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制造1支冲锋枪的造价,竟然是1支三八式步枪的3倍!再加上子弹的费用,造1支冲锋枪的钱,足以制造5支三八式步枪。面对这样的“经济账”,精明的日军自然选择了后者。

然而,这种看似精明的选择,实则却是愚蠢的。因为在美国人眼里,日军自鸣得意的三八式步枪,不过是一把“能够发射子弹的中世纪长矛”。

更为讽刺的是,日军在其他战场很少与美军、英军等打白刃战,这种属于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几乎只在中国战场上出现。这背后,其实是日军对中国军人武器的藐视。

当时,中国的兵工厂技术落后,基本造不出像样的冲锋枪,也缺乏其他有效的近战武器。这使得日军在与中国军队进行白刃战时,几乎不用担心被成片击倒。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日军的这种“节俭”和“精明”,最终却成为了他们战场上的累赘。在二战后期,面对美军等盟军的强大火力,日军的白刃战和刺刀攻击显得苍白无力。

而冲锋枪等自动武器的缺乏,也让他们在近距离作战中吃尽了苦头。最终,日军的这种武器选择逻辑和战场考量,随着他们的战败而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日军的武器选择并非仅仅出于战术和经济的考虑,更隐藏着他们对战争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然而,这种理解在残酷的战争中显得如此苍白和无力。它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武器如何先进,真正的胜利永远属于那些能够正视战争本质、尊重生命价值的人。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日军在二战中的残暴行径和侵略罪行。他们的武器选择和战术策略,都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侵略和镇压。

因此,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要警惕那些试图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行为。只有正视历史、反思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在那些血与火的岁月里,无数英勇的战士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历史的篇章。他们的英勇和牺牲,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而我们作为后人,更应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

1 阅读:109

兜兜爱读书

简介:95后理工男,热爱读书,喜欢分享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