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管夷吾(即管仲)从牢狱中解救出来受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集赎回来被起用。
管仲与百里奚既生于同一时代,又均为贤臣良相,在孟子眼中两人并驾齐驱,贤名远扬。
经历相似,管仲曾经屡遭碰壁,百里奚多次求职失败;
挚友相伴,管仲有鲍叔牙,百里奚有蹇叔;
底层逆袭,管仲从囚徒中释放而任用为相,百里奚以奴隶赎买被任命为大夫;
助力称霸,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百里奚辅佐秦穆公称霸一方。
……
然而,司马迁却厚此薄彼:管仲进入列传而“管鲍之交”千古流芳;百里奚像谜一样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甚至还不如“孙叔敖举于海”。
01前半生经历管仲谋生屡遭失败
管仲与百里奚出身底层,属于普通百姓。而且两人前半生经历极其相似,“衰神”相伴处处碰壁,为谋生而四处奔波。
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使用第一人称,管仲以自述形式介绍了自己悲催的前半生。
为了维持生活,“尝与鲍叔贾”——与鲍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管仲贫困”,所以不会投入太多资金,但是,“分财利多自与”——每次赚钱分利,管仲都要多分一些。
于是,有人向鲍叔牙抱怨不公,鲍叔牙却不以为然,他知道管仲并非贪财而是家境贫寒急需用钱。这么合伙做买卖,再好的朋友也干不了太久。
还有一次,“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管仲给鲍叔牙筹划更大买卖,岂料这次生意赔本,使他们陷入困顿境地。
然而,鲍叔牙并未埋怨管仲,反而认为人都有走运和背运的时候,管仲只是不走运而已。
管仲和鲍叔牙曾一起上过战场。在战场上,管仲“尝三战三走”——多次当逃兵,置鲍叔牙于不顾。鲍叔认为管仲并非胆小怕死,而是还有老娘需要赡养。
“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也曾经出仕做官,但是屡遭国君驱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即便如此,鲍叔牙认为管仲并非不成器,只是生不逢时罢了。
可见,管仲不仅穷困潦倒,运气还不佳,像衰神附身干啥啥不成,还连累了好友鲍叔牙。
百里奚坎坷求职路
而百里奚的经历同样坎坷,流落街头乞讨,入职单位屡屡倒台,还险些搭上性命。
“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百里奚是楚国乡野之人,这决定了他贫困的境遇。“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今安徽宿县)人”——百里奚曾游学齐国,花光了钱无奈流落街头乞讨为生。“蹇叔收臣”——蹇叔收留了百里奚。
齐僖公死后,齐襄公诸儿继位。襄公荒淫、昏庸,又常欺辱大臣,迫害兄弟。齐襄公十二年,公孙无知造反杀害了齐襄公,而自立为齐君。
公孙无知是齐僖公同母弟弟夷仲年的儿子。
“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此时百里奚打算到齐国谋差,供职于公孙无知,蹇叔却阻止了。公孙无知在位仅三个月,外出游玩时被暗杀了。此时,管仲陪同公子姜纠流亡鲁国。
百里奚躲避了齐国内乱,辗转到周王朝求职。来到洛阳,百里奚报班学习“饭牛”——专业养牛。
百里奚当饲养员,准备发展畜牧业?并非如此。
“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因为周王姬颓喜欢牛,百里奚学养牛以接近姬颓。
百里奚“牛技术”家喻户晓,“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周王姬颓准备聘用百里奚,蹇叔却再一次阻止。“臣去,得不诛”——百里奚离开姬颓,所以没有丧命。
周釐王姬胡齐驾崩后,其子周惠王姬阆即位。周惠王二年(即晋献公二年),姬颓与燕国、卫国联合发动内乱,周惠王出逃。
姬颓即位为周王。姬颓是周庄王姬佗的庶子,周釐王姬胡齐的弟弟。姬颓在位两年,晋献公四年,郑厉公与虢国国君联合“袭杀”姬颓,护送周惠王姬阆回周。
“臣诚私利禄爵”——百里奚为了奉禄供职于虞国,即使“虞君不用臣”。
02命运转折点摒弃前嫌用贤良
齐襄公姜诸儿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异母兄长。齐襄公与其异母妹乱伦通奸,并派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弟弟们担心遭迫害纷纷出国避难,姜纠和姜小白分别流亡到鲁国和莒国。
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杀害,公孙无知上任三个月又被袭击杀害。
鲁国得知齐国没了国君,立马派兵护送姜纠回齐继位。同时,让管仲带一队人马埋伏在莒国回齐国必经之路,准备截杀返回齐国的姜小白。
管仲埋伏在路旁,发现姜小白的车队,立马下令搭箭射向姜小白专车。姜小白被箭设中了腰带挂钩,当即躺下装死。
而管仲以为姜小白中箭身亡,赶紧回鲁国复命。姜纠得知姜小白已死,慢悠悠地往齐国走去。
姜小白以装死迷惑了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然后以灵车掩饰迅速返回齐国,并继位为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派兵阻击鲁国护送军队,并将其击败。鲁国迫于齐国威慑,不得已杀掉了姜纠,而辅佐姜纠的召忽自杀殉难,管仲则被囚送到齐国。
管仲为什么宁愿被囚也不殉难呢?
因为好友鲍叔牙辅佐齐桓公,而且管仲也知道鲍叔牙不会让他死掉。
“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史记·齐世家》
“如果大王要治理齐国,有高傒和鲍叔牙足够了。假使大王要称霸诸侯,除了管仲别无他选。管仲是不可或缺的人才。”鲍叔牙将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
于是,齐桓公摒弃前嫌迎接管仲,“厚礼以为大夫,任政”。齐桓公七年会诸侯于鄄而始霸诸侯。
五张羊皮赎人才
晋献公二十二年(即齐桓公三十一年),晋国再次借道虞国以攻打虢国。上次借道是晋献公十九年,虢国曾受命攻打曲沃武公——即晋献公的父亲。晋献公派荀息给虞国国君送礼——屈邑所产的马匹。
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作为奴仆陪嫁)秦穆姬。——《史记·晋世家》
当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国君姬丑逃往周朝。晋军撤军途中,偷袭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以及大夫井伯、百里奚,并将百里奚作为秦穆姬(晋献公太子申生的姐姐)的陪嫁奴仆。
百里奚倒霉催的,到哪里入职都会破产。
百里奚不甘作奴仆,终于从秦国逃回楚国。岂料,才脱虎口又入狼窝。百里奚跑到了宛(今河南南阳),又被楚国戍守的士兵捕获了。
“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能力卓著,原打算重金从楚国赎买。“恐楚人不与”——又担心楚国不卖或杀掉。
于是,派人到楚国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楚国这儿),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我的奴仆百里奚在楚国这儿,请允许以五张羊皮赎买。
楚国一看囚禁的奴隶中,“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百里奚不过是七十多岁的老头儿。留着还得管饭,五张羊皮也值了,于是就卖给了秦国。
“语三日,穆公大悦,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秦穆公与百里奚商谈国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直畅谈了三天三夜。秦穆公对谈话相当满意,于是把国家政事委托给百里奚全权处理。百里奚也因此获得“五羖大夫”称号。
03情谊比金坚纯粹的友谊,与金钱无关,与名利无关,与处境无关,只是一份彼此欣赏,彼此成就。
成语“管鲍之交”,常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友谊可以比金坚硬牢固。
管仲因为贫困,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然而鲍叔牙始终与管仲友好相处,并未口角之争。即使管仲经商谋划失误,战场上当逃兵,官场上屡被驱逐,这些都没有改变鲍叔牙对管仲友情。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史记·管晏列传》
齐桓公继位,鲍叔牙举荐了身处对立阵营的管仲,并且让出高位给管仲。
鲍叔牙此举既是为了友谊,也是为了齐国发展。所以鲍叔牙子孙后代能够享受俸禄,十几代拥有封邑,而且还出现了很有名望的大夫。
百里奚流落街头时,蹇叔收留了他;百里奚入职前途未卜的单位,蹇叔又多次劝阻……蹇叔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诤友,设身处地的为朋友着想。
而百里奚被秦穆公任命为大夫之后,同样没有忘记举荐好友蹇叔。
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史记·秦本纪》
百里奚明知道虞君不会任用,但贪图私利禄爵,就留在虞国。此前听从了蹇叔两次劝阻,所以两次脱离灾难。一次未听蹇叔建议,就遭遇虞国之难。由此得知蹇叔贤能之才。
“于是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秦穆公派人以丰厚薪金迎接蹇叔,封为上大夫。按照卿大夫士三级九等,蹇叔的上大夫比百里奚大夫级别高一等。
百里奚、鲍叔牙都是识贤助贤之人,大公无私让位于贤能,为国家发挥更大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司马迁说“天下不多(赞扬)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04事业登巅峰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
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管仲被受到重用,在齐国处理政事,实行变革强国,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些都是管仲的智谋。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高度评价管仲,也成为后世评价管仲的参照。
然而,其中还隐藏着一个信息“鲍叔遂进管仲”,这是客观必要条件。管仲能够实现人生抱负,离不开鲍叔牙大公无私地举荐。
所以,《管晏列传》既推崇管仲治国之才,更是对鲍叔牙识人之能的赞誉,“天下不多(赞扬)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当然,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七年,诸侯会桓公于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从此来看,管仲仅用了七年,使齐国国力繁荣昌盛,齐桓公才得以称霸诸侯。
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史记·商鞅列传》
百里奚出任秦国国相六七年,而后向东讨伐过郑国。曾三次扶持拥立晋国国君(惠公、怀公、文公),一次出兵平复了楚国祸乱。兴办教育,严守边境,所以巴国前来纳贡;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
在《商鞅列传》中,司马迁借用了赵良劝谏商鞅的话,大致可以作为百里奚盖棺论定的评价。
秦穆公十四年,也就是晋惠公五年,秦国闹饥荒,向晋国借粮遭拒。此前一年,晋国闹饥荒,秦国曾输粮助晋度过危机。秦穆公十五年,晋国趁人之危,“兴兵将攻秦”。秦穆公带兵迎击晋军,在韩原俘虏了晋惠公。
秦穆公三十二年,晋文公离世,秦欲穿越晋国、周王朝而攻打郑国,百里奚和蹇叔“哭师”,不同意出兵。秦穆公一意孤行,结果撤退过程中在崤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三将军也被俘虏。
这两次对晋作战背后都有百里奚身影。支持韩原之战和不同意出兵郑国,两次战争结局证实了百里奚的贤能。但是,司马迁却没有明确百里奚的贡献,确实让人意外。
05功过任由之“管仲世所谓贤相,然孔子小之”——管仲备受世人推崇的贤相,孔子却认为他太小器了。司马迁好像并不赞同孔子的评判。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富贵奢华的生活,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但是齐国人却不认为这是奢侈僭越行为。
管仲为何能够赢得民心?
“俗(百姓)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百姓所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懂得给予就是索取,这是执政者的宝贵经验。
“享其利者为有德”——只要享受了好处就可以认为有仁德。
所以,管仲推行的富国强兵改革,“与俗同好恶”——符合老百姓的要求;推行政令如同流水一样,顺应百姓心意。如此革新必然会“仓廪实,衣食足”,百姓岂能不欢欣鼓舞。
“管仲卒,齐遵其政,常强于诸侯”——管仲对于齐国的影响很大,即使管仲逝世多年,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诸侯强大。
与管仲相比,百里奚生活简朴,出行从不乘车马,即使天热也不使用伞遮阳,在都城中行走不带车马随从,也不带甲兵护卫。这种朴素亲民的形象赢得好感,起到了教化官员、民众的作用。
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史记·商鞅列传》
百里奚死后,秦国百姓如丧考妣,无论是通邑大都,还是偏远乡村,哀伤痛哭之人比比皆是。由此可见,百里奚也是颇得人心。(“舂者不相杵”,舂米需要喊号子,类似歌谣。)
“德行施于后代”,这是《商鞅列传》中赵良所说,并非指百里奚的德行恩泽后世子孙,而是指百里奚德行影响延续到后来,所以由余受感化从西戎投奔到秦。
结束语:综上所述,无论是出身,还是友情,百里奚和管仲可以说命运相同。而百里奚对于秦国的影响,乃至于秦穆公称霸诸侯居功至伟。这类似于管仲之于齐国,助力齐桓公称霸诸侯。
而百里奚生活简朴,相对于管仲奢靡浮华可能更亲民一些,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厚此薄彼呢?
至今,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