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斯克一条关于F35战机的帖子在国际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位即将出任美国政府效率部部长的科技大亨,在看过中国深圳湾公园的无人机蜂群表演视频后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还在生产F35的都是傻子”。那么,马斯克为何对F35如此不屑?他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冷战局势,美国启动了新一代战机研发计划。当时美军主打的是F22猛禽战斗机,一架造价高达3亿多美元。后来苏联解体,美国认为不再需要这种昂贵的“大杀器”,转而研发成本较低的多用途战机,这就是F35的由来。
经过层层筛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终拿下F35项目。但好景不长,美军提出的需求越来越多,原本预计几千万美元一架的造价,最终飙升至1亿美元。为了分摊成本,美国不得不寻求国际合作,英国成为一级合作商,土耳其也曾参与其中。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F35这款传统载人战机的短板逐渐暴露。今年3月,美国国防部作战测试和评估局的一份机密报告被曝光,直指F35存在七大致命问题:故障自动诊断系统频繁报警、维修耗时过长、隐身涂层需频繁维护、航炮可用性低、与航母兼容性差、对抗测试不足、战场应用性差。
这些问题不是空穴来风。韩国空军的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的18个月内,他们采购的F35A就发生了234次故障,其中172次导致无法飞行。这让韩国方面大呼上当,花费70亿美元买来的五代机,故障率竟比60年代的老旧战机还要高两倍。
与此同时,中国的无人机技术正在快速崛起。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彩虹7无人机展示了深入敌后侦察、精确打击的能力,更能作为歼35和歼20的“忠实僚机”。“九天”无人机母舰的亮相,更是让蜂群作战从概念变为现实。这些成果让马斯克看到了未来空战的新趋势。
对比之下,美国的MQ-9“死神”和“全球鹰”在作战指标上已落后于中国的无人机,与F35的协同作战能力也相形见绌。马斯克认为,与其在F35这个“钱坑”里继续投入,不如加大对无人机的研发力度。这不仅符合未来战争趋势,还能节省大量成本。
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显然不这么想。他们坚持认为F35是当今世界联网能力最强的战斗机,是战略威慑的重要力量。目前F35已交付超过1000架,预计最终用户将超过3000架。2024年4月,美国空军甚至计划将年度采购量从48架提升至80架。
从更深层次看,马斯克抨击F35的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军工产业的战略困境。十多年前,美国认为未来战争将以反恐为主,不会出现大国竞争。基于这种判断,他们拆除了F22生产线,全力押注F35。这个战略误判导致美国在新一轮军事竞争中陷入被动。
如今,面对中国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军工产业却难以迅速调整。一方面是因为既得利益的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国军工制造能力的衰退。在无人机、造船等领域,美国已显露疲态。加上天文数字般的国债负担,美军很难拿出充足资金支持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发。
马斯克的言论虽然尖锐,但也不能完全否定F35的价值。作为一款五代机,F35承载着美国军事影响力的投射。通过F35的购买权和交付优先权,美国可以对其他国家形成某种制衡。但随着中国歼35、俄罗斯苏57等新型战机的出现,F35的战略价值正在下降。
未来的空战必将是无人与有人相结合的新模式。但目前的四轴无人机在机动性、反应速度和全天候作战能力上还无法完全取代载人战机。真正能与五代机比肩的,应该是像中国攻击11和美国X-47这样的高速隐身无人作战平台。
马斯克的观点指出了一个现实:在军事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固守传统思维只会让差距越来越大。但改变谈何容易?且看美国新政府如何应对这一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