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洛,原名张广和,1919出生,掖县西由镇单山村(莱州三山岛街道单山村)人。
1932年秋,张加洛高小毕业参加全县会考,在会考作文中写道:“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学生并无例外,学生不可闭门死读书,不问国事。游行喊口号,能唤醒国人的觉悟?还是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抗日宣传,激发人心,用行动推动政府。”
1933年9月,张加洛考入山东省立第九中学就读,受国内外形势急剧演变的触动,革命书刊的启迪,和学校共产党组织活动的影响,产生了强烈的抗日反蒋与倾心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先后任“学生救国会”副主席、主席。
鲁西发水灾,难民大批来掖,张加洛与进步同学组织学生募捐救灾,直接找到县长刘国斌,要求安置灾民食宿,资助重修家园。
1935年底,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他又组织发起声援北平学生运动的活动。
1936年8月,张加洛中学毕业,前往北平弘达二院就读高中。入学后,他依然时刻关心时政,竟拿全英文版的物理、化学、数学等课本到西单旧书摊换取了列宁《“左”派幼稚病》及《两个策略》等宣传革命的“禁书”秘密阅读。
一次,国文老师命作《月坛赏月记》,他在文中写道:“敌机天天在头上嗡鸣,哪有心思赏月?”不久,他在同学陈放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随后,他给在莱阳乡师就读的同学吴幸之写信寄材料,鼓动他在莱阳发展“民先”组织。
同年10月,张加洛在“民先”组织的帮助下,秘密奔赴西安参加东北军学兵队。不久,经吴兵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组织派到连队搞政治宣传,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很快建立了党支部。
西安事变后,组织决定将学兵全部撤出部队。张加洛返往北平,途中回到掖县,受掖县县委委员李佐长的邀请,到常平仓小学宣讲西安事变真相。随后返回北平,与中共东北局工委接上关系,被组织派往济南参加韩复榘举办的政训班。
刚到济南,卢沟桥事变爆发,张加洛与北平党组织失去联系,期间遇到同学李勋臣,并一起返回掖县。9月,他再赴济南寻找组织,最后通过在济南的《西安日报》报馆外勤记者邹鲁风介绍,与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委员张霖之取得联系,接受了回胶东发动游击队的任务。
1937年10月,张加洛携载有中央北方局的“华北决议”文件和山东省委出刊的《齐鲁文化》返回掖县,并发展吴幸之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执行山东省委指示,张加洛动员李勋臣、吴幸之,成立临时党支部,先发展党,再搞武装。
已是县委委员的李勋臣,马上将此事向掖县县委作了汇报。此时,掖县县委还没有和上级取得联系。县委委员李佐长了解张加洛的历史,李勋臣也多次到张加洛家进行考察,认为他是可信任的同志。于是掖县县委作出决定,让李勋臣通知张加洛到沟东参加县委会议。
会议由掖县党组织的创始人郑耀南主持。会上张加洛传达了“华北决议”和山东省委关于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掖县县委已与上级党失去联系多时,这次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大家的心里亮堂了。
经过热烈讨论和认真研究,县委作出决议:重新登记党员,整顿党的组织;在县委统一领导下,依靠党,发展党,积极发展抗日武装;恢复党刊,更名《民声》。针对当时的形势,郑耀南提议改组县委,张加洛任书记。
会后,由张加洛起草的《华北抗日形势与游击战争》在《民声》上发表,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反流亡”“反妥协”,带头参加抗日武装。文章对提振掖县党员的革命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之后,掖县党的力量迅速壮大,党的外围武装组织纷纷建立。张加洛与吴幸之在西由一带领导组建了“抗敌前进队”。同年12月,国民党掖县政府垮台,全县十个区队武装各自为政,国民党人赵森堂等也在筹建“掖县民众抗敌前进队”(简称“民抗”)。
在这紧要关头,县委决定:首先把共产党领导的各股抗日武装统一起来,吸收“民抗”参加,组成“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简称“民动”)。县委在讨论如何使“民抗”坚决走抗战的道路时,张加洛说“民抗”发展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分子,要发动更多的进步学生参加进去,调整“民抗”的成分。随后,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参加了“民抗”。
县委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原则》精神,研究了与“民抗”的合作方法。张加洛等按照县委指示,以各股武装组织代表的身份与赵森堂谈判,提出以各股武装组织为单位出代表,组成领导机构,再以人枪多少调整名额的建议,赵森堂当场同意。经过反复协商,决定成立“民动”,并选出由5人组成的领导机构,其中共产党占4席。
“民动”成立后,县委加快了争取地方区队武装的工作。张加洛亲笔起草《争取区队到抗敌阵线上来》,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安派共产党员秘密打入,进而控制区队,与区队直接进行谈判,坚持“既抓上层,也抓下层,抓到一个再去串连”等办法,经县委研究通过后印发到全党,以指导争取区队的工作。
根据县委的分工,张加洛直接参与并成功争取了四区队武装。不久,县委将全县大部分区队武装争取了过来。
1938年2月,日军侵占掖县,并扶植汉奸刘子容成立伪政权。3月,县委决定发动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推翻伪政权。
起义前,张加洛在县委会议上说,红军开展游击战争,扩军、筹粮、筹款、供给情报,要靠地方党组织配合。县委领导这次起义,要充分估计到起义的困难,从思想和组织上做好起义成功与失败的两种准备。
为防止起义失败,县委决定由张加洛等组成一个秘密县委,带领一部分党员潜伏地方。一旦起义失败,郑耀南等率起义部队转入山区打游击,张加洛等留在地方秘密开展工作,以利于起义部队和地方党组织互相接应支援。
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胜利后,在“民动”的基础上,成立了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为扩大抗日宣传,坚定部队和人民群众的抗战信心和决心,张加洛亲自撰写了《抗日除奸宣传大纲》,阐明了三支队的性质、任务和建军、建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军内外进行抗日宣传教育的基本教材。
为全面巩固党对部队的领导,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三支队举办了两期政工人员培训班,他还亲自拟定计划,授课辅导,并培养发展党员四五十人。这些经过理论武装的党员政工干部,大部分又分配到各大队、中队工作,加强了党组织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1938年5月,以张金铭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联合进攻掖县,妄图消灭三支队。在反顽斗争的紧急情况下,张加洛受三支队委托,骑自行车赶赴黄县,向胶东特委报告情况,请求支援。
胶东特委认为这是胶东第一次大的摩擦,决定成立了由三军、七、八支队和三支队组成的“胶东抗日联军”,并组成“前敌指挥部”,韩明柱任指挥,郑耀南任副指挥,张加洛任政委,以打击顽军的嚣张气焰。
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我军挫败了各路顽军的进攻,取得了在胶东首次大规模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
然而,在三支队内部,赵森堂等人密谋纂夺三支队的领导权。张加洛通过各种渠道,准确掌握了赵森堂对外勾结顽军,对内网罗亲信私拉队伍,妄图于“七·七”抗战一周年之际叛乱的罪证。在与郑耀南、李佐长等紧急磋商后,当机立断,逮捕并枪决了赵森堂等叛乱分子,使三支队成为一支完全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同年8月,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合编,三支队被编为六十二团及五十五团两个营,张加洛任六十二团政治处主任。11月,六十二团扩编为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二十一旅,张加洛任政治部主任兼蓬、黄、掖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1939年3月,张加洛被派往延安汇报学习,11月抵达延安,12月入抗大五期学习。毕业后,先后任中央军委总卫生部任政治处主任、中央军委直属队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兼秘书科科长、1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直属政治部任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1945年9月,他被派回山东解放区,任胶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先后参加了胶(州)、高(密)、昌邑、潍坊外围及粉碎国民党军对胶东重点进攻等战役。
1950年11月,张加洛调山东军区政治部任宣传部长。1955年5月,调江苏军区任政治部主任,兼任江苏省委纪委副书记。同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4月调任国务院水利电力部政治部主任,同年晋升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