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老祖宗的智慧)

魅力阅读 2024-12-26 09:17:49

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有言:“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为人处世当如铜钱一般,内方正,外圆融。

内方,是立身之本;外圆,是处世之道。

人生的尺度与分寸,就在这一方一圆之间。

方圆并济,自能游刃有余,自会风生水起!

01 事,有方有圆

《易传》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世事多变,人心复杂,有时需要你坚定直行,有时又需要你绕道转弯。

懂得拿捏分寸,随机应变,才能把事办得既妥当,又得体。

而变通的原则就在于平衡方圆:有圆无方,则无章法;有方无圆,则无余地。

唯有事事“有方有圆”,既不逾矩,又不固守,才能不得罪人、不僵住局。

《红楼梦》中,平儿为人善良公道,处事八面玲珑,是王熙凤最得力的助手。

一次,府里太太丢了东西,王熙凤为逼出贼人,打算让丫鬟“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不给吃”。

平儿听后,心有不忍,但她身为凤姐的人,又不好直接求情。

于是,她拐着弯说道:“(王熙凤)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着的?”

一句体恤之言,恰好说到了王熙凤心坎上,她当即不再生气,免了对一众丫鬟的责罚。

王熙凤是出了名的“狠角色”,但平儿跟在她身边多年,依旧保持自己温婉善良的本性。

有时王熙凤做事太过,平儿还会瞒着她出手搭救,让许多人免于一难。

《红楼梦》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平儿既知“人情”,又懂“世故”,因而能在保全自身的同时,惠及他人。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事,让人左右为难。

其实,最好的选择就是“硬”着心决断,“软”着手处理。

最高明的办事手段,不是争胜,而是周旋。

守住原则,变通思维,方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02 话,可方可圆

《战国策》有云:“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有人开口,让人如沐春风;有人张嘴,令人火冒三丈。

说话,人人都会,但好好说话,未必人人都懂。

语言虽然无形,但人能赋予其形状,直言则显方,柔语则显圆。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拿捏方圆之度,该直时直,该柔时柔。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魏国战将乐羊大败中山国后,凯旋而归,魏王闻之大喜,设宴庆功。

席间,魏王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

文武百官为取悦君王,无不称其仁德圣明。魏王听后,心满意足。

就在此时,任座突然出声反对,直言魏王担不起仁德之名。

他说:“您取得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乐羊,却封给自己的儿子,怎么能是仁德君主呢?”

魏王闻言,勃然大怒,他让大臣翟璜重新评价自己是否仁德。

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的君主。”

魏王脸色稍缓,问他何故,翟璜解释道:“因为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

魏文侯听完,怒气全消,不仅没有惩罚任座,还将他拜为上卿。

曾国藩有言:“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能打动人心的话语,首先是不让人难堪,其次才是深入人心。

语言的艺术,就在于方中表真意,圆中存情义。

最好的说话方式,就是好话直说、坏话柔说,方圆并济,恰到好处。

03 人,能方能圆

《曾国藩家书》中写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若棱角太多,则处处碰壁;若圆滑太过,则重心不稳。

真正的智慧,是在刚柔之间寻得平衡,在方圆之间找到尺度。

宁王之乱平定后,王阳明发现两个太监曾与宁王互通书信,有勾结谋反之嫌。

然而,他并未揭穿太监,反而将信件还给二人,对此事只字不提。

一来,宁王已经被捕,二来,两人无关大节,不如就此翻篇。

王阳明的大度,让太监深受感激,此后经常在皇帝面前为他美言。

然而,当王阳明面对十恶不赦的奸臣刘瑾时,他却毫不留情,冒死弹劾。

即使因此受牢狱之灾,又被发配至贵州龙场,也未曾后悔。

古人云:“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

外圆是胸襟,是为人的雅量;内方是原则,是做人的底气。

安身立命,“方圆”二字,缺一不可。

人生在世,不要撞了南墙才懂得转弯,更不能没了底线还沾沾自喜。

以“方”律己,端正磊落;以“圆”示人,通透灵活。

能方能圆,自能过好这一生。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