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古籍里关于月亮的离奇记载:表面凹凸不平,有8万名专人维修

青莲简说 2025-01-13 16:56:06

如果现在让你看一本科幻小说,描写在月球的种种探索,你可能会觉得司空见惯;

但是你知道么,在遥远的唐朝,竟然还有过一段人类与月球人交流的科幻文章传世,并且这段文章还记载了很多后世被科学证实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古代竟然也有科幻小说?

现在,每年都有很多的科幻小说问世,其中还有很多书有相当巨大的影响力。

比如《三体》,就是震惊世界的科幻巨著,里面不但人物生动,更是写出了许多在科学尺度上非常有探讨意义的内容。

但是,在遥远的唐朝,竟然也有这样一部说,看似奇幻,却记载了一些似乎是科幻,但又更像是真实的故事。

这部书就是《酉阳杂俎》。

其实,这部书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志怪,也就是把一些流传在市面上的,不能被当时人们所认知的故事和传说集合在一起的书。

《酉阳杂俎》所记载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与其说广泛,还不如说是杂。

因为里面的内容涉及的面实在太多,比如典故,文学,植物,医学,炼丹,宗教,神话,地理应有尽有,但是这些故事,既没有一个归类,而且里面的故事大多数也显得荒诞离奇。

但后人在研究这部书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一些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故事。

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说是唐文宗时期,有两个人结伴出游,在嵩山脚下,迷失了方向。

就在两个人像无头苍蝇一般,不知归途的时候,竟然意外遇到了一个在林间熟睡的人。

很奇怪的是,这个人虽然睡在地上,衣服却非常干净,一身白,竟然一点都不脏。

关键的是,连她的包袱也是纯白色,整个人都显得非常纯净。

两个人找不到出路,只得等这位熟睡者睡醒问路,哪知这位兄台睡醒之后,告诉两个人他其实并不是人间的人,而是来自于月亮。

一听到这个,两个小哥来了兴致,非要这位白衣人讲讲月亮上的事情。

白衣人神秘的说道:月亮其实是有七种宝物合成的,而且月亮是一个球体,月亮上的阴影就是他们这些月球人在修凿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的凹凸面在反光的时候产生的阴影。

说着,白衣人还展示了自己修凿月球使用的工具。

原来,按照白衣人的说法,在月亮上修凿的人竟然达到了八万二千人之多,他们之所以在月亮上修凿,是为了让月亮更好的反射太阳的光线。

白衣人的说法,让两个外出游玩的小哥惊叹不已,因为他们万万没想到,月亮竟然还有如此神秘的一面。

眼看着这两位小哥迷路且饥肠辘辘,白衣人又拿出饭团给他们吃,并且告诉他们,吃了这个饭团就可以一生不生病。

吃饱喝足之后,白衣人又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做完这些,白衣人就神秘的消失了。

这段故事,谈不上离奇,却至少证明至少在唐代,人们已经对月亮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

在故事中,提到了几个东西,都在后世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比如月亮是球体,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月球本身不发光,而是依靠反射太阳光才又光亮。

事实上,我们总认为古代人对月亮的认知停留在神话之中,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等。

其实,在唐代的时候,已经有人对月亮进行了相对而言比较仔细和严谨的认识和观察。

当然也有人大胆的提出《酉阳杂俎》中记载的白衣人,他穿的白衣不就是宇航服,他背的包袱不就是宇航背包。

这些东西,似乎远远超过了当时人能够拥有的认知,想来是遇到了穿越者甚至是真的外星人也未可知。

事实上,自古以来,人类对于浩瀚宇宙就有着无尽的遐想,因为这些东西对于古人而言就是未知领域。

在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中,就有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说法,在盘古的故事中,人们认为,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星星。

这些神秘莫测的想象,正是人们对于浩瀚宇宙的最初印象。

在广汉三星堆发现的青铜器中,也有在人类的眼睛上装上了类似望远镜一样的存在,仰望星空,也表明在当时,人们想要更进一步的看清楚天空的夙愿。

其实,在古代虽然观测的手段很有限,但是因为空气洁净,既没有太多的污染,更没有无尽的城市灯光,古人是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很多天象的。

就比如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在地面上能够看到的月亮本来就相当巨大。

即使是在现在具有光污染的情况下,当满月的时候,我们通过肉眼也是能够看得到月亮表面的阴影暗部的情况。

因此,《酉阳杂俎》记载的月亮是球体,具有凹凸不平的特性是完全可以通过观测得知的。

其实在我国古代,天文学还是积累的相当多的信息的,尤其是月光的来源,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有天文学家准确的揭示了月光的来源。

古人认为,月亮是至阴之物,有形无光,日照乃有光,这个说法虽然暗含了阴阳学说,却非常科学和准确的解释了月亮发光的原理。

到了东汉时期,张衡讲的就更加具体了,他提出月光是来源于太阳的照射。

而说起张衡,大家对他的印象更多的是他发明了地动仪,但其实,张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科学家,他不但在地质学研究上颇有建树,在天文学研究上也很有造诣。

科学与科幻只是一墙之隔。

对于古代人,很多人认为古代与科学距离很远,其实不然,人类的科学虽然在近代突然爆发,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时代里,科学的积累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就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于自然观察和总结的产物,这个观察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在二十四节气中,人们观察了太阳的角度,又结合温度,降水,植物的生长状况,慢慢总结出了关于气候变化的特征,并且把一年分成了24个节气,每个节气占据半个月的形式来指导生产。

但是有没有想过,一年的时间,一个月的时间是如何确定的?没错,其实就是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的观察来确定时间的。

所以,我国的农历的历法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13年7闰的纪年方法。

从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大致是28天的时间,这就是一月的由来;

由此,古人大致把一个月定位28天左右,但是这样计算,每年都会存在较大的误差,于是聪明的古代人就通过插入闰月的形式来填补误差。

经过常年累月的尝试发现,13年里插入7个闰月就可以恰好补足差异。

而这些来自于观察得出的纪年法,就是科学的实践。

对于月球的观测同样是如此,虽然《酉阳杂俎》在现在看来更像是志怪故事,但是这也是古人通过肉眼能够观察得到的最大精度的事实。

当然,对于这些被看到的东西,又无法更进一步的解释其来源,就有了一些文学层面的演绎,事实上就构成了玉斧修月的典故。

毕竟作为人类通过肉眼能看到的最清晰的天体,古人对于月亮的观察也是最多的,因此关于月亮的故事也不胜枚举,但不管是何种故事,这都体现了古人对于宇宙的好奇和探索。

事实上,现代人虽然拥有了更先进的手段观测宇宙,但对于遥远未知的宇宙深空不依旧提出了诸多假说,这些假说也需要等待后人去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1
青莲简说

青莲简说

青莲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