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际遇撞了一下腰|法苑第132期

时光荏瞭望 2024-11-16 14:19:04
我被际遇撞了一下腰 | 法苑第132期

我被际遇撞了一下腰

作者:黄国英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我与《四川法制报》的那一场际遇,已过去良久。看着写字台上的作品集,我感慨万分,历久弥新,一种温暖袭上心头,自己在那个文学繁荣的年代并未落伍,虽然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曾经,一场疾病害得我连续几年都上不了班,病情反反复复,医院成了另一个家的代名词,我也不幸沦为单位里唯一吃劳保工资的人。好在妻子贤惠,从不让我干重活和累活,尽量哄我开心,生活得以艰难地继续。住院部斜对面是一个售报亭,各种读物琳琅满目,我东翻翻、西看看,快速咀嚼这道免费的精神大餐,有点囫囵吞枣的意思,若是我有反刍的功能就好了。过眼瘾的还有妻子,手里拿着一张四开的《四川法制报》,她说,按照你的笔头子,这上面的文章相信你也能写得出来。妻子的话不轻不重,与其说是征询和商量,不如说是下了一道懿旨,这才有了我在《四川法制报》上的第一篇小小说《邂逅》。信是妻子亲手投进邮筒的,上面贴了一张纪念邮票,然后是焦急的等待,妻子几乎天天到售报亭查询,只看不买,弄得人家姑娘都烦了……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出院那天,我正好收到样报,是1986年6月5日的第四版,里面还夹着一封副刊编辑贾宗耀老师的亲笔信。他在肯定稿件质量的同时,也真挚地指出了不足之处,让我受益匪浅。古时候有一字之师的说法,贾老师却改了不止一处,使我的小说愈加丰满,也更有逻辑性和故事性。稿费很快汇来了,一共15元,比我当时半个月的工资还多出3元钱呢!这不啻于打了一针强心剂,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接着,《决裂》《抉择》《抢劫即将发生》《斑马线之恋》等作品相继发表在《四川法制报》,其中还有几首诗歌。妻子笑着说,堤外损失堤内补,颇合当时的情境。准确地说,《邂逅》不是我的处女作,但刊登在全国公开发行的热门报纸上,且得到编辑老师的指点,是我的第一次,由此尝到了甜头。过了不久,我又收到贾宗耀老师的一封信,说是那篇《邂逅》入选了《四川法制报》的小说集,与有荣焉。凭借着《四川法制报》上的作品,我被同事们封为“作家”,这一语成真,后来我真的加入了宜宾地区作家协会。在填写表格时,负责审核的女同志挑剔地说,除了四川法制报外,其它的含金量太低了。她口无遮拦,我面红耳赤,险些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事物都有两面性,她的话深深刺激了我,咬紧牙关,发奋图强,就差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了,没过多久,我写的诗歌终于登上了《四川文学》。灵感来了,不吐不快。一次,我住在某厂职工医院,身边没有稿笺纸,便用蚊香的包装纸写了一首诗,投给《四川交通安全报》,居然被他们采用了。这个例子生动证明:好编辑善解人意,穷作者如盼云霓;齐努力媒体繁荣,共进步社会清明。当然,这是题外话了。后来我调到深圳工作,由于报刊杂志相继实行邮箱投稿,我没有电脑,也不会打字,从此与《四川法制报》失去了联系,不能不说是我业余写作生涯中的一个最大的遗憾。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按此推算,贾宗耀老师应该早就退休了。饮水思源,我想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挚爱的《四川法治报》,谢谢亲爱的贾老师,让我在被际遇撞了一下腰后,不折不挠,即使年迈也不丧志,总算圆了瑰丽的文学之梦。

结缘黑水达古冰川

作者:李永康

在四川的西北部,有一片被群山环抱的神秘之地叫黑水县,那里有闻名遐迩的达古冰川。初闻其名,我不禁好奇,“黑水”究竟意指何物?经过一番探寻,得知黑水在藏语中被称为“措曲”,寓意为“生铁之水”;“达古”为世代兴旺发达,或形容人或事物古老、有年代感。然而,这并未完全解开我心中的疑惑,许多地名、景点名如同人名,虽仅为符号,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唯有亲自去体会,方能领略其奥妙。深秋时节,我正是为了一睹达古冰川的风采,踏上了前往黑水的旅程。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我们一行人在成都地铁七号线的D口集中,乘坐专车,历经数小时的车程,终于在午后时分抵达了这片神秘的土地。放下行李稍作休整,首先去到芦花会议会址。对于这个地方我并未做过太多的了解,但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黑水县文联主席胡海滨先生,他不仅擅长写新诗,还精通歌词创作,对地方历史文化也了如指掌。他如数家珍地介绍说,1935年6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曾三次进入黑水,共有9万人次驻扎和过往,停留时间约150天。在黑水筹集粮食多达710万斤,驻军消耗600万斤,带走110万斤,就地取白石头造盐5000斤,借用宰食各类牲畜3万余头,折合100余万斤。由此可知黑水地区的广大藏族群众为支援红军过草地作出过怎样的贡献。芦花会议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团结四方面军北上,集中红军主力向毛尔盖挺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拉开了毛尔盖会议的序幕。最为动人的是,胡海滨先生在芦花会议会址陈列馆两次讲解“一把镰刀的故事”,在会址面对实物又进行了详细叙述。当年,毛泽东主席在参加劳动时,借了藏民一把镰刀,走时忘了归还,一直铭记于心,革命胜利后,1955年夏天,八一制片摄制组拍摄纪录片《在长征的道路上》来到黑水拍外景,毛主席指示导演冯一夫同志代为寻找镰刀主人。健谈而豁达的胡海滨先生,是一位七零后,我们都穿了厚衬衫厚外套,他只穿一件白色的衬衫,热情似火地说,红军长征翻越的五座大雪山,有三座就在黑水,它们是达古雪山、昌德雪山和垭克夏雪山,我们明天要去的达古冰川就是达古雪山北面和南面山坡的最高峰。夕阳西下,我们回到了驻地。此时的天边依旧明亮,两边的山峰如同被晚霞染色的绸缎,白云缭绕其间,宛如仙境。我漫步在县城的街道上,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突然冒出了“群山环抱枕云眠”的句子。黑水河穿城而过,潺潺的流水声如同天籁之音。我了解到,黑水河属岷江上游支流,岷江河流经都江堰灌区,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外江金马河也流经我现在所居之地“金温江”。成都与黑水虽然相距近300公里,但我们却共同饮用着一江之水,这份油然而生的亲切感让我倍感温暖。达古冰川,海拔4860米。它是一座古老的冰川,静静地躺在高山之巅,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踏上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时,心里还是有些惧怕,我从来就没有到过这样的高度,会不会有高原反应呢?还在药店购买了氧气和药物作备用。次日一早,我乘坐的车穿越原始森林,首先来到金猴海观景点,彩色的山倒映在蓝色的水中,让人一下子平静下来。一群藏酋猴从山林中窜出,它们活泼可爱,与游人嬉戏打闹,为这片静谧的天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不一会儿,我们的车又往前行进,在泽拉措——放生之地,感受到了拦河瀑布的壮丽。接着,我们又来到红军桥,桥头的红色宣传语“弘扬长征精神”格外醒目。大家正在交谈的时候,突然来了一辆消防车,很快跳下来十多位森林消防队员,他们分成3组,每组4人,今天演练的科目是从河里抽水比赛,有一组很快完成了任务。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感慨万分。正是有了这些默默奉献的人们,我们才能安心地欣赏这片美丽的风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长征精神的新时代风貌。在征得同意后,我们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体验了一把举水枪洒水的乐趣。随后,我们再次上车,继续前行,神牛湖、鸿运坡、达古湖,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仿佛是大自然为我们铺设的星光大道。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每一个转角都带来新的惊喜。群山环绕,云雾缭绕,我仿佛置身梦幻之中。终于,我来到了达古冰川的山脚下。一种强烈的震撼让我铭心刻骨。冰川如同一位沉睡的巨人,静静地躺在山巅之上。他的身躯庞大,却又不失柔美。四周的山上,金黄色的树木与深绿色的树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抬头仰望天空,一轮明月悬挂,而且,某一片山林中还洒落着太阳的光芒。坐索道缓缓上升的过程中,我更是对缆车外的美景惊喜连连。缆车里的人都在用手机和相机忠实地记录。一棵棵树如同守护这片土地的卫士,它们站列的姿势既成熟稳重,又透露出一种饱经沧桑的超然。面对这些长年站立的树木,我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也领悟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不一会儿,我们就抵达了山顶。穿过国内海拔最高的咖啡屋,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展现在眼前。天空突然有雪花坠落,它们先是打在我的脸上,又钻进颈项里,我却丝毫未觉寒冷。来到山顶的人们纷纷在标有高度的石碑处打卡,大家都自觉地排着队,等待着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咔嚓咔嚓的快门声此起彼伏,一张张笑脸定格在了这美好的瞬间。随后,我们四散开来,寻找着不同的角度与雪山亲密接触。有的人干脆躺在雪地上变换着各种姿势,体会与雪的肌肤相亲,仿佛要将这份美丽永远地镌刻在心中。从大都市来的人,对雪确实有久违了的感觉。突然,有人惊呼:“那里还有湖!”我循声望去,只见一片碧绿的湖水静静地躺在雪山之巅的一片凹地。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鸣沙山的月牙泉来。但眼前的这片湖水却与月牙泉有着截然不同的味道。月牙泉四周是黄色的沙,而这里的湖水却被高低错落的雪白所环绕。这湖名叫泪湖,恰如其分。泪湖之中,弯月挂空,几点星辉散落其中,与水共绘深绿画卷。而泪湖之美,更似专为白云量身定制的浴池,大朵大朵的白云流连在天空,不舍离去。转身立于冰川观景台,眼前冰川如巨扇铺展,扇柄直指云霄之巅,扇面则是广袤无垠的冰原。日光倾洒,冰面熠熠生辉,宛如仙境,令人叹为观止。站在这里,我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被这无边的美景所化解,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我知道,这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我备下的氧气与药物,全程竟未派上半点用场。轻松下山后,我查阅了资料,得知黑水山脉乃岷山与邛崃山脉的交汇之地,而垭克夏山则是邛崃山脉北延的尽头。巧合的是,我的故乡邛崃市,亦坐落于邛崃山脉之中。这份山与水的缘分,仿佛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让我与黑水达古冰川结下了不解之缘。归途之中,我情不自禁律诗一首记之——达古冰川行吟步履踏琼田,秋深接九天。曦光温薄霭,霜叶染层巅。胜地雪花坠,佳时日月悬。登临情未尽,高处有奇缘。(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山的水墨丹青

摄影:赵青

(作者单位:武胜县人民法院)

星霜荏苒下泸州

作者:刘朝俊

“走,赶泸州!”对于土生土长的泸州人来说,更爱说“下泸州”。在儿时记忆里,“下泸州”就意味着阿婆(奶奶)会从那个宝藏地方带回来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关于泸州城那些有趣和浪漫的故事。光阴似箭,时光流转,当年守在阿婆面前听故事的孩子悄然长大,而今耄耋之年的阿婆又像孩子一般,听着我们讲述不一样的泸州。月明星稀·仰望小时候的泸州,是神圣遥远的心之向往。记得每到果子成熟的时候,阿婆就会频繁下泸州卖李子。出发前,我们都会提前把李子摘好,打着手电护送阿婆,走一小时的山路,赶在天没亮之前等在马路边,目送阿婆乘早上5点的第一班车进城。从前车马慢,出行艰难,六十五公里是横跨在乡村与城市的距离。泸州的水果比镇上好卖,生活物资却比镇上的便宜一些,李子卖完了,阿婆会去回龙湾采买东西,再坐晚班车回来。阿婆下泸州的那一天,我和姐姐总是魂不守舍,老早等在马路边。夏天凉风习习,伴着此起彼伏的虫鸣蛙声,我们都期待着阿婆带回新的玩意儿,大巴车的光束就是我们的希望。当然,阿婆从来不会空手而归,她把卖果子的钱换作瓜子、糖葫芦、巧克力、小风车……着实怀念一边舔着夹心饼干,一边听着阿婆绘声绘色地讲述,长江大桥有多长、大梯步的楼梯有多少、钟鼓楼的城墙有多高的日子。她说,等我们长大了,就带我们姐妹去看看。星月相随·品读后来的泸州,是求学路上的心之归处。“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高中三年的时光终于让我有机会慢慢走进张若陶笔下的泸州城。在放假的周末,约上三五同学一起打卡那些泸州元素。老窖飘香桂花酿,宝来桥下风轻扰,杨柳成荫滨江路,东门停泊归槽渡。拾阶再数大梯步,优哉漫步滨江路,余音回绕钟鼓楼,酒歌唱响百子图。两江交汇管驿嘴,码头酒楼灯火扉,觥筹交错好交情,劝君再饮三百杯。这样的泸州城,叫人怎能不爱?问古寻今,方知来时路。在华夏五千年文明中,泸州文化无疑是川南一颗璀璨的明珠。风过泸州带酒香,探寻泸州记忆,就不得不品味“酒”文化和历史故事,那是刻在泸州基因里的沉淀和内涵。在北方念大学的时候,总会想起,水井沟的米花糖、街边的土豆花、白招牌的臊子面、大北街的锅盔、软糯的糍粑、香甜的荔枝桂圆……快大学毕业时,给阿婆打电话开玩笑说,就留北方了。她说,泸州啥都好,没道理不回来的,女娃娃家在外不安全。确实,在外纵有千般好,却念家乡酒可温。星河璀璨·守护现在的泸州,是奋进求索的立身之地。告别了北方的干烈,更能懂泸州的柔润和包容,更珍惜它的整洁和大度。邀请大学朋友来做客时,她说,泸州是她走过最干净的城市。习以为常的环境,却被朋友夸奖,当时豁然开朗,原来,春风不度,我们却幸福不自知。凌晨的两江四岸,霓虹依旧,灯火通明,温暖着这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我们可以只身在沱江桥上走,也可以夜不闭户,因为,这是泸州人引以为傲的安全感。如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十余载,很庆幸能成为一名人民公仆,成为了这座城市点亮繁星的一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座城市里有凌晨四点清扫的环卫工、昼夜在线的人民警察、挨家挨户测温送药的志愿者,正是他们逆光而行,才保障了城市的干净安宁和谐稳定。在我身边,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安全卫士,他们手持利剑,举槌落判,惩恶扬善,定分止争,坚定为民,传播正义,播撒法治,守护泸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突然想起,前不久我们姐妹推着阿婆再走了一次长江大桥,桥头的蓝花楹刚好盛开。阿婆说,她人老了,花谢又花开,桥还没有老。我们都笑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是啊,我们都会老,而泸州永葆青春。(作者单位:泸县人民法院)

四川法治报

往期推荐○公安局局长,主动投案!半个多月前曾获公示拟重用○被拐44年,她终于回家了!○3人今日被执行死刑

编辑:张晓雨

校检:钟 朝

审核:周润秋

0 阅读:0

时光荏瞭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