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早餐店老板,为啥安徽人最多?

美食品鉴录 2025-02-21 19:03:31

早上七点,北京一处社区门口的早餐铺前排起了长龙。

有人在等鲜肉包,有人端着一碗豆浆,孩子嚷着要吃煎饼果子。

老板李师傅熟练地把刚蒸好的包子取出笼屉,递给顾客。

一旁的海报上写着:“正宗安徽江镇风味!”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不起眼的小镇有个响亮的名号——“中国面点师之乡”。

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的江镇镇并不出名,却悄悄承载着一个巨大的早餐产业链。

上世纪80年代,镇上有个人叫何晓红,靠着做馒头成为第一个万元户。

一时间,家家户户开始研究发面,馒头、小笼包、花卷成了江镇人的“致富密码”。

几乎每家都有亲戚外出开早餐店,江镇风味的早餐渐渐从安徽飘到全国各地。

后来,江镇不止是培养面点师,更发展出综合的产业链。

你吃的包子,也许是江镇工厂里生产的速冻面点;早餐铺常用的面粉,可能也是江镇企业供应。

江镇人不仅会做早餐,还会“做早餐的大生意”。

有趣的是,安徽人开早餐店并不是简单地把家乡的味道搬过来,而是特别擅长“因地制宜”。

比如,在上海,他们做的包子偏甜;到了北方,他们的肉包就成了咸香的大包。

李师傅在北京卖煎饼时,还专门研究过天津版和东北版的区别,最后选择了一种“北方群众都接受”的口味。

除了口味上的调整,安徽人的早餐店还能根据当地消费习惯扩展品类。

有些店里不仅卖包子,还同时提供胡辣汤、豆浆、皮蛋瘦肉粥,甚至可以点到一份炒面或煮方便面。

顾客评价:“他们家早饭花样多,总能找到喜欢的。”这种灵活性,让安徽人的早餐店总能在竞争激烈的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

安徽人在做餐饮这件事上,还有个独特的特点:他们抱团打拼。

李师傅刚来北京时,正是靠着亲戚的资助才盘下了门面。

开店后,又把老家的弟弟带到城里,一起“拼经济”。

从准备食材到蒸包子,一家人分工明确,彼此配合,既节省了人工成本,也能保证出餐效率。

这种现象在安徽人开的早餐店中很常见。

有的人在城里扎稳脚跟后,干脆回老家“招兵买马”,把左邻右舍全带出来。

你会发现,不少安徽人开的连锁早餐店里,员工几乎清一色是老乡或亲戚。

老乡之间的互助让他们能迅速站稳脚跟,而这种模式也让他们在餐饮创业中更容易成功。

很多人觉得开早餐店是吃苦的事,但在安徽人眼里,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门体面的职业。

淮南的胡大姐已经开了十几年的牛肉汤馆,她会骄傲地告诉你:“我们这一碗汤,才叫真正的汤底足!”安徽人把对家乡味道的执着,一点一点融进全国各地的早点摊。

像淮南牛肉汤、太和板面这样的安徽小吃,不仅是打拼者的营生工具,也让人们记住了这种地道的味道。

在安徽人看来,一碗面,一块饼,不只是填饱肚子的食物,还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

这种情感纽带,也让他们的早餐生意显得特别有温度。

我们走进一家早餐铺点上一碗粥、一屉包子,往往不会多想这家店的背景。

当你发现每天喂饱你的,很可能是一张安徽面孔时,你会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份早餐,更是几代人用汗水换来的结果。

安徽人用他们踏实的脚步,从江镇的小巷,走到了北上广深的大街小巷。

他们靠着一份手艺、一份坚持,把国人的早餐变得丰富多彩,也让自己的生活“发”到了每座城市的角落。

下次吃早餐时,不妨想一想背后这群努力的安徽人,他们不仅仅是煎饼果子的老板,也是和你一样,努力追梦的一份子。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