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秦国频繁制造战争血案的背后,存在什么原因?

新新愣是 2024-11-22 17:38:56

战国后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演变为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作为政治上的后起之秦,一跃成为军事强国,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根据《剑桥中国秦汉史》统计,公元前364年至前234年的130年间,秦国参与了15次大规模征战,其中14次每次伤亡都达数万之众,130年间伤亡总数高达148.9万。这是三代以来因战争导致人口伤亡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

军功爵制与秦国军事扩张

秦国在春秋前期虽为姬周附庸,但在缪公时期就已“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

但自康公以来,君位更迭频繁,政治丧失活力。直至孝公继位,意识到强邻修兵、列国虎视的政治危局,立志“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重用卫人公孙鞅推行变法。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军功爵制。凡在战场上斩获敌军甲士首级者,不仅可获赐田地、官职和奴隶,还能享受相应爵位。

秦国贵族爵位形成了从公士到彻侯的二十个等级。这一制度彻底打破了贵族与庶民的身份界限 - 底层民众可通过军功晋升为新贵,而无军功的宗室贵族则会失去特权沦为平民。

军功爵制极大地刺激了民众参军参战的积极性。在禄利诱导下,秦国成为一个不惧战争的国度, “民闻战而相贺也”。不仅本国民众趋之若鹜,还吸引了大量他国人才。

如姚贾、公孙鞅等客卿通过建功立业获得高官厚禄,印证了秦孝公“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承诺。

霸道政治与武德的泯灭

秦国统一战争本质上是政权更替的政治斗争。从古代圣王到夏商周三代,政权更迭经历了从帝道到王道的演变。

帝道指古代圣王以德服人、垂衣裳而天下治;王道则是商汤、周武王等以德主刑辅的方式。但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完全抛弃了这种传统,转而采用纯粹的霸道。

以白起为代表的秦国将领,在军功制度刺激下大开杀戒。白起在九年间从左庶长升至武安君,其间斩首俘虏近九十万。

长平之战更是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创造了空前的杀戮记录。这种不计后果、不讲武德的做法,与先王“以德服人”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秦国军队的大规模杀戮行为,反映了军功爵制与霸道政治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利益驱使下,战争不再是解决政治分歧的手段,而演变成了军人阶层争功夺利的竞赛。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不仅违背了传统武德,也为秦朝统一后的速亡埋下了隐患。

通过对战国后期秦国军事扩张的分析可见,军功爵制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秦国军队战斗力,但其过分强调杀敌数量的考核方式,加之霸道政治理念的推行,最终导致了秦军肆意杀戮、泯灭人性的恶果。

这种违背传统道德伦理的做法,虽然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也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持久性带来了致命隐患。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17-07-05:秦统一六国多血腥:仅白起军队就斩首近90万

0 阅读:6

新新愣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