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
十六夜水轩看月 其一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昨夜孤篷微雨里,窥人今肯近阑干。
一池春水明如镜,留与江南儿女看。
首句:“昨夜孤篷微雨里”,描绘了诗人昨夜在孤独的小船中,遭受微雨侵袭的情景。这里的“孤篷”和“微雨”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次句:“窥人今肯近阑干”,表达了月亮终于肯露出面来,靠近楼栏杆,让诗人得以观赏。这里的“窥人”和“今肯”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羞涩和可爱,也暗示了诗人对月亮的期待和喜爱。
第三句:“一池春水明如镜”,描绘了水轩边的一池春水在月光下明亮如镜的景象。这里的“明如镜”不仅形容了水面的清澈和平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末句:“留与江南儿女看”,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这美好的景色能够留给江南的儿女们欣赏。这里的“留与”和“江南儿女”共同传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眷恋。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水轩看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然。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是陈三立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十六夜水轩看月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掩映霜痕深竹丛,迷茫雾鬓画楼东。
更堪玉笛关山上,照尽飘零处处鸿。
首句:“掩映霜痕深竹丛”,此句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竹丛中掩映着霜的痕迹,给人以清冷、萧瑟之感。通过“霜痕”和“深竹丛”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季节更替的感慨,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孤寂和落寞的情绪。
次句:“迷茫雾鬓画楼东”,“迷茫雾鬓”形容画楼东边的女子(或诗人自己)的鬓发如同迷雾一般,给人以朦胧、梦幻之感。此句通过描绘女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迷惘和困惑的情绪。
第三句:“更堪玉笛关山上”,玉笛声声,回荡在关山之上,给人以悠扬、凄婉之感。此句通过玉笛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哀愁的情绪。
末句:“照尽飘零处处鸿”,月光洒满大地,照亮了处处飘零的鸿雁,给人以辽阔、苍凉之感。此句通过鸿雁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离乡背井、漂泊无依的感慨和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十八夜月上与次申移棹复成桥口占二首 其一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青天荡荡大月在,踞坐艇子随晚潮。
乍入仙源万杨柳,钟山翠滴复成桥。
首句:“青天荡荡大月在”,此句描绘了一幅青天之上,明月高悬的壮阔景象。其中,“荡荡”二字形容天空广阔无垠,明月皎洁明亮。
次句:“踞坐艇子随晚潮”,诗人坐在小艇上,随着晚潮的起伏而飘荡。其中,“踞坐”二字形容诗人坐姿随意而舒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此句通过描绘诗人坐在小艇上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第三句:“乍入仙源万杨柳”,诗人乘坐的小艇突然驶入了一个仿佛仙境般的地方,周围是茂密的杨柳树。其中,“乍入仙源”形容诗人仿佛突然进入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万杨柳”则形容杨柳树数量之多,景色之美。
末句:“钟山翠滴复成桥”,钟山的翠绿之色仿佛要滴落下来,与复成桥相映成趣。其中,“翠滴”二字形容钟山的绿色浓郁而生动,“复成桥”则是诗人与友人游览的地点,也是整首诗的题眼之一。
复成桥,复成桥原在今天南京常府街东面,是南京历史上的重要景点之一次申即薛华培,是陈三立的好友之一。在诗中,次申与诗人一同月夜泛舟、游览复成桥,共同欣赏自然美景。
十八夜月上与次申移棹复成桥口占二首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风断烟空横夜吟,溪光为我成古今。
鸣虫之野插南斗,映取双双世外心。
首句:“风断烟空横夜吟”,此句描绘了一幅夜晚的景象,风在空中吹断烟雾,诗人横笛夜吟。这里的“风断烟空”形容夜晚的宁静与空旷,“横夜吟”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豪情与感慨。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
次句:“溪光为我成古今”,溪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为诗人展现了古今的历史变迁。这里的“溪光”与“古今”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意境。诗人通过溪水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他似乎在溪水中看到了古今的变迁,感受到了时代的沧桑。
第三句:“鸣虫之野插南斗”,在野外的虫鸣声中,诗人仿佛看到了南斗星(指南斗六星,古人认为其主寿命)高悬天际。这里的“鸣虫之野”与“插南斗”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神秘而幽远的意境。诗人通过描绘虫鸣和南斗星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宇宙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似乎在虫鸣声中听到了生命的呼唤,在南斗星中看到了生命的归宿。
末句:“映取双双世外心”,月光和星光映照着诗人和友人的内心,仿佛将他们的心灵与世俗世界隔绝开来。这里的“双双世外心”形容诗人与友人共同拥有的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诗人通过描绘月光和星光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追求的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他们似乎在月光和星光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共同享受着这份宁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