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行情避风港,中银季季享“翱翔”债市!

中国经济网 2023-10-24 14:13:00

进入2023年四季度,相较于震荡的权益市场,前三季度债券基金总体收获正收益。银河证券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债券基金平均收益率2.47%。

在收益分化下,债券基金的规模在与日俱增。中基协数据9月末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开放式基金中,债券基金规模突破5万亿元,其中8月实现大幅增长,与7月底相比增长超2400亿元,环比增长4.86%。

随着市场震荡行情的持续,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债券基金。其中,中短债基金凭借较稳健收益和较低波动率、同时兼顾流动性的特点脱颖而出。作为一只中短债基金,中银季季享基金精选纯债,重点投资于中短期债券资产,力争成为投资者在当前震荡市中的配置良选。

发挥“减震”优势,中银季季享“债性”十足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短债基金吸引力增加,一方面与现阶段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关,另一方面则是相对于长债基金,其组合久期较短,流动性更好一些。

据悉,作为一只中短债基金,中银季季享主要投资于剩余期限不超过3 年(含三年)的中短债,不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也不投资任何转债、可交换债,适度降低投资风险。

从投资范围来看,该基金对债券的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其中投资于中短债主题债券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有较好流动性,同时精选取AA+以上高评级纯债,追求较低风险和波动。

此外,中银季季享还设置了90天滚动持有期,让投资者持基体验更优。据了解,中银季季享对于每份基金份额设定了90天的滚动运作期,在每个运作期到期日,基金份额持有人可提出赎回申请。对于投资者来说,持有期的设置能够减少交易成本,淡化择时,同时也有利于基金经理持仓管理,捕捉更高收益。

强强联手,双基金经理实力领航

中银季季享于2022年9月成立,由固收名将范静和资深信用专家林炎滨共同管理。其中,范静拥有18年证券从业经验,担任基金经理超9年。另一位基金经理林炎滨拥有12年证券从业经验、2年基金管理年限,他有着丰富的信用研究经验,擅长信用债行业选择与债券挑选,以及发债主体与债券的全面评估和投资。

历史业绩方面,以林炎滨的在管产品中银纯债A为例,自2021年8月24日起林炎滨开始管理中银纯债A,基金季报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银纯债A近1年收益率为3.05%,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35%,斩获超额收益。

展望后市,林炎滨表示,随着8月份的降息和9月份的降准,短期内市场已经进入货币政策的观察期。在经历了近期调整后,债市可能已经进入第一波震荡的尾声,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经济基本面的情况,做出应对不同市场情况的持仓策略调整。

业绩说明: 中银纯债A于2012年12月12日成立,林炎滨自2021年8月24日起管理,基金近五年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2018年度7.81%/4.79%,2019年度4.12%/1.31%,2020年度3.25%/-0.06%,2021年度4.14%/2.10%,2022年度0.72%/0.51%,2023年上半年3.56%/1.22%。中银纯债C于2012年12月12日成立,林炎滨自2021年8月24日起管理,基金近五年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2018年度7.31%/4.79%,2019年度3.93%/1.31%,2020年度2.97%/-0.06%,2021年度3.85%/2.10%,2022年度0.34%/0.51%,2023年上半年3.43%/1.22%。中银纯债D于2023年5月25日成立,成立至今不足半年。

林炎滨在管同类基金中银沃享一年定开于2022年5月9日成立,林炎滨自2023年6月5日起管理,基金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自成立至2022年12月31日1.36%/1.95%,2023年上半年1.76%/2.64%。同类指“债券型-主动债券开放型-纯债债券型”,海通证券。

中银季季享90天滚动中短债A于2022年9月7日成立,范静、林炎滨于成立起管理该基金。基金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自成立至2022年12月31日-0.93%/0.04%,2023年上半年3.11%/1.85%。中银季季享90天滚动中短债C于2022年9月7日成立,基金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自成立至2022年12月31日-0.99%/0.04%,2023年上半年3.01%/1.85%。两位基金经理均无在管同类产品。同类指“债券型-主动债券开放型-短债债券型”,海通证券。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在少数极端市场情况下,基金投资存在损失全部本金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并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