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法修订:“鼓励科普职称评定”可以为科普人员带来什么?

科科的备忘录 2025-01-16 06:01:25

2024 年 12 月 25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这是科普法自 2002 年颁布以来首次修订。

在新修订的科普法中,新增了“科普人员”专章,其中第四十三条明确指出“国家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

随着科普工作的深入推进,自 2019 年起,北京、天津、上海等 10 多个省级行政区先后开展了科普职称评审试点。2023 年,中国科协启动了在京中央单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

如今,随着科普法的修订颁布,“科普职称评定”再一次进入大家关注的视野。对于身处不同行业、经历不同的科普工作者来说,新修订的科普法和科普职称评定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他们的科普工作?

以下是部分科普工作者的声音——

鞠强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大观园编辑部副主任

我于 2013 年 7 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工作,目前担任《科学大观园》编辑部副主任,从事科普图书和科普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策划编辑的图书获得过省部级奖项十余项。

在编辑身份之外,我也积极参与科普创作,在不同平台发表各类科普作品 200 余篇,并两次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此外,我还积极投身科普阅读推广,在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机构开展科普讲座,受聘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阅读推广大使和《科普创作评论》特约书评人。

2019 年,我以科普创作者的身份参加北京市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专业(自然科学传播内容制作方向)职称评审,获评副研究馆员职称,成为全国首批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获得者。在编辑之外,我的科普创作工作受到了肯定,这对我是非常大的鼓励。在之后的科普工作中,我的科普职称也为我提供了很大便利,更能体现出我的专业性,也更容易获得受众认可。

在我看来,新科普法中增设“科普人员”专章并明确“科普职称评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会有力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这为不断壮大的专职科普从业者群体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另一方面,这对科研工作者也发挥了鲜明的导向作用。目前,在我策划科普图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科研工作者做科普时仍有一定的顾虑,担心会影响专业职称的评定,而新科普法从法律角度明确了科普职称评定,无疑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会极大增强他们做科普的动力,为他们实现科研和科普的“两翼齐飞”打下坚实基础。

从我个人角度,很期待可以加强“科普职称评定”宣传,让更多科普从业者、科研工作者了解科普职称评定,充分发挥这一政策的导向作用,也希望相关评审细则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更符合科普职称的自身特点,并且期待能出台更加明确的保障措施,使获得科普职称的人员在职级、薪酬等方面的待遇也能同步得到落实。

魏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我的科普工作部分主要是科普内容创作,包括科普图书、科普文章、科普讲座等,也会写公众号文章,跟平台合作科普视频,以及参与我所在的研究机构的科普活动。

对于新修订的科普法,我比较关注“保障措施”和“法律责任”的部分,比如未来研究机构或各个组织,能不能保障科普人员的相关工作和相关绩效的认定,换句话说,做的科普工作部分可以被单位认定,并成为绩效和职称评定体系中的一部分。

另外,我还关注法律的执行,因为是要求各个单位要有所响应,现有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是不是需要进行一些体制改革,从而把这一部分工作认定进去,比如现有的绩效和职称评定体系,能不能体现出科研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在科普工作方面的投入。

姚永嘉

科普作家,“玉米实验室”创始人

我是一个专职的科普工作者,在社交媒体有 120 万粉丝。每天我会关注全世界的科研和科普动态,从近千条信息中选取最有趣的内容,更新我的账号@半只土豆 和播客《生活漫游指南》。同时,我利用这些积累的选题库,常年在多家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科普工作室“玉米实验室”,主要做科普图书出版,目前,我们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的“少年轻科普”系列图书已经出版了 19 本。此外,我也经常受邀参加很多政府部门或企业举办的活动,从中挖掘活动中的科学知识,制作成图文或短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上,比如挖掘文旅活动中的科技含量,为当地的新质生产力宣传。

2019 年 9 月,天津市推动职称制度改革,在图书资料职称系列中增设了科学传播专业。一开始,我觉得和我关系不大,因为印象中的职称评定都要和特定工作单位挂钩,还要发表论文。2020 年,我查阅了天津市科协网站上的《通知》,评审对象、评审内容和评审流程都写得清清楚楚,原来科普书作者、科普专栏作家等都可以申报。于是准备了材料(包括过往发表过的文章)提交上去。2020 年 12 月18 日,我取得了科学传播专业的副研究馆员职称。

对我来说,科普职称非常有帮助。因为科普面向人群很广泛,对行业外的人来说,需要科普人员具备能够体现能力高低的明确评价指标,而科普职称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弥补个人“先天不足”的评价维度,可以让工作开展顺利很多。而且,参评职称也是让相关部门了解你工作情况的一个渠道,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科普工作机会。

除了科普职称部分,我看到新修订的科普法首次将科普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二者的紧密协同,通过明确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科普责任,推动科技资源向公众开放,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在我看来,这为我们科普工作者借助科技资源创造更多高质量内容提供了法律基础。

此外,新修订的科普法规定每年 9 月为“全国科普月”,集中开展多样化、高质量的科普活动。这一时间选择与新学年开始相契合,有助于科普活动融入学校教育和日常学习,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某种程度上,也扩大了我们科普工作者的工作空间。

三蝶纪

科普作家,中国科学探险学会专家报告团成员

很多人是在微博上认识我,不过,我的绝大部分科普工作在线下,主要有四项:第一项是科普图文创作,包括撰写科普书和科普教材、为报刊供稿以及为科普展览撰写文案,并且提供我拍摄的生物类图片;第二项是科普活动,包括为公众做科普讲座、参加户外科学考察和专业会议等;第三项是科学审校,通常是为出版机构提供科普书、绘本、教材的科学内容审核;第四项是为自然纪录片、自然郊野径设计等项目担任科学顾问。我很庆幸本硕期间所学的知识都能学以致用,并继续在自然中工作、学习和积累。

我目前还没有取得科普职称,参与的大部分科普工作都未对职称有严格要求,不过也曾遇到被“职称”卡住的情况。比如曾有人邀约我去学校做讲座,后来又补充说组织方对职称有要求,就算了;或者曾有朋友把我推荐给一位作家帮其审定书稿里的昆虫专业问题,结果对方张口先问我有无职称,最后也没合作成。此外,有些合作机构会根据职称划分劳务费标准,如果没有职称,即便是做同样工作,费用也会少一截。

2024 年,我注册了自己的科普工作室,看到新修订的科普法第二十三到二十五条都在鼓励民间的个人和组织从事科普活动,并且在第四十八条提到会有科普基金扶持,未来有条件我都会积极参与。此外,了解到中国科协的科普职称评定渠道后,我计划在 2025 年职称评定开始后去申请相应的职称。

作为长期游离于体制外的科普工作者,如果能通过科普职称评定获得职称,就像是有了官方盖戳认证,可以打破职称限制的门槛,从事更多的科普工作。对我个人来说,职称的评定和等级,也意味着以往的工作成绩得到认可,获得一个应得的荣誉。

接下来,很期待职称评定可以更标准化和透明化,让全国的科普工作者都能及时获得信息,知道每年可以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平台申请职称评定。

策划制作

策划丨杨杨

采编丨杨杨

责编丨林林、何通

审校丨徐来

0 阅读:1
科科的备忘录

科科的备忘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