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是李自成之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现实却是,不是李自成没有建立根据地的主观意识,而是在前期的时候他和张献忠等人一样根本就没有建立根据地的客观条件。在明末农民战争中,义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处于被动地位的,直到灭亡大明朝的前几年才拿到了主动权。
要说清楚李自成,就必须系统地说清楚明末农民起义的相关情况,因为,李自成最初毕竟只是义军的一部分而已。
明朝的农民起义是从万历末年就开始的事,在天启七年(1627)陕西的澄城县爆发农民起义之后,明末的农民起义浪潮就正式拉开序幕。
崇祯二年(1629),明朝为了缩减经费裁撤了驿站的一部分人员,作为驿站马夫的李自成随之失业。次年(1630),由于陕西的灾荒特别严重,米价甚至涨到六钱银子才能买一斗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米脂人的李自成就加入了义军不沾泥的队伍。
由于李自成作战英勇有胆略,所以很快就在义军中凸显出来,有了自己独立的队伍,称为“八队”,李自成个人也号称闯将。
最初,义军是在陕西和山西与明军作战,崇祯六年(1633)十一月二十四日,随着义军飞越黄河天险,义军势力正式渗透进中原大地,仅仅在一个月之内,义军就横扫河南西部各县,接着又涌向湖广、南直隶和四川。这是明末农民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意味着局部的义军问题已经发展为大明朝的心腹之患。
面对义军的凌厉之势,明朝廷就复盘过去的行为以期在新形势下作出正确的决策,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原因出在各镇明军的指挥权不统一,应该任命重臣,重开督府。崇祯以为然,于是就“进延绥巡抚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
这是明朝为了解决义军问题而首设有权节制几省文武官员的总督职务,说明明朝此时依靠任何一省的兵力都无法解决义军问题。当然,这也是由义军的流动性极强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过,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义军也只有通过这种运动战才能在夹缝中生存。
但随着李自成和张献忠等部在汉中脱险,分头进攻西安附近和庆阳、巩昌、平凉一带,崇祯又在七年(1634)十一月下令将陈奇瑜撤职,任命洪承畴为兵部尚书,总督山西、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军务。
翻开崇祯年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频繁性的更换地方大将和朝廷要员是崇祯的常规做法,这也是导致局面不断恶化的原因之一,因为,崇祯年间的君臣是毫无信任可言。
崇祯八年(1635)正月十五日,随着义军扫地王、太平王等部攻陷明皇室祖陵所在的凤阳,这对大明朝君臣在精神层面又是个巨大的打击。
在义军势力迅速扩张的情况下,崇祯又于八月任命湖广巡抚卢象升总督南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等地的军务,率领总兵祖宽、祖大乐、副将李重镇所统关辽兵和当地驻军平叛,赐尚方剑便宜行事,形成了“洪承畴督西北,卢象升督东南”的格局。

洪承畴总督西北 图源/剧照
可见,形势已经迫使明朝廷不得不动员全天下的兵力来解决义军问题。当时,以闯王高迎祥为主力的各支义军转战于河南、南直隶、湖广等地,和卢象升所率领的明军作战,以李自成和过天星等部为主力的义军转战于汉中、西安、延安一带,同洪承畴所率领的陕西明军作战。
随着崇祯九年(1636)七月,闯王高迎祥被俘杀,义军势力就暂时进入发展的低迷期,义军首领张妙手和蝎子块甚至还投降了明军。
不过呢,就总体形势而言,义军势力依然在增长,当时,李自成等部活跃于陕西、宁夏、甘肃一带;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李万庆等部驰骋于河南、湖广、南直隶的广阔地带。
虽然大明朝在实力层面是碾压义军的存在,但义军运动式作战的特点也让明朝是疲于应对,被牵着鼻子走。可以肯定,要是义军采用攻打城池、占有一地进而发展的战略,则肯定会被明军所灭,这就是各部义军在初期为什么都不能建立根据地的核心原因。
面对任命总督来解决义军势力的方法作用不大的情况下,崇祯就准备以朝廷重臣来统筹军务,负责全天下的军事。对此,崇祯特旨对在家丁忧的杨嗣昌进行“夺情”,以其为兵部尚书,统筹解决义军问题。
但大规模的用兵军饷却是个现实问题,据户部计算,按照杨嗣昌的增兵方案朝廷需要支付二百八十万八千两的饷银。为了解决军饷问题,崇祯就于十年(1637)闰四月下诏加征剿饷,还解释说什么“暂累吾民一年”。
怎么说呢,明朝末年崇祯君臣的做法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从而往往制造出一个更大的问题,义军起事本来就是生存所迫,如今崇祯又增加剿饷,这样只会导致更多的人加入义军队伍,义军势力只会越来越强。当时,朝廷甚至对京师的商户进行征税,规定,一间门面交税银一钱。
至于崇祯君臣有没有意识到征收剿饷的严重性,但杨嗣昌却是信心满满地对崇祯表决心:“下三个月苦功夫,了十年不结之局。”
认为三个月就可解决义军问题。
不过呢,崇祯这种以朝廷重臣来统筹军事在一开始确实效果明显,李自成很快就在和洪承畴部交战中连吃了两场败仗,损失巨大。
可见,此时的义军在正面战场和明朝的正规军作战还存在实力、战斗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只能采用运动战,根本不可能建立根据地。
在陕甘失利之后,李自成就被迫进入了四川境内。但洪承畴却指挥明军尾追不舍。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初五,双方在内江县交战,义军大败,在渡汉水时,义军再次遭到明军左光先部的进攻,导致义军只剩下了一千四百多人。在六队头目祁总管投降明军的情况下,李自成只能率军转入深山密林。此时,李自成的兵力最多一千人。
在明朝认为李自成无力再起甚至传言其已经死亡的情况下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张献忠、罗汝才等部身上。
因此,在史书中,崇祯十一年(1638)到十三年(1640)这个时间区间内,关于李自成的记载就非常少,因为,他当时已经不是主演。
不过呢,在明军动员各地兵力由朝廷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张献忠也扛不住,于是就和罗汝才部和明军谈受抚的事。在张献忠和罗汝才的示范效应下,当时活动于河南、湖广地区的大部分义军都接受了明朝的招安。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张献忠和罗汝才当时虽然受抚,但却并没有解散部众,始终维持着其部的独立性,还加紧了对部众的操练和物资准备工作,他们只是将受抚作为缓冲之计。而明朝也对张献忠根本就不放心,也在秘密谋划着彻底解决受抚的义军势力,只是因为当时关外的清军进犯,朝廷急令洪承畴和孙传庭率军入卫京师,明军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才暂缓解决张献忠问题。
可见,当时明朝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关外的清军也间接救了张献忠。
崇祯十二年(1639),在内部义军势力无法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明朝廷又提出了练兵的计划,根据杨嗣昌的策划,明军抽练兵力总数高达七十三万人左右。和上次增兵一样,朝廷又得面对军饷的难题。
而崇祯应对的办法还是加派,于当年六月下令加派练饷七百三十多万两。
只能说,崇祯为了解决义军问题又在无形中制造着更大的问题,这样只会导致更多的人加入义军队伍。等于说,当时的明王朝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崇祯深陷无解的困局 图源/剧照
在这种情况下,张献忠和罗汝才的重新起事就是必然,五月初九,义军攻陷谷城县城,二十八日,又攻陷房县。
七月二十五日,义军又大败明军左良玉部,杀河南副将罗岱,左良玉在逃命的过程中甚至连总兵官的关防都丢了。此战,明军死伤一万多人,损失军资器械无数。
当时,作为和明军作战的张献忠部已经是各地义军势力中最强大的一部,对此,杨嗣昌甚至还发出悬赏通缉张献忠,表示,“能擒张献忠者赏万金,爵通侯”,榜文在湖广、河南、陕西、四川一带广泛张贴。
张献忠呢,在听闻此事之后也只是笑着说:“营中有获嗣昌者,赏银三钱。”
在张献忠的认知中,此时的杨嗣昌根本就不是和自己一个层级的选手。从这也可以看出,义军在多年的实战中已经成长了起来,尤其是张献忠这种统帅级别的人物。
而明军内部此时也被文武矛盾所作用,左良玉根本就不把杨嗣昌当回事,甚至拒绝执行杨嗣昌的命令。
由于此时的张献忠和罗汝才承受着明军主力的进攻,所以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是损失惨重,玛瑙山一战,义军损失三千五百人,张献忠自己的佩刀、虎符等重要物品在战乱中丢失,甚至他的军师潘独鳌和老婆敖氏、高氏也被明军俘获。
在双方实力依然悬殊巨大的情况下,张献忠根本就没法建立根据地,如果他建立根据地只会吸引大部明军前来、坐等被彻底歼灭的命运。
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张献忠和罗汝才经过商议,决定进入四川发展。崇祯十三年(1640)十月十一日,义军过广元县,渡嘉陵江,十三日,攻剑州(今剑阁县),破城杀署印官。十六日,又接着攻克了梓潼县。十九日,又杀明副将罗万象、韩光荣、刘贵、谭绎等人...在四个月的时间内,义军是不断获胜。
总之,义军是拖着明军在四川境内来了一次“越野赛”。这就进一步验证了此时的义军也只有在开展运动战的情况下才能求生存。张献忠对明末义军势力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极大地消耗了明军主力,为形势发生根本性转折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也正因为他拖住了明军主力,李自成才能再次崛起。

张献忠拖住了大部明军主力 图源/剧照
崇祯十四年(1641),张献忠又率部进入湖广,并于二月初四攻克了襄阳,杀明襄王朱翊铭和襄藩贵阳王朱常法。而李自成部也于此前的正月二十一日,攻克了洛阳城。
以张献忠攻克襄阳和李自成攻克洛阳为转折点,标志着明末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义军势力开始掌握了主动权,并主动对明朝的一系列战略重镇展开进攻。
杨嗣昌呢,也在三月初一吐血而亡。
这里强调一点,义军势力在此时获得大发展除了义军在多年的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组织日趋成熟之外,当时的灾荒也是促使义军势力获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之一。
据史书记载:“至己卯(崇祯十二年)旱、蝗,自秋至明年不雨。”当时,身在洛阳的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也在写给福王的信中说过“三载奇荒,亘古未闻”的话。
只能说,当时的大明朝是矛盾多、问题多,属于一系列问题的共同叠加,跌入了不断走向败局的马太效应中。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也不能及时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这从留守的义军不能守住洛阳的现实中就能看出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义军要想建立根据地就还必须继续打运动战,持续歼灭明军主力,才能在地方站稳脚跟。为了防止义军撤出之后明军再次据城防守,义军在每次克城之后都将城墙给拆了,称为平城。
总之,对于李自成没有及时建立根据地一事还是要客观看待,当系统了解了明末农民战争之后我们就能理解李自成和张献忠当时所面对的局限性。读历史,一定要将自身代入到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中。
但不管怎么说,此时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义军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身处京师的崇祯皇帝已经是惊慌失措。
属于义军的高光时刻也即将到来。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阿玮
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