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陆军第 43 军的郝修长、戢祥恩、熊木龙3名勇士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主动留下断后。枪林弹雨中,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用生命换取大部队安全转移 。
1984 年 “7・12” 抗敌加强师规模反扑决战中,入伍仅3个月的新兵王报军与刘万乾、陈国刚3人执行警戒任务时突遭越军袭击。刘万乾牺牲,陈国刚重伤,王报军虽然自己也负伤但仍背着重伤战友穿越雷区,将其安置在隐蔽位之后又不顾伤痛重返战场。
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军人的使命与担当,其英勇事迹,承载着人性的光辉,也让那段悲壮历史更加清晰深刻。
“决死后卫”:郝修长、戢祥恩、熊木龙的浴血奋战1979 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期,局势紧张。3 月 5 日傍晚,新华社宣告中国边防部队将撤回境内。3 月 8 日,陆军第 43 军第 127 师完成谅山省禄平地区作战任务后撤离,可越军 338 师 462 团企图尾追反扑,部分兵力追至禄平、波睦、班光地区。
为保障团主力安全后撤,127 师 381 团 3 营奉命占领班日、坤通以北有利地形,9 连为第一梯队,负责坚守班日北侧无名高地。
3 月 9 日晚 22 时 50 分,3 营接到通报,越军一个加强排已渗透至 9 连后方班坑。营指挥所命令 9 连派出一个班前往班日公路附近警戒,任务落到 2 排 5 班。班长郝修长与副班长戢祥恩带领全班 10 人,于 23 时出发,10 日零时 5 分抵达警戒地域。郝修长部署任务,全班呈前三角配置。
零时 25 分,越军尖兵班逼近,5 班战士待敌人进入射程,一齐开火,8 名越军尖兵毙命。紧接着,越军一个连发起凶猛进攻,以迫击炮、机枪扫射,并从公路两侧迂回包抄。郝修长指挥战士利用地形还击,组织小组压制敌人迫击炮。
战斗持续 4 个多小时,5 班 1 人牺牲、4 人负伤,仅剩 5 人。天亮后,郝修长见敌众我寡,决定边打边撤。为掩护战友撤离,他与戢祥恩争执不下,最终郝修长命令:“副班长、熊木龙和我留下,其他人立即撤下去!”
未负伤和轻伤员背着烈士、架着重伤员后撤。郝修长等 3 人留下断后,以机枪、步枪轮换射击,与敌人殊死搏斗,掩护战友。战斗结束后,9 连副指导员阮竹青带领小分队来到现场,只见郝修长伏在田埂,右手紧握冲锋枪,身旁武器弹药耗尽,前方倒着 11 个敌人;戢祥恩在其右后方,保持投弹姿势;熊木龙在 7 米外,手指放在扳机上。从潜伏处到此处约 200 米,路上有 6 处激战痕迹,稻田里横七竖八倒毙着 56 具敌人尸体。5 班在战斗中歼灭近一个连的越军。
战后,中央军委授予郝修长 “战斗英雄” 荣誉称号,广州军区授予戢祥恩 “战斗英雄” 荣誉称号、授予 5 班 “阻击英雄班” 荣誉称号,381 团给熊木龙追记二等功。
“铁血前锋”:王报军、刘万乾、陈国刚的生死坚守1984 年 4 月 28 日,我军收复老山,越军妄图进犯,我军转入阵地防御。14 军 40 师 119 团 5 连 2 班负责坚守 103 号高地,该高地是老山主峰东侧松毛岭的前哨阵地,战略意义重大。
7 月 11 日夜,王报军与战友刘万乾、陈国刚3人奉命潜伏在 103 号和 102 号高地之间的前出哨位执行警戒任务。12 日凌晨 4 时许,他们发现约一个连的越军向 103 号高地摸来,立即鸣枪报警,暴露了位置。10 多名越军扑来,王报军和陈国刚开火击退敌人,刘万乾也击毙两名敌人。但随后,一发炮弹击中刘万乾,他当场牺牲,陈国刚重伤,王报军被气浪掀倒,头部和颈部受伤。
敌人再次扑来,陈国刚打了一个点射后昏迷。王报军发现两名越军企图拖走陈国刚,他开枪击退敌人,背起陈国刚钻进草丛,却进入雷区。王报军一边用枪通条探雷,一边背着陈国刚前进。陈国刚苏醒后让王报军放下自己,王报军坚决拒绝:“要走一块走,要死也死在一起!” 艰难返回途中,王报军因流血过多脚步沉重,但仍将陈国刚背到路边猫耳洞安置下来。
王报军给陈国刚留下一支枪后,向 103 号高地爬去。向班长李利奎报告情况后昏迷过去。班长组织人员将陈国刚背回时,敌人新的进攻开始。李利奎让苏醒的王报军休息,自己指挥战斗。但他发现王报军不顾伤痛,再次投入战斗。
在我军炮火支援下,全连击退越军反扑,越军在二班阵地前沿丢下二百多具尸体。战后,1984 年 9 月 15 日,昆明军区授予王报军 “战斗英雄”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