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大跌,英特尔年度投资者会议为何没效应?

夸克点评 2022-02-22 08:54:44

王如晨/文

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回炉一年的投资者日(17日),没有带来神奇效应。

18日,英特尔股价跌逾5%。自他上任一年来,公司市值已缩水逾20%。

要知道,2021Q4财报分析师会议上,基辛格曾多次渲染投资者日。对投资者的反应似乎抱有期待。

这有些尴尬。更尴尬的是,借此一跌,x86阵营老对手AMD的市值,历史上首度超越英特尔:1852亿VS1834亿。近来与英特尔市值胶着上下的高通,亦再度领先。

固然没有拉开差距,且未必能持续多久,但这一幕,足以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巨头真的已经失去了它的地位么?渲染多时的投资者日,为何没能激起机构的热情?

我当然不认为英特尔已失地位。但必须得说,若只看投资者日上基辛格1个小时的演讲,至少短期,传递的信息确实有些让人打鼓。

他几乎面面俱到地强调了IDM2.0战略、6大业务体系(也是去年以来匹配IDM2.0的组织升级结果)、4年内5大技术节点、地缘政治下的制造力(尤其代工)与产能扩张、协同创新与增长动能、隐含多重变现机制的智慧投资与生态孵化等。

同时,接续过去两季财报,渲染了数据中心、GPU、AI、基础设施等要素。

熟悉英特尔的人,确实能意识到,回炉一年的老将,合盘托出的是一整套战略与落地体系,也是他面向未来的完整的执政思路。

老实说,我们极认同他的打法。因为,这是一套标本兼治、着眼中长期的发展战略,

但是,肢体语言丰富、面面俱到的叙述,掩盖不住短期的压力:

1、7 纳米数据中心芯片(代号Granite Rapids)再度延迟。此类话题于它几乎不再是新闻。过去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同类消息。

2、技研、人才尤其是巨额资本下的多个区域的产能扩张动向,以及后续庞大的折旧压力,将会继续影响巨头的毛利结构。事实上,数据中心业务已备受考验。

3、2023~2024,年收入同比增幅预计为中高个位数;到2026,则是10%-12%的区间。这是两组不太诱人的数据。它对应着现有主业尤其PC业的乏力。而制造业对应的增长,除了工厂建设、投产、客户拓展、产能爬坡到规模经济,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

也就是说,核心技术、毛利、营收等层面都有不确定性与被动的一面。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无论战略多合理、商业模式、增长模型多漂亮,只要中短期无法打破几年来的宁静,就很难真正刺激出机构投资者的欲望。

18日,英特尔大跌。而实际的市值弱化的背景,很大程度上,恐怕就是老将主持的稳健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英特尔短期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再说一遍,我极认同基辛格的执政思路。这与他的背景、个性、长期的价值观诉求一脉相承。投资者日上,英特尔确实呈现了一种长期主义的气质。

即便全球范围,英特尔都属于底层数字经济要素完备、具有端到端价值链服务与场景协同能力的少数玩家,它的开放生态更是具有魅力。比如:

1、对标英伟达、AMD们,固然GPU等要素并不那么牛逼,但它并不缺乏壮大这块的基础,且技术路线、场景更多元,且拥有fabless们不可取代的制造力;

2、对标台积电、三星。固然代工规模远不及,但两大巨头想真正渗透x86也很难。同时,英特尔具有软件、系统、客户端、渠道、基础设施、实际落地行业数智服务的经验。后者是台积电们的短板,也是商业模式的被动面。

3、前端技术路线多样且完整,为IDM2.0落地、制造业壮大、方案的完整性、行业服务场景扩充、区域市场覆盖奠定了基础。

在我看来,这家公司真正实质的挑战,反而在于那些不易觉察的部分:

1、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全球数据监管及区域市场政策考验。

比如,中美、美欧之间的博弈,当然还有更多区域市场的落地,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日本等地的供应链差异,使得未来的运营充满诸多隐晦的部分。它可能不会动摇巨头的根本地位,但会持续引发一些波动,尤其资本市场不排除出现震荡。

2020年以来中国市场的数据中心业务、新疆话题等等,其实都在这种范畴里。

跟全球其他巨头一样,英特尔面临的是一个日益撕裂却又必须依靠全球协同及系统建构的世界。这考验它的供应链、运营弹性,也考验品牌、信任体系及整个文化力。这也是英特尔如何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2、与IDM2.0无法割裂的多元技术路线、异构计算、XPU乃至整合数字经济协同,制约着巨头的增长。最后到底呈现为高度协同、集约、全球一体还是体系割裂的多元化增长,挑战极大。

它既涉及到单一环节的纵深能力,又涉及到整个服务链条。比如,假如制造端无法实现集约,将诸多技术路线统一于更多平台,以适应用户、客户复杂的场景需求,就非常难堪。最后巨头的IDM2.0下的一体化开放与多元化优势,反而会是大包袱。

当然,巨头有许多层面可以实现,不止IPU概念、制造端,还有封测端。它们都有变通、延续、激活、扩展摩尔定律的能力。

3、战略定力与组织管理。

上面都是相当有压力的指标。但在我看来,基辛格周期的最大压力面,应该还是在于战略定力、执行力、组织力及领导力层面。

比如2,看似是技术面的问题,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组织协同与大公司内部创新的问题。IDM2.0本质上不是什么“制造”,而首先是巨头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组织革命。它将公司所有要素都纳入其中。而真正的博弈,则在于内部各要素、各单元如何实现底层打通,形成超级协同。这也是创新者的窘境。

过去几年,英特尔一号位更替几轮,看似是个人能力问题。其实是战略协同的组织力、创新力导致的结果。

相比过去几任,基辛格不是那种一上台就马上镇住气场的领导者。这方面,他不如创始人之外的前几任。投资者日上,他单薄的身躯、丰富的肢体语言、眼神,折射出回炉一年、快速变化背后的一种焦虑。

他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拥有一种超强的平衡能力。但因为平衡,也可能导致一种超级的平庸。

他的面前,既有他无法轻视的用户、客户,也有稳定机制与火山情绪复杂交织的英特尔人,更有一帮不耐烦的机构投资者。过去几年,后者才是决定英特尔一号位去留的真正力量。

基辛格的考验,恐怕也在这里。他与董事会、管理层的挑战,就在于敢不敢彻底坚持自己的执政思路,保持IDM2.0战略的独立性与稳定性,而不被短期发展目标、股价与市值过度左右。

当然,虔诚的基督徒基辛格与巨头都不是活在真空里。他们都经历过很多,不是没有平衡短期挑战的手段。

譬如,面对中短期增长、资本市场考验,巨头曾祭起多轮投资、并购及整合大旗。

基辛格不会浪费这类。

看看去年以来已经明确的旗下Mobileye分拆与IPO动向。这当然会让一些股东们高兴。这一案若能落地,甚至不排除成为英特尔随后的标准变现动作。比如那个Altera 同样具有这种空间。当然,巨头不可能彻底放手,而必定通过资本、技术、应用场景建立持续的关联,从而将它们纳入智慧投资的范畴。

看看它打算54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半导体企业Tower。这会加速IDM2.0落地,也包括代工业务。

巨头也有机巧的部分。你看最近几天,它忽然关心起英伟达失意的ARM了,说不排除抱团涉入投资呢。英特尔与ARM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竞合关系。当年双方也曾惺惺相惜过。尽管多年来英特尔不可能吃下ARM(跟英伟达面临的逻辑一样),但今日IDM2.0尤其是代工版图壮大的思维下,它一定对ARM充满觊觎。借助潜在的资本关联,若能挖角它相当的生态体系服务,那对台积电、三星、格罗方德、联电、中芯们来说,实在也是一种冲击。

ARM虽因移动互联网面临人口红利及结构转换挑战,充满被动,但从短期代工业务规模化空间看,它的生态仍比英特尔现有生态大得多。

基辛格肯定不会忽视这一面。

而一段时间以来,他本人也充满各种积极的修辞。尤其体现在呼吁美国强化半导体制造业产能政策落地上。520亿美元扶持基金,固然不可能都给它,但考虑到它多次渲染亚洲竞对的冲击、自己如何又是西方唯一的玩家,就能体会到,它肯定还是能吃到一大口的。至于新疆话题,不过是它积极修辞中的一个鸡贼策略了。

这都是中短期的应对策略,有利于英特尔化解资本市场的被动。

当然,整体来说,巨头仍然主要靠它的基本面、基本能力活跃在全球舞台。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市场与强劲的同业,它的面前确实充满一些不确定性。但就实际业务面来说,即便按基辛格现有的执政思路走,增长机制还是有相当保障的。而且它的几大业务版块之间具有较高的协同性。

只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组织,从过往烟囱形态走向分布式的敏捷协同,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于摩尔定律发现者来说,更是如此。

投资者日演讲中,基辛格本人多次渲染他出入英特尔的历史,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多次强调组织、人才的力量,显然,他也做好了准备。无论未来几年如何演进,甚至未来几个月如何演进,他肯定做好了心理准备。老实说,若董事会、投资人再折腾一轮,我是实在难以看到有哪位更适合巨头的一号位了。毕竟,最终,一种组织力,内在的脉络,以及流淌的价值,还是可以归结到人心。什么坎首先都是人心坎、信心的坎。

0 阅读:12

夸克点评

简介:TMT、财经精锐评论、上市公司内幕、各种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