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库存本月耗尽,我国竟占全球98%市场份额

壹零社科技宅 2024-12-13 04:22:40

从产能过剩到库存耗尽,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我国硅片行业为何会在短时间内迎来大逆转?

01

从产能过剩到库存耗尽

自2021年起,产能过剩就一直是盘旋于光伏产业的乌云。

不仅是在硅料端,还有硅片、电池、组件,全面的过剩!但大家也不用太担心,过剩是逐步的,目前看,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全产业链都出现过同质化、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最上游的硅料赛道,根据硅业分会数据,2023年5月份国内多晶硅产量约11.56万吨(还有每月进口约1万吨未统计在内),3季度及下半年还将有新增产能陆续投产,6月硅料产量预计在12.5万吨左右。12.5万吨什么概念?目前拉晶、切片,电池效率,封装技术提升,每万吨硅料可以做出4-4.4GW组件,那12.5+10万吨就是对应每年648GW-713GW组件!

而在需求端,SolarPower Europe测算过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量341GW,中国光伏协会预测280-330GW。显然超过实际需求一倍以上的产量,过剩几乎无可避免。

硅料的过剩似乎对硅片而言是件好事儿,自从隆基将硅片金钢线普及后,硅片的技术变化不再像以前那么快了,而硅片生产时长25天左右,这造成了硅片在硅料上涨时天然受益,硅料下跌时,天然受损!

硅料上涨的那些年,硅片利润丰厚,而硅片的缓慢技术更迭,给了新玩家信心,进而吸引了很多跨界玩家,比如双良节能、弘元绿能,高景、宇泽等疯狂投产,他们受到硅料企业扶持,在其它老势力拿不到硅料时,他们却可以拿到硅料,进而生产,得到硅料端转移的利润,新老玩家产能叠加,使得硅片产能持续增长。

自2021年以来,全球硅片产能迅速增加,到2022年底,全球硅片产能已达到650GW,而2023年进一步增长至950GW,但同期全球对硅片的需求仅为600GW左右,这种供需失衡导致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由于供应过剩,硅片市场价格持续下跌。2024年4月事,P型M10单晶硅片(182mm/150μm)和N型M10单晶硅片(183.75mm/130μm/256mm)的成交均价均出现周环比下跌。硅片企业为应对市场压力,纷纷下调开工率,持续减产,但库存水平仍然较高,即便是TCL中环也面临严重的亏损问题。

TCL中环发布2024年中报预告称,预计今年上半年净亏损29亿元~32亿元,上年同期盈利为45.36亿元。一季度净亏损达8.80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另一大硅片巨头隆基绿能在2024年上半年亏损高达52亿元,同比下降157%。隆基绿能表示,其在2024年上半年的硅片出货量虽然较高,但市场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其毛利率严重负值,进一步加剧了亏损。

面对这样的行业现状,我国多晶硅企业决定全速减产。

在上周召开的2024年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我国多家光伏企业签订了自律公约,旨在通过控产来稳定市场。虽然没有规定具体配额,但这一举动表明行业已经对控产达成了共识。

部分环节已经有实际行动,多晶硅企业便是其中之一,它们开始全速减产以响应这一共识。而随着多晶硅企业减产的持续进行,硅片环节的供需关系有望出现逆转。

硅业分会统计,11月国内硅片产量41.47GW,环比下降4.91%,减量主要来自两家一线企业,合计减量约2.4GW;增量来自一体化企业,增量合计约0.5GW。减量超过增量使硅片供应量呈持续减少趋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11月国内电池片产量约50GW,环比减少约2%,11月国内组件产量约50GW,环比持平。硅业分会指出,硅片自10月起库存大幅消纳,按当前供需关系看,硅片进入12月库存基本消纳殆尽。

整个硅片行业基本面变化的同时,让不少人好奇,为何我国硅片企业达成自律公约,就能让整个市场的库存和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呢?

02

可回收最难的构造

98%的市场份额!让我国对全球光伏产业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中国光伏产业的萌芽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由于国际上对太阳能技术的关注增加,一些中国企业家开始关注光伏产业。然而,直到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光伏产业才真正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

在这一阶段,中国光伏企业主要通过引进国外技术、人才和资本,逐步建立起初步的产业链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能源问题和环保压力加剧,欧美国家开始推出大量政策,刺激光伏产业的发展。2004年被称为世界光伏产业的元年,这一年,中国光伏产业也正式起步。在巨量需求和短缺供给的背景下,中国光伏企业迅速崛起,并在短短三年内,有四家企业成功赴美上市,迎来高光时刻。

然而,这一时期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的人力,与光伏产业的核心逻辑——效率优先——并不完全契合。光伏产业的核心在于提高将阳光转换成电能的效率,而工艺技术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最初,光伏组件以单晶技术为主,但到了2008年,多晶硅凭借其成本优势成为市场主流。不过,一些非主流企业,如隆基股份,则选择了单晶硅路线,认为效率更高的单晶硅才是未来。

市场规模上,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单晶硅片在全球硅片市场的占比高达90.2%;而在2017年时,这一数字还只有27%,可见中国单晶硅产业的发展之迅猛。毫无疑问,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国。

近年来,随着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光伏产业进入了成熟期。技术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例如钙钛矿电池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持续下降。

随着N型组件取代P型组件成为市场主流选择,N型组件的市场渗透率从2023年年底的约27%迅速提升至现在的约75%。深耕N型先进技术路线的天合光能,更是持续迭代升级TOPCon技术,其自主研发的210+N型i-TOPCon光伏组件最高输出功率达740.6W,创造了世界纪录。

除了TOPCon技术外,0BB(无主栅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也在提速,由于其可显著降低银浆使用量、减少成本,还能提升光电转换效率、减少功率损失、提高组件整体质量,目前多家企业已积极布局并逐步实现量产。

当然,我国光伏崛起之路也并非一路坦途。

2011年,全球光伏产品价格下跌,美国大量光伏企业破产倒闭,将原因归咎于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对外倾销。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标志着中美光伏贸易争端的开始。

2012年,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征收第一轮反补贴和反倾销税,税率分别为14.78%~15.97%、18.32%~249.96%。

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发布裁决报告,指出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发起的反补贴措施违反WTO规定,但美国拒绝服从和执行WTO裁决,并在同一年针对国光伏产品开启第二次“双反”调查,同时将中国台湾视为中国企业规避2012年惩罚性关税而转移生产的地区,对台湾光伏电池制造企业也开始征收新的关税。调查范围扩大至铸锭、硅片、晶硅电池、光伏组件等几乎全部晶硅类光伏产品。

2018年,美国又通过“201条款”和“301条款”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面对美国的贸易壁垒,中国光伏企业采取了多种应对策略。

晶科能源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建厂,以利用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激励政策。同时,中国光伏企业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如东南亚和中东,以规避美国的关税壁垒。

正如同那句“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回顾中美光伏纷争的这些年,2015年到2023年,短短八年,从43.18GW到609.49GW,装机容量飙升近14倍,年均复合增长率39%。全球光伏组件市场,七成以上份额由我国牢牢把握,这是实力的证明,更是中国光伏在全球舞台上的响亮名片。

03

技术决定未来

想要牢牢掌握光伏行业话语权,技术创新是最有效的办法,

回顾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从早期的多晶硅技术到单晶硅技术的转变,再到如今的N型电池技术的兴起,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多晶硅技术时代,由于其技术成熟、成本低,一度占据市场主流。然而,随着单晶硅技术的突破,尤其是金刚线切割技术和PERC电池技术路线的配合,单晶硅凭借更高的转化效率和更大的成本下降空间,迅速成为市场主流。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光伏组件的效率,也极大地推动了光伏平价上网的进程。

当前,N型电池技术正成为光伏产业的新一轮技术迭代方向。N型电池相比P型电池,具有更高的转化效率、更低的衰减率和更好的弱光性。在N型电池技术中,TOPCon、HJT和IBC三大技术路线备受关注。

其中,TOPCon技术以其产线可与现有PERC产线兼容的优势,成为PERC产能大户的首选迭代技术。多家头部企业如晶科、天合光能等已开启GW级TOPCon量产,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扩大产能。TOPCon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光伏组件效率的提升,也加速了行业产能出清和新技术导入的进程。

然而,TOPCon并非终点,HJT技术以其更高的理论极限效率和清晰的降本路径,有望成为下一代电池片主流路线。HJT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达到29.2%,高于TOPCon双面Poly路线的28.7%。

同时,HJT技术还具备清晰的降本路径,包括0BB、钢网印刷、银包铜等技术的实质性进展,使得HJT电池的降本速度加快。随着HJT组件的招标落地和产能的逐步扩大,预计2024年国内HJT组件出货量将达到20GW,出货渗透率有望提升至5%。

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光伏组件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还带动了光伏应用场景的拓展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也只有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能保持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

4 阅读:2629

壹零社科技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