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珍珠河:千年文脉与新消费时代流量的双向奔赴》
图源小红书©赵不晚
今年朋友圈,一半南京人都想去珍珠河看樱花,很多人声称“终于拍到人生照片”。
即便深夜,珍珠河两岸“长”满了年轻人。
珍珠河深谙“古今同框”流量法则。
白天,一树樱花映碧天,一队队年轻人骑行穿越樱花隧道,与王安石《泊船瓜洲》意境重叠。

夜幕下,蓝色灯带将河道变成赛博古河,Z世代用荧光外套与虚拟樱花雨演绎二次元狂欢。
这种“一秒穿越千年”的沉浸式体验,精准狙击南京年轻人“既要文化底蕴又要飒爽出片”的双重需求。
事实上,珍珠河串联起玄武湖武庙闸与内秦淮河,流经北京东路、珍珠桥、文昌桥、学府桥、文德里桥、浮桥,全长不到1500米。
但它可不是时下流行的“网红”,而是1800年的“长红”。
历史褶皱中的珍珠河,从六朝动脉到当下樱花诗行,能触摸到南京的底色。
一条浅浅的河,至于吗?

若要读懂南京珍珠河的浪漫,必先触摸其1800年的历史肌理。
公元229年,孙权定都建业,以水军立国的战略眼光催生了珍珠河雏形——这条最初名为潮沟的人工河道,承载着东吴国运。
将玄武湖与秦淮河串联成帝国命脉。

从此,运渎、潮沟、青溪,再加上北面的玄武湖,南面的秦淮河,南京城的四面,都有水道相环绕,成为南京的自然屏障。
而后,几条运河也决定了南京城以后的走向。
其中,城北渠的遗留部分化作了珍珠河(珍珠河这个名字是南唐以后得名的),也就是如今的“很多人拍到人生照片的地方”。

南唐后主李煜在此泛舟吟诗,民间传说里的他,顾盼生姿,与其说是一国之主,倒不如说是“天生诗人”。
宋代王安石罢官后亦常沿河入城,河畔石阶上至今似有墨香残留。
真正让“珍珠河”之名流传千古的,是南朝陈后主的一场雨中奇遇。
史载其携宫人游河遇雨,侍从惊呼“满河皆珍珠”,水珠飞溅荷叶的刹那美学,成就了这条河最富诗意的命名典故。
“王气”是初始化,“文气”奠定了珍珠河的气质。
《拍案惊奇》的编纂者凌濛初在珍珠河畔居住,还在此接待各方文人雅士。
明代诗人林古度也曾在此隐居。
珍珠河里,水波叠起,如同珍珠奔涌,美不胜收。

清代袁绶到鸡笼山(今日的北极阁),四下皆是景,写下《游鸡笼山怀古》一诗,“依旧秦淮绕郭流,珍珠河转接荒丘。千村万户环云脚,叠嶂层峦拥石头。”
珍珠河逐渐淤塞衰败,诗人陈文述笔下的珍珠河“十斛明珠散不收,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珍珠河从辉煌到落寞,所谓“诗意”只存在故纸堆的文字中。
现实中的珍珠河,如住在附近的李女士所言,“这里是‘乱草堆’,河面上都是乱七八糟的水草,河水泛着异味,岸边也没有像样的步道。”
历史的转机出现在2018年。
玄武启动生态修复工程,清淤截污、重植花木,让一度被市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沟”蜕变为轰动南京的樱花步道。

如今,无人机镜头掠过河道,无数手机相机举起来,六朝石桥与灯光秀同框,千年文脉在花瓣雨中完成与数字时代的握手。
这种历史的起承转合与荣光重塑,从来没什么“躺平然后躺赢”,从来都是“主动有为”。

南京气质里,是深藏不露,是久久为功。
从一条珍珠河的变化中,就能捕捉到这座城力图转型的身影。

1)南京生态的浪漫变现
我认为,南京珍珠河的逆袭是城市进化的经典样本。
以樱花为触媒,将环境治理(清淤截污)、文化激活(金陵人文)、科技赋能(AR灯光)打包成国内少有的“体验式产品”。
而且,也提升了玄武区和主城的土地价值、商业价值和城市价值。随着人流和注意力而来,整个区域的商业正在被更大力度的激活。
生态投入+精细管理,转化为南京文商旅产值。

2)时空折叠的场景革命
可能很多城市正在打造一个又一个人工制造的“网红打卡点”,而南京另辟蹊径,从来做的都是“千年时空折叠下的体验革命”。
这个是其他城市所学不来的。
山水城林+古今交融,再乘以“主动有为的新媒体传播”,迎接南京的就是“泼天富贵”。
而这,只是开始。

3)城市IP的共生共创
我们到武汉大学樱花季看到学术气质,鼋头渚花湖光里的樱花,东京上野公园传统赏樱, 华盛顿春日樱花也烂漫,但南京的樱花和它们不一样。
有王气,也有文气。有底蕴,也有风情,赛博古河+夜樱王者。任何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内心深处的呼应。
无论是鸡鸣寺还是珍珠河,这是一种“市民-游客-创作者”共生的文旅新生态,画家在这里写生,音乐家过来轻吟歌唱,摄影师不断尝试新机位,抖音博主手持自拍镜,新媒体创作者敲打键盘 ……
而商家纷纷加入,有的在思考“珍珠浪涌”特饮,有的在交流与调试“一喝千年”咖啡。
这种全民共同创作的状态,主客观皆同力,也让南京摆脱了“昙花一现”的网红宿命。
客观来说,南京赏樱,有点高级。

事实上,正如“阳光城市论坛” 主编 阳光所言,包括樱花经济背后的城市哲思,我们要做好流量狂欢与文脉传承的平衡术。2025年,中国各个城市陷入“网红景点军备竞赛”。
而南京提供了一道差异化解题思路。

1)拒绝网红景观速朽
很多地方常因缺乏文化锚点、缺乏在地化的研究,只是被商业策划公司复制化的产品套路裹挟,沦为时髦流行却又肤浅的背景板。
而南京珍珠河通过潮沟遗址、陈后主故事、文人雅士的诗辞等“文化插件”,让游客在拍照时自然接收历史信息,实现“流量沉淀为文化记忆”。
2)重构南京空间叙事
其实,游玩珍珠河,又不仅仅珍珠河。
珍珠河旁边就是成贤街。
1381年,朱元璋选定在这里,建国子学,次年改名国子监。
北到北京东路,南到珠江路,这是一条通往古今和未来的 " 成贤 " 之路。“成贤街”由此得名。
后来的民国时期,“教育部”(成贤街43号)和“国立中央图书馆”(成贤街66号)都设在成贤街。
如今,“南京发布”与特色评论栏目“成贤街语”,也出自这里。
正如上海武康路靠单体建筑引爆流量,而珍珠河以1.7公里河道为载体,串联东南大学、成贤街、南京图书馆、珠江路、长江路、锦创书城、六朝博物馆、南京1912、总统府等城市地标,有点像“可漫步的城市文化场”。

街巷里的烟火气,静默的小书店,电脑城的熙熙攘攘,304路公交车,笑语而过的大学生……
这种线性空间的有机生长模式,笔者认为,为高密度的南京主城提供了公共空间活化范本。
很多人问我,珍珠河的爆红这是为什么?
当南京将“世界文学之都”基因+青山绿水的生态价值观注入到珍珠河的河道治理,当六朝烟水与现代光影在花瓣雨中达成和解,珍珠河的大红,就是一种必然性,或早或迟。
我认为,从今年开始,南京正在做网红经济的升维:不再简单复制“社交媒体爆款”,而是让流量成为激活城市发展的催化剂。
正如河道石缝中倔强生长的樱花树,真正的南京生命力,从来都源于深埋地下的文化根系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勇气。
当你凝视珍珠河,你就在与真正“南京”进行深情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