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吃什么?这可能是最让现代人头疼的宇宙难题。虽然各种食品饮料琳琅满目,但好像总找不到最想吃的那一口。好在,作为实至名归的美食大国,我国的饮食文化蔚为大观。不妨跟着古人,看看他们每天都是怎么吃的。
真·报恩点心
唐代笔记小说《卢氏杂说》载,新上任的尚食局令(主管宫中饮食的官员)有事求见宰相,足足等了一天,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有位冯给事(负责审议百官奏章的官员)从宰相那里议事出来,看他还在等,就派人替他通报,这才见到了宰相。为了感谢冯给事,尚食局令主动提出,自己是尚食局的“造䭔(duī)子手”,愿意上门为冯给事做一次䭔子。这位冯给事也是个精于饮馔的人,就准备好食材和器具(大台盘一只,木楔子三五十枚,油铛炭火,好麻油一二斗,南枣烂面少许),全家一起等着看。
第二天一大早,造䭔子手带着自己的名片,如约登门(至日初出,果秉简而入)。他在客厅喝了一杯茶,就起身来到厨房(坐饮茶一瓯,便起出厅),先穿戴整齐(脱衫靴带,小帽子,青半臂,三幅袴,花襜袜肚,锦臂鞴),然后检查台面(遂四面看台盘,有不平处,以一楔填之),都安排停当了,才开始施展厨艺:
取油铛烂面等调停,袜肚中取出银盒一枚,银篦子、银笊篱各一。候油煎熟,于盒中取䭔子馅,以手于烂面中团之。五指间各有面透出,以篦子刮却,便置䭔子于铛中。候熟,以笊篱漉出,以新汲水中良久,却投油铛中,三五沸取出,抛台盘上,旋转不定,以太圆故也。其味脆美,不可名状。
短短几句话,叫人几乎闻到刚出锅的油炸点心的香味了。想来这一天的冯府,一定是欢声笑语、热热闹闹的,全家一起看御厨现场制作,然后享用刚出锅的点心,想想都觉得幸福。
摆了这么大的排场,这款点心究竟长什么样?
唐人的油炸点心(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没错,就是这种圆圆的带馅的油炸点心,类似今天的炸糕或者麻团。早在唐代,它就是人人都爱的报恩美食了。
抹茶、奶泡和拉花
有了美食,自然少不了饮品。我们都知道古人很早就开始饮茶,不过唐人饮茶的方式和今天稍有不同,并不是用茶叶泡水,而是将茶叶碾成极细的粉末(类似今天的抹茶粉),注入沸水(或者把茶末投入沸水中),然后慢慢搅动。在这个过程中,茶汤会浮出泡沫,古人称为“汤花”。根据形态的不同,汤花又可分为三种:细而轻的叫“花”,薄而密的叫“沫”,厚而绵的叫“饽”。唐人饮茶,欣赏汤花也是品鉴茶艺的重要一环,刘禹锡曾写诗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西山兰若试茶歌》)喝茶前看一看,闻一闻,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
绵密的沫饽(电视剧《鹤唳华亭》截图)
到了晚唐五代,饮茶的方式有所变化,不将茶末直接投入沸水,而是先放在茶盏中,加水后用茶筅调成膏状,然后再注入沸水。这种烹茶技艺的关键,在于注水的速度和落点,所以叫“点”茶。技艺高者,茶面上的沫饽能形成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又即刻消散,变幻多端,饶有趣味,当时人称为“茶百戏”(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这种制造泡沫和欣赏泡沫的艺术,和今天人们比赛咖啡拉花的行为如出一辙,看来无论古今中外,“喝”并不重要,“玩”才是正经事。
用茶筅调膏(电视剧《鹤唳华亭》截图)
白居易的船宴和快递
除了食物本身,唐人还有许多与吃有关的趣闻。我们最熟悉的唐人,莫过于李杜韩柳等一众文学家。他们的生活,除了笔墨纸砚,自然也有柴米油盐。杜甫旅居京师十年,因为求官不得,生活相当贫苦,以至“日籴太仓五升米”(《醉时歌》),进入了吃减价太仓米的穷人行列。后来有一次,他的青年朋友王倚招待他吃了一顿“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的饭,他竟然感激到“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长相见”(《病后过王倚饮赠歌》)的地步,读来叫人心酸。
相比之下,白居易的生活就好多了。他不仅有饭吃,还在自家池塘里泛舟饮宴,把酒菜包在防水的油布里,沉到水底,然后一道道陆续上桌。船行水上,不见烟火而徐徐上菜,可谓风雅之至(绕船以百十油囊,悬酒炙,沉水中,随船而行,一物尽,则左右又进之,藏盘筵于水底也)。他不光自己好吃,还乐于跟朋友分享。任忠州(今属重庆)刺史时,他发现当地有一家胡饼非常好吃,于是不远千里寄给京城的朋友,附诗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寄胡饼与杨万州》)我们这儿有家烧饼特别好吃,寄给你这个馋鬼,看看和长安辅兴坊的胡饼相比如何。
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胡饼,径约19.5厘米
柳宗元的食堂
“食堂”可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唐代就有“会食”的制度,起因是唐太宗发现,来上朝的官员退朝稍晚就要饿肚子,于是决定赐一顿饭,称为“廊下餐”。后来就逐渐发展成各部门自行筹措经费、场地和服务人员,供本部的官员用餐,上自宰相,下至郡县,无不如此。官员们在办公场所一起吃饭,同时商议政事,很像现代的工作午餐。柳宗元就写过一篇《盩厔县新食堂记》,庆贺自己单位的新食堂落成:
乃合群吏于兹新堂,升降坐起,以班先后,始正位秩之叙;礼仪笑语,讲议往复,始会政事之要;筵席肃庄,樽俎静嘉,燔炮烹饪,益以酒醴,始获僚友之乐。
通常这样的文章会悬挂在食堂的墙壁上,有时也挂些业务准则、规章制度之类的,让大家一边吃饭一边温习。只能说,吃饭从来就不是为了吃饭,大文学家也躲不开这扑面而来的班味儿。
有社交压力?也不尽然,有时候,聚在一块儿吃饭喝酒也是死罪。比如猜忌心极重的唐德宗,他下令严密监视官员的私人交往,秘密报告,以至于“人家不敢欢宴,朝士不敢过从”。有些地方藩镇则更加严酷。唐宪宗时,节度淮西的吴少阳、吴元济父子为了防止下属结党谋叛,命令人们路途相遇不准讲话,晚上不许点灯,聚会宴饮就要处死(禁人偶语于途,夜不然烛,有以酒食相过从者罪死);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是“禁郓人亲识宴聚及道路偶语,犯者有刑”。后来裴度、田弘正等人平定淮西之乱,解除了禁令,这些地方的官民“始知有生民之乐”。的确,无论升斗小民还是达官显贵,吃吃喝喝,才有人生的乐趣。
当然,大唐的美食和故事远不止这些,既有羊肉烤饼“古楼子”,也有用鼻子吸饮的“不禄羹”,有人因为当街吃东西而丢官(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也有宰相不厌其烦地记录高级宴会的菜单(韦巨源《烧尾宴食账》)。美食之外,唐人还喜欢华贵的衣服、轩敞的建筑,日常要看戏、健身、走亲访友,高考后要出门旅游,工作后要社交,要出差,有时还要和老外打交道。唐人的生活,有欢喜热闹,有忧愁苦闷,是繁华盛世,也是烟火人间。
◎本文转自:“中华书局1912”,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