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烧钱到盈利,新能源汽车拐点将至

新汽车 2025-04-17 10:44:26

作者|甄 瑶编辑|李国政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我个人判断,后面是结果子的时代,秋收的季节快来了。”

4月11日,在长安汽车2024年报业绩说明会暨投资者交流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用“秋收的季节快来了”来形容发展前景,表达了对公司的乐观预期。

朱华荣认为,长安汽车在本轮转型中已度过投入最大、最艰难的阶段(平台两三年前已构建),智能化SDA架构技术初步验证可行,且成本、质量成本均可控,目前正迈向收获期。

财报显示,2024年长安汽车营业收入为1597.33亿元,同比增长5.58%;净利润73.21亿元,同比下滑35.37%。

下滑主要源于旗下新能源品牌——深蓝、启源及阿维塔尚未盈利。财报显示,去年深蓝汽车营收372.24亿元,亏损15.71亿元;阿维塔科技营收153.5亿元,亏损超40亿元,二者合计亏损超55亿元。

不过,曙光已现。4月11日午间,长安汽车发布公告,预计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将达到13亿至14亿元,同比增长12.26%至20.89%。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效益显著改善,以及海外市场增量。

长安并非孤例。从几家车企近期发布的2025一季度业绩预告来看,新能源赛道盈利拐点似乎正在到来。

比如,吉利汽车预计今年一季度归属股东溢利变更后为52亿至58亿元,同比增长220%至270%。比亚迪预告一季度净利润为85亿至100亿元,同比增长86.04%至118.88%。上汽集团则预计一季度净利润为30亿到32亿元,同比增加10%到18%。

这四大车企一季度净利润均两位数增长,其新能源汽车业务是核心驱动力。吉利汽车表示,新能源业务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比亚迪则称,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高速增长以及海外销量突破。

新能源汽车一直是烧钱赛道。爱驰、威马、高合等新势力折戟沉沙。曾经的新势力销冠哪吒汽车,以及背靠强大资源的合创汽车、极越汽车,如今也深陷困境。盈利曾是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难以逾越的鸿沟。

而上述盈利预先,是否表明新能源汽车已从烧钱阶段进入盈利拐点?它们的盈利是否为昙花一现?

烧钱不止

此前,只靠卖新能源汽车赚钱的车企极少,即便是比亚迪和特斯拉,盈利也在波动甚至下滑。

比亚迪在2024年的净利润涨幅为34%,与2023年的80.72%相比大幅下降;特斯拉在2024年的净利润为70.91亿美元(约合516.5亿元),同比下降53%,净利率降至7.3%,相较于2023年下降了近7.7%。

其它新能源车企多在为盈利而苦苦挣扎。去年,头部造车新势力蔚来和小鹏,分别亏损226.58亿元与57.9亿元。

竞争加剧引发价格战,是汽车行业盈利下滑的首要因素。

据乘联分会统计,2024年超过200款车型参与降价,同比增加50%。总体来看,乘用车市场新车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6万元,降价幅度为8.3%。

虽然降价推动了销量增长,但由于边际效应递减,2024年国内乘用车销量仅增长了3.1%。薄利多销带来的收益,远无法覆盖降价造成的损失,最终导致汽车行业整体利润下滑。

过去依赖燃油车盈利的企业,如今正面临双重困境——燃油车基本盘萎缩,新能源业务亏损。

一方面,传统燃油车市场量价齐跌。在价格方面,2024年,常规燃油新车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3万元,降价幅度为6.8%;销量方面,国内传统燃油车销量同比下降17.4%。

另一方面,多数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仍未盈利。

以上汽集团为例,作为国内汽车巨头之一,其2024年扣非后,净利润预亏41亿元至60亿元。这是自2009年以来,上汽集团首次出现扣非后净利润亏损。其旗下新能源品牌智己的销量虽同比大增,但年销量不足7万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新能源业务拖累了上汽的整体业绩。

新势力企业面临的盈利难题,主要源于规模不足、研发投入高的“一低一高”结构性矛盾。

从特斯拉、理想、赛力斯等企业的盈利经验来看,新能源车企若要可持续盈利,年销量需达到40万~50万辆的规模门槛。然而在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厂商超过120家,其中一半以上年销量不足1万辆。

与此同时,新能源车企在研发方面仍需持续投入。2024年,小鹏研发支出为64.57亿元;蔚来高达130亿元,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为18%~20%。

“新能源汽车企业如特斯拉、比亚迪、理想、零跑等已经开始盈利,跨越了盈利的拐点,这标志着汽车行业正经历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结构性转变。”中国电动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

技术+规模

“利润最主要也是销量的问题,当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化以后,我们的利润表现一定会比较好。”3月29日,在中国电动车百人会2025论坛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吉利前几年在新能源方面是投入期,利润是亏损的,但进入2024年后,随着规模增长,新能源汽车进入盈利状态。

“特别是银河,以前每年都亏损,且亏损蛮大的,去年实现了盈利。”淦家阅说。数据显示,吉利2024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88.8万辆,同比增长超90%。其中,银河为49.4万辆,同比增长80%。

2024年底,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表示,深蓝已连续几个月盈利,原因主要是长安汽车的体系化支撑、深蓝汽车追求高效率的经营以及持续改善成本结构。

此外,邓承浩曾多次强调公司的盈亏平衡点:“在销量超过3万辆的情况下,深蓝汽车可以盈利。”不过,今年年初接受采访时,他又表示“预计盈亏平衡点是2.4万~2.6万辆”。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深蓝汽车累计交付新车24.39万辆,其中12月为3.66万辆,达到了邓承浩所说的盈亏平衡点。

淦家阅与邓承浩均认为,新能源盈利得益于两大核心:前期持续的技术投入与规模化的市场突破。两者协同作用,使其新能源实现从“烧钱”到“造血”的转变。

拿到“技术降本与规模爆发”密钥的,还有零跑。

2024年,零跑销量为29.37万辆‌,同比增长103.8%。其中,第四季度净利润转正(0.8亿元),全年毛利率从0.5%提升至8.4%,但全年净亏损仍达28.2亿元。虽然单季度盈利,但也暴露其单车盈利的脆弱性——若价格战持续或销量增速放缓,盈利可能难以为继。

对比之下,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仍陷亏损泥潭。小鹏通过低价车型拉动销量,营收增长33.2%至408.7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4.3%,但净亏损收窄幅度有限;蔚来营收创历史新高(657.3亿元),净亏损却扩大8.1%至224亿元,陷入“规模不经济”的怪圈。

在2024财报电话会议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与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均对盈利时间节点给出明确承诺。

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有信心在坚持AI研发投入的同时,在2025年第四季度盈利。

“相信从Q2开始,就能在报表上看到成本端和费用端的显著改进,在Q3会持续深化成本和费用方面的控制。”李斌表示,“随着销量增加、毛利率提升以及费用控制,我们有信心今年四季度盈利。”

从今年第一季度销量数据来看,新能源车企可分为3个梯队。

第一梯队表现强劲,销量在8万~10万辆,仅有零跑、理想和小鹏等少数车企。第二梯队销量在6万~8万辆之间,包括埃安、小米和深蓝等。第三梯队销量在5万辆以下,极氪、蔚来(乐道)、腾势、极狐、阿维塔、岚图和智己等处于该档位。

预计从全年来看,第一梯队年销量有望达到40万辆,可实现盈利(或单季度盈利)。第二梯队车企销量虽不及前者,但通过成本控制和市场拓展等措施,若能保持增长,也有盈利机会。

第三梯队车企销量相对较低,几乎不太可能盈利,需突出产品特色、提升性价比,以增加销量,否则将面临较大压力,甚至淘汰出局。

眼下,造车早已不是简单的机械制造,而是一场以高投入为底色的技术马拉松。

“从动力电池的迭代升级,到智能驾驶算法的千锤百炼,再到飞行汽车、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疯狂押注,车企每一次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是真金白银地持续输血。”一位业内人士说。

在积极布局国内市场的同时,众多车企也敏锐地意识到,智能化技术与海外市场将成为决定竞争下半场胜负的关键。

朱华荣在业绩会上透露,未来5年,长安汽车将投入超200亿元,加速AI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还将在低空经济领域投入超200亿元,助力飞行汽车产业发展。未来10年,公司计划投入超1000亿元,探索涵盖陆海空及人形机器人的立体出行解决方案。

巨额投入容易,实现盈利却困难重重。智能化技术的高成本与市场接受度的缓慢提升,使盈利成为所有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车百智库分析认为,新能源车企若想盈利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战略聚焦。品牌与产品线复杂易致内耗,需整合品牌、研发架构与人员,聚焦细分市场和核心业务,降低研发及整车BOM成本,减少损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吉利整合极氪与领克后,有望降低研发投入10%~20%、BOM成本5%~8%,提升产能利用率3%~5%,降低营销服管理费用10%~20%。

二是创新管理。鉴于供应链采购降本空间有限,车企要靠内部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实现降本增效。

0 阅读:8
新汽车

新汽车

有品质的汽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