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关中国女性终身无孩率问题引发了热议。一篇发表于《人口研究》杂志的论文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权威分析,从人口学角度分析“终身不育”概念,指出其关注的是终身不生育的人口学后果。研究发现,在中国的普婚普育的社会环境下,以往40岁及以上女性中无活产子女的比例一直较低,1980年代基本维持在1.5%左右,2000年之后才缓慢上升。而基于2020年“七普”微观抽样数据的计算结果显示,35-39岁、40-44岁和45-49岁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依次为9.48%、6.93%和5.58%。
从区域角度来看,东北地区女性的年龄别无活产子女比例始终高于其他地区。分析原因,除了东北地区计划生育执行得最彻底之外,还包括当地人口老龄化趋势突出、东北地区为重工业基地等各种社会保障政策与环境问题。而总和生育率最高的中部地区女性的年龄别无活产子女比例最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处于中间水平且较为接近。即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女性终身不育率相对较低。
从受教育方面来说,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终身不育水平越高。2020年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接近5%,而高中及以上受高等教育程度的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分别高达6.46%和7.98%。
但是,为什么女性越优秀越不想要孩子?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除了女性自身的职业目标、性格特征、生活现状等个体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对于女性的待遇和歧视。我们不妨反推一下,为什么女性不想生育?或者说,为什么女性越来越不想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照顾孩子上?
首先,职场上的歧视和难以平等发展是让女性产生困惑的原因之一。女性职业生涯受到了许多限制,包括薪资待遇、晋升机会、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婚姻和育儿对于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相比男性而言难以兼顾家庭和事业。此外,女性在孩子生育、抚养期间,生活负担也更重、时间精力更难分配,这也是让很多女性不敢轻易抉择孩子的原因之一。其次,社会对于女性生育的负面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过去,许多家庭往往更倾向于传统思维,认为女人的责任就是生孩子、照顾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当女性没有承担起这部分责任时,往往会受到亲友的压力和质疑,甚至会受到社会上的歧视和排斥。因此,许多女性选择不生育或者推迟生育时间,有着更多的考虑和顾虑。
再次,人们对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忧虑也会影响生育率。如今中国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对于很多家庭而言,生育一个孩子不是一笔小数目。同时,现今生育政策的变化,让很多夫妻越来越不想冒险生育,导致生育率下降。
总之,对于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率的问题,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和维度,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虽然女性受教育程度可能与终身不育率存在关联,但并不能肯定地认为这就是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我们需要注意到生育率问题不只是女性个体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只有当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尊重女性自身的价值,让妇女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才能有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