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沙迁国襄阳,却受皇帝大侄子猜忌:记正统年间的大明襄王家族

楼哥看明史 2023-03-02 20:58:45

前言:在湖北省襄阳市有一条绿影壁巷,以位于其所的那块绿影壁而闻名。这块影壁以绿矾石为壁,白矾石镶边,上面雕刻着99条气韵生动、神态各异的云龙。不但和北京北海,山西大同的琉璃九龙壁合称影壁三绝,也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大型石雕龙壁。

绿影壁景区的前身,其实是明代襄王府。不过随着崇祯末年李自成的一把大火,昔日富贵逼人的襄王府早已不复存在。唯有王府门前的照壁安然无恙,四百年来始终默默矗立在那里,遍观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襄王府绿影壁

在宣德年间的大明亲王系列之中,笔者说过襄王的封国在长沙。那么他是什么时候迁来襄阳的呢?这位襄王殿下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又有什么故事呢?

从长沙到襄阳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朱瞻基驾崩。由于皇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一旦由他继位,大明立刻就是一个主少国疑的严峻局面。当时宫中传出流言,称宣宗生母张太后打算召襄王朱瞻墡进京,然后立她的这位亲儿子做皇帝。

襄王曾经在仁宗驾崩和汉王作乱之时两次监国,被称为“庄警有令誉”,素有贤王的美誉。何况他既是仁宗皇帝嫡子,又处在三十岁年富力强的年龄,看上去确实比皇太子朱祁镇更适合做皇帝。

明宣宗驾崩剧照

不过当时京中还有仁宗嫡次子越王朱瞻墉在,怎么也轮不到襄王继位。笔者以为张太后可能确实考虑过让儿子继位,之所以把流言对象锁定在襄王,是因为朱瞻墡此时毕竟人在封国长沙。如果把流言对准越王,那就是把亲儿子架在火上烤,一丝一毫退路都不给他留,张太后不可能这样做。事实上文武大臣知道流言之后确实反应强烈,最终让张太后下定决心还是让太子继位。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 “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对于这位名声在外的叔父,英宗在初期还是以笼络为主。比如继位之初,就赐予襄王白金三百两,纻丝、罗各十表里,纱十匹,锦三匹,钞二万贯。将襄府校尉、军人月粮由五斗增加到八斗。又命行在礼部从南京教坊司取二十余户乐工赐给襄王府。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除了这些常规礼遇之外,对襄王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点,他请求迁离长沙的请求得到了小皇帝的允许,新的封国位于襄阳。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七月,英宗给叔父写信,告诉他襄阳王府已经落成,可以随时“起行迁移”。

甲辰,命襄王瞻墡自长沙迁居襄阳。先是,襄王奏长沙卑湿,愿移亢爽地。上命有司于襄阳度地为建王府。至是,有司以工备来告。上书与襄王,令择日起行迁移。仍敕湖广三司量遣人船护送,毋有稽缓。—《明英宗实录卷二十》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猜测过,宣德年间诸王之国,之所以封国与封号完全对不上,是因为他们有监视太祖系亲藩的责任在身。现在随着宣宗削藩成功,他们自然也应该陆续迁往正常的封国,比如现在襄王迁居襄阳,就很合理。

也正因为宣德年间事出仓促,除了长沙襄王府修得马虎以外,其他亲王仪仗也不齐全。趁着这次迁国,英宗一次性帮叔父全部补足:

其一、襄王府由襄阳卫公署改建而成,卫所迁往城北原卫国公邓愈没官闲地。

其二、长沙襄王府缺少的社稷、山川祠宇,本次全部修造完毕,乐舞生从襄阳属县选取。

复建的襄王府大殿

其三、补发襄王府陪祀供事执事牙牌二百八十二面。

其四、补给襄王银盆等器。

癸亥,给襄王瞻墡银盆等器。凡亲王仪仗例有此器,初赐王仪仗时未有。至是王以为言,故命给之。—《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七》

其五、以襄阳各县无税田地三百九十六顷,及山二所给赐襄王。这可是近四万亩地和整整两座山头。

屡遭盗窃的襄王府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正月,王府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但是湖广分巡参政杨贞,襄阳卫府等官汤震等人却磨磨蹭蹭拖延办案。朱瞻墡大怒,立刻向朝廷打小报告。

行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翱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表示让巡按御史监督湖广三司官去抓贼就是,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小皇帝有些懵,王府被盗算小事吗?要等到皇宫被盗才算大事?史称:“上疑其缓,以示六科”,也就是皇帝认为王翱在摸鱼,打算让言官们出手。果然在给事中郭谨等人的弹劾之下,王翱不得不承认错误,坚决改正。

襄王府残留石像

说起来襄王府之所以会被盗,还是和他的房屋结构有关。早在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的时候,朱瞻墡就以“府第四散,不相连属”的理由请求更造王府。行在工部尚书吴中在查看了湖广三司递交的图纸以后,认为如果按此施工,需要动用夫匠万余人,至少三年才能完工。于是英宗否决了叔父的建议,让湖广三司仍旧按照原来的格局做一些小修补。

而襄王府在改建的时候,迁走了大门前千余户民居,所以“其地甚旷”,可以起到很好的警戒作用。但是在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时纪的建议下,王府中的官校、旗军全都搬到这块旷地居住,以至于其间鱼龙混杂,良善难辨。

就在湖广三司官员互相扯皮之际,当年闰二月襄王府再次被盗。彻底被激怒的朱瞻墡,将一腔怒火全都发泄在了王府侍卫头上,史称“不时捶挞之”。而襄王府仪卫正金聚等人立刻偷偷进京告御状,称朱瞻墡有不法之事十四件。甚至还在皇帝陛下生日那天让内使施兴、女户徐亮拜焚表章,呼道士萧道真扶鸾,结果里面有“天数玄玄,妙不可言”等语,此举已经迹近于谋反。而此前受到斥责的襄阳卫指挥同知汤震趁机公报私仇,声称襄王以抓贼为借口,擅自发出批文,让府中军校手执器械在城中大肆搜捕,不知意欲何为。

英宗朱祁镇剧照

山雨欲来风满楼,英宗派出行在锦衣卫到襄阳成立专案组,逼得襄王“抗章陈诉”。眼看朱瞻墡就要在这场风波中翻车,好在此时仍然在世的太皇太后张氏及时出手,英宗才只是以书戒谕襄王,同时处置了一批王府官员,将此事就此了结。

上以聚等所告于法难容,特念亲亲,姑置不问。其兴、亮、道真事及震所奏未知虚实,命行在锦衣卫遣人执送法司鞫之。其兴、亮、道真事及震所奏未知虚实,命行在锦衣卫遣人执送法司鞫之。擅出批文官吏及军校,下巡按御史逮治。仍以书戒谕王。—《明英宗实录卷五十二》

千里奔丧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初三日太皇太后病危,当时越王已经去世,襄王是张氏唯一在世的亲儿子。为了满足祖母想见儿子的愿望,英宗于十月十三日遣中官以敕符召襄、郑、荆、淮四王赴京。十月十九日,太皇太后崩逝,不过在遗诰之中还是让诸王赴京。

宗室诸王藩屏为重,毋輙离本国。但遣人进香,不必送葬。诸子先有君命召者,君命为重,仍听赴京。—《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七》

太皇太后剧照

当年十二月中,朱瞻墡抵达北京,当天文武百官奉旨于奉天门东廊下参谒襄王。而在此之前,朝廷已经颁布禁令,严禁文武官员私下和亲王有任何来往。

戊寅,礼部尚书胡濙言: “祖宗时凡诸王来朝,文武官私谒及宫府僚属往来交通者有禁。今诸王将至,请申明禁约。”从之。—《明英宗实录卷九十八》

尽管襄王抵京之时,太皇太后神主都已经祔享太庙,但来都来了,自然也要有所收获。

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正月,英宗遣恭顺侯吴克忠,户部右侍郎王质为正、副使,持节册封襄王长子朱祁镛为王世子,第二子朱祁鐄为宁乡王,第三子朱祁钲为枣阳王。又命襄王妃靖氏的弟弟靖弘为指挥佥事。朱瞻墡又请求修建王府朝堂中路门及左右厢房,英宗也让湖广三司量起匠夫,同王府军校一起协力完工。

襄王家族

既然封了郡王,就要准备成婚并且出府别居,故而襄王请求为宁乡王和枣阳王府第。英宗让湖广三司勘察隙地之后,即令本地工匠和王府军校相兼用工。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六月,朱瞻墡长女被封为湘潭郡主,以刘隆为宗人府仪宾,给岁禄四百石。当年十一月,朝廷又遣永康侯徐安为正使,给事中翟敬为副使,持节册封荆州卫指挥佥事李玉之女李氏为襄世子妃,东城兵马副指挥李富之女李氏为宁乡王妃。

世子妃之父李玉很快去世,但为了他的祭奠之礼险些又闹出一场风波。当时襄王向朝廷上奏,称郡王、郡主的外戚之家“岁时俱缺吊贺”,礼部尚书胡濙认为可以参照韩王府祭奠韩宪王的成例执行。未曾想这个建议遭到了英宗的严厉驳斥,在他看来韩王是宗室,怎么能和外戚相提并论?

上览奏,责濙以祖茔比外戚,尊卑亲疏莫辨。仍命稽考洪武、永乐间旧例以闻。—《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六》

结语:从襄王在正统年间的故事来看,由于当初的继位流言,英宗对他这位亲叔父其实颇怀猜忌之心。好在太皇太后崩逝之后,英宗靠着王振和文武百官周旋,一时间无暇顾及襄王。

很多人都有疑问,如果当年立襄王为帝,会不会就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这个很难说,承平日久以后,武勋和文官之间必然会呈现一个此消彼长的局面。一旦处置不当,则土木堡之变很难避免。

其实从《实录》来看,襄王的性子也很急躁,这一点和后世的崇祯帝很像。除了早年王府被盗责打侍卫以外,襄王对内使也很刻薄。比如他曾称内使田贵“抗拒不服”,要求对其治罪,英宗在回信中还要求叔父“安心自处,勿劳忿怒”。在大明朝如果不能利用好太监和文官对抗,除非你有以后明世宗以文官斗文官的本事,不然肯定玩不转。

1 阅读:56
楼哥看明史

楼哥看明史

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