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王”王原祁:官至财政部副部长,一生痴迷黄公望

墨客岛的小墨 2024-10-05 02:12:10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是王揆之子、王时敏之孙。

《清代学者像传》王原祁

康熙九年(1670),王原祁与八叔王掞一同考中进士。

康熙二十年(1681),担任直隶顺德府任县的知县。任县基本相当于今天河北邢台的任泽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入京补刑科给事中,后来另行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充任《佩文斋书画谱》纂修官,主持绘制了《万寿盛典图》。

康熙年间的绢本《万寿盛典图》现已下落不明,武英殿刻本《万寿盛典图》第四十一、四十二卷木刻画成为最接近当时场景的历史长卷。

王原祁官至户部左侍郎,人称“王司农”,大致相当于今天财政部副部长。因为艺术造诣高,常在皇帝面前露脸,康熙说他:“画图留与人看”。

康熙五十四年(1715),王原祁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著有《罨画集》、《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

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

王原祁,《仿大痴设色山水》

纸本设色,99x46cm,1699

此作题识:荆关董巨为元四大家祖祢,大痴画人知为董巨正宗,不知其得力于荆关之处也。屺望侄问画于余,以此告之。随写其意,当为识者讪笑矣。时康熙己卯长夏,麓台祁识。

王原祁是“娄东派”的集大成者,其山水画得到爷爷王时敏的亲自传授,深得董其昌、黄公望笔墨,并由董其昌、黄公望二人上溯至“元四家”和五代董源、巨然,倾注于研究“古法”,自称笔端有“金刚杵”。

他一生痴迷黄公望,以《麓台题画稿》为例,在总计53条题画中,题仿黄公望的就有25条之多。

王原祁,《仿大痴山水》

纸本水墨,131×58cm

此作题识:余应制作画,而曹务又复繁重,退食之余,乃从事笔墨。此图练笔偶成,略仿痴翁大意,不求甚肖也。王原祁并识。

他讲究作画以理、气、趣三者兼到为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妙、神、逸的境界。他还提出“龙脉为体,开合为用”的创作理论,堪称为山水画结构理论的重大发展。

王时敏说:“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黄公望)。得其神者唯董宗伯(董其昌);得其形者,予不敢让;若形神俱得吾孙其庶乎?” 对孙儿王原祁的评价颇高。

西方学者将王原祁与印象派的塞尚相比,认为他像立体派画家一样,沉浸于把山水里的各项物体分析再重加组织,在有限的空间里建立一种新的结构,用知性去把物理世界重新组合而赋予新的秩序。

王原祁,《晴峰叠翠》

纸本设色,102x46.5cm,1700

此作题识:晴峰叠翠。康熙庚辰秋日,仿黄子久笔。娄东王原祁。

根据郭继生分法,王原祁一生绘画风格大致分为三个时期:50岁(1691)之前的早期画风,50岁至64岁(1691-1705)的中期画风,以及64岁(1706)以后的晚期画风。

在这三个时期中,黄公望的风格贯穿了王原祁的一生。早年时期的作品松秀,是他酝酿与摸索的阶段,秀润处近于王时敏;定居京城后,北方山石的肌理影响了他的审美与创作旨趣,更加注重山石整体结构,山势起伏开合,形成了自家面貌。

王原祁,《秋山图》

纸本设色,79×49cm,1710

此作题识:论画之法,位置笔墨尽之矣。余谓位置有位置之意,笔墨有笔墨之意。用意而有机,乃为活法也。大痴秋山图,余未之见。就所闻于先奉常者采取其意,法屡变而机未熟,未免有钩巾履之态矣。若之八大痴阃奥如鹪鹩之笑叹大鹏也。康熙庚寅十月朔颁历上余写于京邸谷诒堂,王原祁。

康熙三十九年(1700),王原祁补右春坊中允,奉命鉴定内府书画的真伪,这为他参悟笔法、学习古人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时期也成为他绘画风格的重要转折期。

王原祁深悟董巨及宋元诸家笔法,发现隐藏在古人笔墨中的真谛和妙境,其画风沉郁苍茫,浑厚华滋,最终形成具有强烈符号性的个人风格。

王原祁,《神完气足图》

故宫博物院藏

王原祁,《仿王蒙夏日山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原祁进一步发展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使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变成了对山石、树木、林泉的布置及笔墨运用所形成的一种形式美的探求。

王原祁作为“四王”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秉承家学,追摹古法,终成为一代宗师,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走向起到重要作用。

其追随者颇多,其中黄鼎、唐岱、王昱、王宸等较为著名,人称“娄东派”。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中后期的“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玫)、“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并影响至今。

0 阅读:0

墨客岛的小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