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杜月笙教你如何做人,看他把这“几碗面”怎么吃下去?

阿波罗历史 2017-05-02 07:59:59

杜月笙是近现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一代枭雄”。他有句人生格言,就是人生要吃好“三碗面”:体面、场面、情面。

杜月笙自幼失学,胸无点墨,前半生的黑道生活,又使他染上了一身流氓习气,也就是站无站相,坐无坐相。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名以后,他逐渐懂得,在这花花世界的上海滩,光靠拳头是不行的。因此,他每日请先生读报,一度还时常练字,他喜欢别人叫他“杜先生”而不是“杜老板”,因为“先生”听起来儒雅。

在流氓世界里,杜月笙最早从衣着上进行洗心革面式的更新。为了要与上流人物打交道,杜必须改变往日歪戴帽子、高卷袖口的习惯,以及拖着鞋子走路的姿态,而改成文质彬彬的模样。

杜月笙的经历的确值得人们深思与研究,他的各方面修养的成熟,既可以昭示民国时期上海黑社会昌盛的部分原因,又是杜本人转变进步的标志。30年代以后的杜月笙,越来越以地方绅士的身份期许,稳定地方,参与公益,襄助教育,主持公道,某种程度上,杜氏的确已脱胎换骨。

平日里,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杜公馆里,总是高朋满座,大家像众星捧月般围绕着杜月笙。连他建立的队伍——恒社的社徽也是19颗星围绕着一弯斜月,这19颗星代表着陆京士等19名理事,而斜月自然就是杜月笙了。1931年举行的杜家祠堂落成典礼,是杜月笙一生摆的最大的场面。

杜祠在浦东高桥落成,六个大队的仪仗队从华格臬路出发,第一大队由几十面两丈见方的特大国民党旗和杜字旗作前导,每面旗由4人抬举,前后左右用100多辆自行车护卫。接着是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巡捕房派来的英、法、印、越巡捕组成的骑队。后面跟着一大群“金荣小学”的学生和几年来各处送给他的十几把“万民伞”,以及挂着蒋介石送的“孝思不匮”金匾的匾亭等,还有一支百人乐队。

其余五个大队是由警察局的保安警察大队,陆、海军的军乐队,陆军第五师和吴淞要塞司令部步兵各一营,还有救火会、保卫团、童子军、缉私营、侦缉队、工会等组成的队伍,以及各团体的旗伞。

情面,就是私人之间的情分和面子。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好面子,“不给面子”这句话,有时要压死人。所以杜月笙讲:“钱财用得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杜月笙一生颇仗义疏财,他的钱财观,就是散财建立自己的声誉和网络,而不是做个守财奴。在争夺利益时,可以不把青帮祖师爷张锦湖放在眼里,但同时又在过年时孝敬她。对于自己的青帮师父陈世昌,杜月笙颇为关心,不仅常嘘寒问暖,还定期给钱。春节拜年,杜月笙再忙,陈世昌和黄金荣家,他是一定要去的。直到陈世昌去世,杜一直执弟子之礼。

杜月笙的好客大方、仗义疏财,为他赢得“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名声。从一个流浪瘪三、水果小贩成长为上海黑帮魁首,再到地方领袖,杜月笙这“三碗面”吃得的确是高,可谓尽得其精髓。以至于当年上海滩黄包车夫、短衫阶层,曾喊出了“做人要做杜先生”的口号。

9 阅读:4
阿波罗历史

阿波罗历史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