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敏教授:抗心律失常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妙菱看健康 2024-09-06 01:43:11

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已达到16.64%,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加。在这一群体中,心律失常的患病率较高,且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药物治疗是应对心律失常的常用治疗方案之一,然而,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为此,康迅网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艳敏教授就“抗心律失常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享。

心律失常在老年人群的发生情况

1.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房颤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以老年人群居多。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项研究显示,我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平均年龄>65岁)。

老年房颤患者面临着多病共存、多重用药、脑卒中、出血风险高、认知功能障碍、跌倒等多个不良事件的发生。

2.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增加,且独立于基础心脏病。老年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出的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病率为70%~80%。而频发室早由电活动、结构、缺血等异常所致,如由陈旧的心肌梗死瘢痕导致的折返性心律失常,慢性缺血心脏组织所致的心肌自律性增高,获得性长QT综合征导致的后除极等,均可增加心肌病的风险或加重原有的心脏疾病。同时,老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性猝死,其主要病因是缺血,且患者预后差、生存率低。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定位

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尚需考虑基础疾病。同时,相关研究提示,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潜在风险,由于治疗窗口窄、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接近等原因,导致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长期治疗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但在急性期治疗中,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1.作为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辅助用药,减少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反复放电。

2.缓解心律失常相关症状。

3.预防心律失常导致的心功能损害,如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室早性心肌病等。

4.防止心律失常进展为恶性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目的和原则

1.治疗目的

(1)改善症状:①评估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性;②评价安全性;③评价有效性;④改善预后。

(2)改善预后:①证据较少,反而有临床试验证实在某些情况下抗心律失常药物使预后变差,特别当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时;②针对房颤,除ATHENA研究和EAST-AFNET4试验外,均提示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改善预后。

2.治疗原则

(1)心律失常与基础心脏病兼顾

心律失常大多情况是与其他疾病合并存在,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或心肌缺血的治疗。同时,还需权衡心律失常治疗和基础疾病治疗的相对重要性和紧迫性,避免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影响基础疾病的治疗和剂量达标。对于某些心律失常,要着重考虑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的治疗措施,如房颤的抗凝治疗。

(2)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其抗心律失常谱、基础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当需要长期治疗时,应多从安全性角度考量;当处理心律失常急性期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多从有效性考量,常需要联合电复律治疗。

医生除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方法以外,还需了解每种药物的基本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对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指标的影响、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的影响、药物重要的相互作用(如与抗凝药,或地高辛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致心律失常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1.老年房颤的治疗

老年房颤患者应积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不同的合并症,选择不同的药物,详情见表1。

表1 心房颤动常见合并症及用药

2.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老年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详情见表2。

表2 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总之,在制定老年心律失常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方面因素,包括疾病特点、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通过这种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老年心律失常患者。

专家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杨艳敏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心内科急重症中心主任,胸痛中心主任,19病区主任,急诊室主任

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全国委员(第八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急症工作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女性心律失常委员会副主委

北京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急重症学组委员

中国高血压联盟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北京心脏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心内科急重症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发展重点专项、国家863课题、国家“十一五”课题等课题。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6篇,编写专著8部,参与书籍编写21部。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临床成果奖三项。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0 阅读:142

妙菱看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