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关注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从苏州工业园那精准高效的 AI 质检系统,到成都天空中穿梭的 “空中出租车”,人工智能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改变着产业的格局。不过,在享受这些技术红利的同时,大家也不免有些担忧,“AI 抢饭碗” 的说法甚嚣尘上,不少人陷入了 “机器要取代人类工作” 的恐慌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报告更是给这种担忧添了一把火,报告提到全球差不多有 40% 的工作可能会受到 AI 的影响。
▶AI 冲击下的就业新图景
AI 都来了,往后我们可咋办呐? 在长三角制造业聚集的地方,有一家纺织厂的负责人就倒了苦水。他给我们算了笔账,厂里引入 AI 质检系统之后,次品率降低了 60%,可车间工人数量却减少了 30%。这种产量上去了、人手却变少了的矛盾,其实就是当下就业市场的一个真实写照。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 2025 年,全球会有 9200 万个岗位被替代,但与此同时,也会诞生 1.7 亿个新岗位。在金融、医疗、教育这些行业,已经出现了 AI 训练师、数据标注员、算法工程师等新职业。而且这些新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更高,薪资普遍比原来涨了 20% 还多。
面对就业结构这么大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提出了 “AI 就业友好型社会” 的想法。他建议设立 “失业风险预警系统”,先在制造业集中的地区试点 AI 失业保险,给那些受到冲击的人 6 到 12 个月的缓冲时间。刘庆峰还特别强调,高校和职业教育得赶紧对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出既会操作 AI,又懂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其整天担心失业,不如主动去适应这种变化。
▶应对 AI 冲击的法治工具箱
当技术变革碰上社会发展的难题,法治建设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就像给社会吃了颗定心丸。在金融领域,监管部门设立了 “AI 就业动态监测平台”,要求企业必须提交岗位替代方案,确保新技术的应用和社会公平能同步推进。考虑到 AI 可能会加大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 “数字鸿沟”,国际劳工组织就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好,避免出现 “技术孤岛” 的情况。
教育领域的应对也十分重要。有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把机器视觉、图像处理这些 AI 技术融入到课程里了,学生们通过操作工业机器人来完成实训项目。人社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参加 AI 相关职业培训的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 147%,政府对这类培训的补贴标准也提高了 30%。南京大学的方长春教授就说:“以后的劳动者,不是和 AI 竞争,而是和那些不会用 AI 的人竞争。”
▶AI 时代的就业新思维
面对 AI 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者阿米滕杜・帕利特说了,“技术本身并不会让人失业,真正的原因是大家缺乏适应能力。” 他提议把 AI 当成工具,而不是当成对手,像养老护理、金融理财这些领域,就很适合开发新岗位。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 60 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 2.8 亿了,养老行业对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缺口高达 1200 万,这可不就是 AI 和人力携手合作的好机会嘛。
AI 不会取代人类,但是会用 AI 的人会取代不会用 AI 的人。全国政协委员齐向东的这句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在网络安全领域,AI 已经成了专家们的好帮手,攻防效率提高了 5 倍还不止。这种 “人机协作” 的模式,也在制造业、医疗等行业开始推广,还催生了 “AI 伦理顾问”“智能系统运维员” 等新职业。
结语:在变革中寻找机遇
当成都的 “空中出租车” 在城市上空飞驰,当苏州的 AI 质检系统准确找出每一根有问题的纱线,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厉害之处,更是人类对未来的掌控能力。从失业保险到技能培训,从法治保障到教育改革,一套应对 AI 冲击的完整方案正在慢慢形成。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说得好:“人工智能不是威胁,而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动力。” 在这场变革里,我们每个人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对于 AI 时代的就业转型,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留言,咱们一起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