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风采的七绝4首,揭秘刘伯温诗词才华,明初三大家中的佼佼者

火云上有诗词 2024-09-17 04:33:00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他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基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他的文学成就也很高,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题画梅 元末明初 · 刘基

夭桃能紫杏能红,满面尘埃怯晚风。

争似罗浮山涧底,一枝清冷月明中。

“夭桃能紫杏能红”,开篇即以桃花和杏花的艳丽色彩为背景,这两种花卉以其鲜艳的紫红色彩著称,成为春天里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致之一。然而,诗人并未停留于此,而是以此为铺垫,引出下文对梅花的赞美。

“满面尘埃怯晚风”,此句通过“满面尘埃”和“怯晚风”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杏花等花卉在尘世纷扰中的脆弱与不安。这里的“尘埃”不仅指自然界中的尘土,也暗喻了尘世的种种烦恼与困扰;“怯晚风”则进一步强调了它们在面对外界变化时的无力与退缩。这种描写,实际上是为了反衬出梅花在同样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坚韧与高洁。

“争似罗浮山涧底,一枝清冷月明中。”这两句是诗中的精华所在。诗人将梅花置于罗浮山的山涧深处,月光之下,独自清冷的画面之中。罗浮山作为道家圣地,自古便与隐逸、高洁等意象紧密相连;而月光则象征着清冷、纯洁与超脱。在这样的背景下,梅花更显其超凡脱俗的气质与风骨。它不畏严寒、不惧孤独,在清冷的月光下独自绽放,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仰的高洁之美。

通过这首诗,刘基不仅赞美了梅花的坚韧与高洁,更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与理想追求。他向往着像梅花一样,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清醒与独立,不畏艰难、不惧挑战,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与追求。这种精神境界,正是刘基作为一位杰出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所具备的宝贵品质。

读史有感 元末明初 · 刘基

千古怀沙恨逐臣,章台遗事最酸辛。

可怜日暮高唐梦,绕尽行云不到秦。

首句“千古怀沙恨逐臣”:此句借用了屈原投江自尽的典故。“怀沙”是屈原的一篇辞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悲愤之情。这里“怀沙恨逐臣”寓言了对被贬斥或流放的忠臣的同情和惋惜,暗指历史上许多忠诚之士因遭谗言或政治斗争而被迫离开朝廷,他们的遭遇令人深感痛惜。

次句“章台遗事最酸辛”:“章台”在古代常指繁华之地,这里可能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忠臣们曾经辉煌过的地方。然而,他们的辉煌并未能持续,最终遭遇不幸,这种从巅峰跌落至谷底的经历让人感到尤为辛酸。这句诗描绘了这些人物在繁华背后的辛酸与无奈。

第三句“可怜日暮高唐梦”:此句引用了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的传说,即“高唐梦”。楚怀王曾游高唐,梦与神女相遇,醒来后难以忘怀。这里用“日暮高唐梦”来比喻那些历史人物即使有美好的梦想和期望,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最终只能在日暮时分面对无法实现的幻境,充满了无奈与悲哀。

末句“绕尽行云不到秦”:“行云”象征着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事物,这里可能指的是这些历史人物为实现理想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然而,“绕尽行云不到秦”却表明,尽管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他们的理想却未能达成,就像行云那样飘忽不定,始终未能抵达他们心中的彼岸——秦国(这里可能象征着权力中心或归宿)。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抗拒。

分赃台 元末明初 · 刘基

突兀高台参土成,人言暴客此分赢。

饮泉清节令寥落,可但梁山独坛名。

首句“突兀高台参土成”:“突兀高台”形容了一个显眼而高耸的土台,这里可能是指强盗或官府用于分赃的场所。土台的“突兀”与“参土成”相结合,既展现了其外观的醒目,又暗示了其构成的简陋与粗糙,反映出这种分赃行为的野蛮与无序。

次句“人言暴客此分赢”:“暴客”指的是强盗或残暴之人,这里明确指出了这些人在高台上进行分赃的行为。“人言”二字,表明这种行为已经广为人知,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种行为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第三句“饮泉清节令寥落”:这一句采用了对比手法,将“饮泉清节”与“分赃台”的暴行形成鲜明对比。“饮泉清节”可能暗指古代清廉之士的节操和品质,他们如同清泉一般清澈透明,而与此相对的是,那些在高台上分赃的暴客却完全不顾及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他们的行为令人不齿。这一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暴行的愤慨和对清廉的向往。

末句“可但梁山独坛名”:“梁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好汉、义贼等形象相联系,但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赞美梁山好汉的义举,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只有梁山才能独占这种分赃的恶名吗?”言下之意是,这种分赃行为并非梁山所独有,而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是对梁山好汉形象的一种复杂解读,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批判。

《分赃台》是刘基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七言绝句。通过描绘一个强盗分赃的高台场景,诗人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对清廉节操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美感,更蕴含着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强烈关怀。

漫成 元末明初 · 刘基

阶下青苔砌上莎,春深烟雨自相和。

幽兰生在空山里,纵有清香柰尔何。

首句“阶下青苔砌上莎”: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居所周围的自然景象。青苔和莎草是两种常见的自然植被,它们生长在阶下和石砌之上,既显示了环境的幽静与古朴,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生命力。青苔的蔓延和莎草的丛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荒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次句“春深烟雨自相和”:随着春天的深入,烟雨蒙蒙的景象与周围的自然景物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面。这里的“自相和”不仅指烟雨与景物的和谐共生,也隐含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在春深烟雨的笼罩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之中。

三句“幽兰生在空山里”:这一句突然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一个更为幽远、更为高洁的世界——空山中的幽兰。幽兰以其高雅的品格和清幽的香气著称于世,它生长在空山之中,远离尘嚣与世俗的纷扰,独自绽放着它的美丽与芬芳。这里的“空山”不仅指物理上的空旷与寂静,更象征着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

末句“纵有清香柰尔何”:尽管幽兰散发着迷人的清香,但它却并不以此自矜或炫耀。这里的“柰尔何”可以理解为“那又如何”、“又能怎么样呢”,表达了诗人对幽兰高洁品格的赞赏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在诗人看来,幽兰之所以美丽,并不在于它的香气能够吸引多少人的注意或赞美,而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精神境界。



0 阅读:28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