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五年近600IPO融资万亿指数下跌交易所别竞赛新股发行

杜坤微 2024-06-25 06:53:07
A股具有纳斯达克情结,最早寄托于创业板,此后寄托于科创板,接着又有少数声音寄托于北交所。但科创板定位于科技创新和核心科技是不会改变的,未来如何在以投资者为本的大环境下,取得新的突破,就很关键。 笔者之所以有此想法,在于上交所有关人士表示,科创板五年一共572家公司,总市值是5.2万亿。科创板的设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资本支撑,五年累计融资超过一万亿。科创板促进了科技企业科技创新,2023年科创板的公司投入研发强度12.2%,是A股公司平均3倍以上。 从字里行间看,有关人士对于创业板五年的成就还是十分自豪的,但是笔者周末在浏览有关财经网站的时候,很多人吐槽了这一讲话,主要是五年来指数下跌明显,科创板50指数最新报收于758.37点,比基准指数1000点下跌了近24%,与高点1726.19点相比,已经超越了腰斩,从指数看,不管投资者是1000点买进更别说最高点买进,都是亏损的,而且亏损不小,一方面是五年融资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另一方面是投资者长期投资亏损惨重,这是一个很不和谐的现象,遭遇网友投资者吐槽,也是很正常的。 该官员还表示,科创板未来有两个使命,“一是怎么增强市场的包容性,支持科技创新。二是怎么加大监管力度,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打假防假,促进资本市场生态建设。” 回顾五年来,科创板融资,实际上包容性是较大的,从未能盈利公司上市,到业绩下滑公司过会,即使遭遇媒体质疑也不成为上市障碍,科创板过会率也是非常之高,以2022年为例,科创板有126家公司上会,最终有123家公司过会,这样的过会率放在历史上来看,也是很高的,但是随着IPO政策收紧,过会率也是出现暴跌,2023年上半年过会率跌到了67.74%,是原来审核尺度太宽松导致过会率高,还是此后上市公司质量太差导致过会率大跌,不得而知。 仅仅五年时间,被市场寄予厚望的科创板,也出现了造假上市公司,也有很多招股书出现财报粉饰和美化科技含量的上市公司,也出现了很多上市公司上市前业绩高增长,上市以后就出现业绩下滑的尴尬,说明上市公司质量是差强人意的,说明过去对科创板审核还是存在较高的包容性的,这种情况下,还重提增加科创板包容性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降低上市标准可能是不太合适的,大趋势是提高上市门槛。 资本市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新股上市,另一方面是投资者合理的回报,两者必须取得一个平衡,但从A股发展历史来看,一直偏重于融资,强调股市支持功能服务功能,而忽视了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功能,与世界股市定位于财富管理功能是格格不入的,从上交所官员讲话来看,也是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科创板的回报功能,没有提到五年来指数的表现,只是 强调了融资功能,一定程度上还是体现了规模取胜的治市理念,以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规模最大化作为一种工作指标,过去或许无可厚非,但在以投资者为本和强调股市人民性以后,持续追求上市数量和融资规模增加而忽视淡化股市走势,就不太合适了。 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第一条就规定,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严把入口关,优先支持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这与增加市场的包容性是存在某种的冲突的,增加包容性暗含着增加对营收利润和科技含量的容忍度。 我们应该问一句发行人和监管者,发行人上市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做大做强,还是股权增值减持套现,在于监管要杜绝恶意圈钱公司上市,其次是发行人上市,能给经济带来什么?如果上市就是业绩下滑,或者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能说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取得成效吗?能给投资者带来什么?上市就是业绩大跌,除了存在炒新投机价值外,还能有多大的投资价值? 科创板已经有了572家公司,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未来科创板核心不在于数量增长,而是优中选优的吸引拥有核心科技、在关键配件关键技术上能够替代进口的硬核科技供上市,也就是不再追求做大,而是追求做精,一些行业过剩的公司就是高科技公司又如何,也是难以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 用一个词很热门,那就是提质增效,目前有声音质疑注册制异化为低质量扩容的圭臬,交易所是到了该放弃片面追求规模的时候了,不要总是较着劲的降低上市门槛,做大交易所规模,而是要提高交易所上市公司质量,对于上市公司,宁缺毋滥,上市公司多了,就变成鱼龙混杂,只能伤害投资者感情,只能逼迫更多投资者离场。
0 阅读:0

杜坤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