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孙权并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他雄心勃勃地全力投入王霸事业的争斗中。
第一,争夺荆州,控制长江。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这是鲁肃初见孙权,在君臣合榻对饮时,向孙权提出的战略方针。这条方针对于孙权,就像“隆中对”对于刘备一样重要,所以史家又称之为“吴中对”。它是孙权一直在努力以求的战略目标。“吴中对”的核心问题是全据长江。全据长江的第一个目标是“剿除黄祖”,这一目标早在赤壁大战以前就完成了。公元208年,孙权派大将甘宁攻灭黄祖,夺得了江夏(治今湖北鄂州)。
全据长江的第二个目标是“进伐刘表”。刘表早在曹操南下途中死去,其子刘琮统辖的荆州也在赤壁大战之后分而为三:荆州北部的襄襄阳等地在曹操手中;南郡(治今湖北荆州市西北)、江夏为孙权所占;刘备得到江南四郡。因为南郡治所江陵为周瑜占据,刘备既不能越过江陵向北拓展势力,又不能打通江路向西进取益州,于是向孙权借荆州。为了现固孙刘联盟,也为了多给曹操树立敌人,孙权听从鲁肃的意见,把江陵借给了刘备。因此赤壁战后荆州的大部分不在孙权手中。
全据长江的第三个目标是“竟长江所极”,也就是谋取长江的上游地区益州。还在孙、刘两家和好的时候,孙权就提出共同谋取西蜀的建议,但是遭到了刘备的拒绝。周瑜亲自率兵前往,又被刘备重兵阻挡。益州后来被刘备夺取。
这样,鲁肃当年在“吴中对”中提出的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就集中在争夺荆州的问题上。尽管历代都有人批评孙权在争夺荆州问题上,目光短浅没有远见,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不顾孙刘联盟的破裂等等,这些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但站在孙权集团的立场上看,他实在也有不可不争夺、不能不争夺的理由。他为了巩固孙刘联盟尽了自己的努力。借给刘备荆州,又“进妹固好”,可是刘备并“非久屈为人用者”,他“结好孙权”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已的势力,以图谋天下。作为盟国,他背着孙权独自夺取西川,得了益州还是不肯归还荆州。
荆州位居江东上流,扼江东之门户,如果等到刘备势力壮大,顺流东下,就要危及东吴的安全。因此孙权为保住江东,也有必要索回荆州。就是力主巩固孙刘联盟的鲁肃,也为荆州的归还问题同刘备进行过多次外交的、军事的斗争。鲁肃病亡以后,新任大都督吕蒙则力主用武力夺取荆州。他的方针得到了孙权的赞同,于是在关羽率领主力北上攻打曹操所属樊城的时候,吕蒙采取“白衣渡江”的策略,袭杀了关羽,一举夺回了荆州。
第二,继续讨伐山越,消除国内隐患。
三国鼎足之势形成以后,山越的豪帅又多次受别国的指使,兴兵作乱。如鄱阳豪帅尤突、丹阳豪帅费栈,都是接受曹操的印绶之后,作为内应起兵暴乱的。陆逊曾指出山越问题对东吴政权能否巩固和发展的大问题。
换而言之,孙权要想立足江东,与曹魏、蜀汉争雄,必须解决山越这一国内隐患。孙权解决山越问题主要采用镇压和安抚两手。
公元217年,丹阳豪帅费栈“煽动山越”,为曹操作内应。孙权派遣陆逊讨伐,陆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这次讨伐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接着又乘胜平定了丹阳、会稽、新都(今浙江淳安)三郡的山越。陆逊以“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办法,得到精卒数万人。
公元234年,孙权又派诸葛恪为抚越将军去解决丹阳的山越越。虽然前次陆逊率兵讨伐已得数万人,但在山地的深远之处,还有莫能尽擒的山越武装,为了彻底解决这一江东的腹心之患,诸葛恪采用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新策略,很快让山越居民投降。
这时江东内部的山越问问题大体得得到了解决,山越强者为兵,弱者补户,不但加强了东吴军事力量,又增加了江东政权管辖的民户,从而使东吴的的国力得到了增强。
第三,开发江南,拓地岭南、夷州。
孙权在“攘外安内”的同时,又致力于开发江南的经济建设。他鼓励人民开荒屯田东吴的电田分兵电和民电。从事兵电的土兵,既要打仗也要种田,参加民屯的屯田客只要种地交租,政府免除其兵役。在孙权统辖的大部分地区都推行了屯田。仅毗陵(今江苏常州)一地,参加电田的男女就有数万口之多。
屯田给东吴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一方面保证了军粮供应,增加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大批避难而来的流民有了土地,从而保证了国内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发展了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又带来了交通的开发和商业的交流,促使东吴因此出现了繁华的空前盛况。
东吴凭借国力与强大的曹魏抗衡,是三国中延祚最长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孙权开发江南的经济政策。
后世有些人对孙权没有兴师北伐多有异议,认为他“划江自守,偏守一隅”,然而,事实上,孙权并非如同有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只知守业而没有进取精神的人,他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实现“恢宏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