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工业强国,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相比,到底差在哪里?

诗翠的手记 2024-02-22 02:56:13

文|我不是博士

编辑|我不是博士

前言:

虽然咱们国家的制造业,已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总有人说中国制造是廉价的低端货,只是“世界代工厂”,而德国制造才是真正高端上档次的贵族产品,他们一直都是制造业标杆。

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清朝末年德国远东舰队占领青岛的时候,顺手修了下水道,现在100多年过去了,青岛仍旧是最不怕被淹的城市。这事儿不一定是真的,但足以说明“德国制造”在业内的口碑和信任度,已经到了有点神化的地步。那么,同样都是工业强国,中国制造真的就比不上德国制造吗?两者究竟差在哪了?

其实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考虑:

虽然都是靠仿造起家,但中国起步晚,德国工业发展比我们早了120年。

早在1830年前后,德国就开始诞生了早期的手工业,到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之后,他们已经初步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而我们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开始了比较规模化的工业发展,期间差了整整120年。所以你搁这儿喷国产不行,山寨货,不如进口的质量好,是否了解这背后的原因呢?他们当初靠一手殖民掠夺发家致富,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啥?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啥时候烧杀抢掠过别人,这格局能一样吗?提意见可以,目的是改进而不是拆家,就好比你上班的单位天天感觉它垃圾,这不好那不好,那你就跳槽啊,天天搁这儿说单位的各种不好,又没本事跳槽,这活的多拧巴啊,你说是不,不好意思,情绪上来了,跑题了。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汽车,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第一台电动机都诞生在德国,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时候的德国企业几乎都是靠搞山寨起家的。你可别瞧不起山寨,其实任何后来创新的东西,最开始都是先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透彻之后,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好像人小时候学写字和画画,第一步就是观察和临摹。

德国的工业也是这样。最初他们还没有英国强,所以英国一有什么新发明,德国马上就抄过去,问题是他们抄就算了,每次都还能把原版压过一头,把英国气得差点翻脸!比如英国的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刀剪餐具,几乎霸占了整个欧洲的市场,可惜还没等他们捞回成本,德国人就用新技术搞出了山寨货,品质差不多,但价格却低了不少,于是很快就把英国货挤到墙脚去了。

1833年英国用燃烧压力设计出了活塞作功,没过多久,德国人就“借鉴”了过去,还发明出更好的内燃机,戴姆勒公司造出的世界第一台立式汽油机就是这么来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后来英国实在忍不了,由国会出面通过的《商标法修正案》,强硬要求境内所有德国货都必须标明“德国制造”,等于明明白白昭告天下:大家别买山寨货了!

尽管如此,德国工业还是迅速起飞了。

一百多年后,刚成立的新中国也走了一样的路子,起初发展工业时,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先复制、参考,后来才改进。个别企业甚至直接去挣快钱,总想着“我不需要制造出多厉害的产品,只需要生产出容易卖的产品就好”,然后就利用人工便宜或者资源廉价,把其他国家热卖的爆品复制一遍就卖出去了。差不多的产品,功能和质量达到别人的80%,但是价格呢,只有别人的30%,很容易就热销了。只要能卖得动,就有钱赚,根本不需要操心技术啊、口碑啊之类的问题。

那时候我们的工业体系还不成熟,市场监管也不到位,只能生产出国外高端品牌的“低配版”而且行业内为了打价格战,恶性竞争越来越多,行业内鱼龙混杂,导致一开始“中国制造”的口碑不是太好。但其实德国一开始也是这样的,后来他们积累够了,用了快70年的时间,才慢慢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高端品牌,整个行业成型之后,才会去注意更高端的市场需求。等他们掌握了行业市场话语权之后,什么企业故事啊、工匠精神啊,才可以随便他们怎么吹,别人就怎么信。

中国制造现在所经历的,就是德国工业曾经走过的路子,我们的工业基础已经积累成型,大家现在已经转变了观念和模式,变得勤勤恳恳做技术和迭代,也十分注重效率、质量和口碑,但是毕竟起步太晚,想要打出高分口碑,在全球市场中占据话语权,还需要用时间去积累。等到我们靠质量把这120年的差距赶上了,一步步走到领头的位置,到时候我们说的文化因素、工业技艺之类的故事,也会有无数人愿意倾听。

试错积累不充分,企业死得还不够多。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大厂比如苹果、微软、戴姆勒、通用,甚至是我们国家的华为、腾讯、字节,在管理模式上几乎都差不太多?反而是偏远贫穷的地区,或者是规模微小的企业,管理都很混乱,各种走后门的都有?

这是因为,人家发达国家和大厂,早就付出了无数试错成本了。几乎每一个能出头的大型企业,在发达之前都曾踩着无数小公司的尸骨走过来。比如现在大家都在用的网购,几乎没人记得那退市消亡的“8848”和“慧聪”了,那是比阿里还要更早的电商网站。再比如现在很多人都爱刷的抖音,可是在那之前最火的社交论坛却是天涯社区。

这事儿说起来很残酷,但事实就是优胜劣汰,不管什么行业,只要倒下一个,它们犯的错都会被其他所有公司吸取教训。而只要有一个发达了,它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就会被当做最优解而争相模仿。所以,优秀的企业走的路子大同小异,那些不够优秀的,早就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德国工业发展到现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被淘汰的企业少说也有千万家。而我们却不一样,前面的几十年我们走集体经济的路子,后来改革开放后,又因为人力和原材料比较便宜,光靠价格战就能把国外市场打懵掉,所以很少有公司会在意质量和管理方式的缺陷,哪怕出了问题,也可以通过滥用人力,不断要求员工加班来弥补。

现在世道不一样,大家条件好起来之后,精神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把控也在上升,以前老板们可以随便喊“你不干就走,有的是人干”,现在稍微有两把刷子的工人,都敢对着叫板“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人口红利不吃香了,现在吃香的是“人才红利”,毕竟有技术,才能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这样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才会更具优势。一般来说,人才越多、管理越标准化的公司,就越不怕在试错中“死掉”。

那怎么才能留住人和技术呢?

很简单,给钱!

待遇高工资高,人自然愿意留下,从这点来看,中德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以2022年为例,德国工业基层平均年收入是50700欧,折合40万人民币,而我们却在6-10万元左右。工人的工资被压太惨,从侧面也能反应出两国制造业在人才和技术上的差距。

第三,有代表性的高质量产品,本身对用户就有洗脑作用

德国制造在走出了“总是抄英国作业”的格局之后,就进入了严格把控质量和口碑的阶段,比如博朗、西门子、奔驰、舒勒精密机床...都是通过变态的品控理念来给用户洗脑的。大家想想,一提到什么锅、什么菜刀好用,是不是都会想到德国货?这就是他们用几十年时间塑造出的形象,然后又把这种形象深深刻在消费者的脑子里。洗脑洗久了,大家想买东西时,第一反应就是要去找“德国制造”。

只要你产品质量过关、价格公道、售后完善,品牌有自己的风格和文化,时间长了都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坚持下去就能塑造出一个品牌的神话。

德国制造在这方面已经领先很多了,而中国制造后起发力,现在的华为和小米,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接下来,中国制造必须得两条腿分开走路,一方面要修复之前遗留下来的落后观念和行业乱象,把保证质量的意识灌输到一代人的脑子里;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创新和突破,给技术工人、给整个行业更多的资源和待遇,才能闯出全新的局面。

0 阅读:0

诗翠的手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