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场里,你肯定见过这样一幕:一个孩子死死抱住他看中的玩具,大哭大闹,引得旁人纷纷侧目。
妈妈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哄骗,也无济于事。
每个在一旁观看的路人,心里或许会闪过一句话:“这孩子可真难缠。”
孩子要玩具,奶奶有妙招上个周末,我在商场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抱着个大恐龙玩具,眼泪鼻涕就那么流着,一边哭一边喊:“我就要买这个!”他的妈妈在旁边一脸焦急,试图用各种理由劝说:“家里不是有了吗?
回家还有别的玩具。”可男孩根本不听,死死抱住那个恐龙,甚至索性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哭声更大了。
这时,孩子的奶奶走过来了。
她慢悠悠地蹲下身子,摸了摸男孩的头,轻声地对他说:“你要是真喜欢,那我们就不买了,奶奶回家给你做一个,好不好?”男孩一愣,哭声立刻小了些:“做一个?”奶奶笑着点点头:“对啊,上次咱不是做过小飞机嘛,这次我们回来做个更大的恐龙,比这个还厉害。”男孩眨着眼睛,竟然真的松了手,把玩具放回了货架上。
围观的人无不赞叹奶奶的智慧。
奶奶的智慧:看她如何引导孙子为什么奶奶能做到,而妈妈无法?
其实,关键在于奶奶言语中的智慧和对孩子心理的了解。
她没有直接说“不行”,也没有妥协去买,而是提供了一个替代方案,把“买”变成“做”,孩子的注意力马上就被转移了。
奶奶这种方法既维护了家长的教育原则,也没有让孩子感到被强制拒绝。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哭闹时,常常一时无措。
有的家长选择直接训斥:“别闹了!”可能会让孩子哭得更厉害;有的家长则选择妥协:“好好好,买给你。”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用哭闹来达到目的。
其实,只要家长能够耐心一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孩子是可以讲道理的。
换个方法,孩子立刻放手许多人觉得,孩子一旦哭闹,非要某个玩具不可,没有办法。
在这里,奶奶的做法无疑是一个好示范。
她了解孩子内心更在意的是那份关注和参与感,而不是玩具本身。
所以,用共同做玩具这个替代方案,不仅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还避免了教育中的妥协。
其实我们小时候,玩具并不是很多。
简简单单的一个破布娃娃或者用土捏的小车,也能玩得很开心。
现在的孩子,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但是依然会在商场里哭闹要新玩具,正是因为他们感受到,只要哭,家长就会妥协。
教育孩子,温柔与智慧并重每个孩子都是一面镜子,他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行为比从任何教育书籍上学到的更多。
你在商场里一让步,他就学会了用哭闹来达到目的;相反,你在关键时刻冷静应对,他也会学会自我控制。
正如那位奶奶所示,智者懂得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立住规矩。
我们常常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许多人认为孩子小,不懂事。
其实,孩子也是可以讲道理的,关键是我们大人用什么方式去沟通。
奶奶的做法,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对孩子深刻的理解和几十年的人生智慧。
回到家中,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试试这样的方式。
下次孩子再闹着要买什么,你或许可以换个思路,提出一起做,或者提供其他有趣的活动。
相信这样既能维护家长的威严,又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注。
每个做家长的都渴望教育出懂事、听话的孩子,但真正困难的不是说服孩子,而是维持一种平衡:既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又要让他们懂得规矩和界限。
而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在不断摸索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智慧。
也许你会问:教育孩子到底有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他们的需求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我们能做的,是在具体的场景中,尝试用爱、理解和智慧去应对每一个挑战。
温柔与规矩并重,孩子才能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所以,亲爱的家长们,下次再遇到“非买不可”的时候,不妨试试奶奶的智慧之道,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教育也可以这么温柔而有效。
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都能成为孩子心目中既温暖又有智慧的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