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作者:哈维·艾克
关于赚钱这件事儿,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人工作非常努力,辛辛苦苦很多年,却一直没挣到什么钱;有些人却能在经济下行、别人兜里都没钱时,依然赚的盆满钵满。也就是说,能不能创造财富,其实和个人努力程度、和外界经济形势,并非都是正相关的。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贫富呢?
有个美国人名叫哈维·艾克,他在加拿大的多伦多长大,从小家境贫困,13岁就开始打工,送过报纸、卖过冰淇淋、还到海上兜售过防晒油。长大后,他在美国的几个城市辗转求生,为了追求财富梦想,曾经创业十多次,但都没取得大的成绩。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痛定思痛的哈维·艾克,不再把失败归结于各类外在的因素,他开始向内求,回顾自己的成长背景和金钱观,分析和致富有关的内在思维。他发现,其实一个人是不是富有,和外界的因素,比如战争、政策导向、经济衰退都没有根本的关系,只和他自己的金钱观有关,他把这个金钱观叫作“财富蓝图”,认为要想成为有钱人,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拥有有钱人的思维。穷人之所以穷,就是这张财富蓝图画错了,只有修改蓝图,按照富人的金钱观做事,才可能走上致富之路。
意识到这一点后,哈维·艾克开始修改自己的财富蓝图,最终,他逆袭成功,成了超级大富翁。后来,为了帮助更多人实现致富梦想,他开了一家“巅峰潜能训练公司”,带着讲师们给大家上课,把自己的致富理念传播给普罗大众。他的课程平易近人,直面内心,让很多学员的生活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改变,很多人也从此摆脱了贫穷的泥潭,得到了成功和快乐。
哈维·艾克把他的经历和课程写进了他的第一本书,书名叫作《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书一上市,就登上了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并迅速席卷了各大投资理财榜单。而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书。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作者先介绍了“财富蓝图”的概念,分析了财富蓝图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又该怎么改变。在下篇中,作者详细解读了17种富人和穷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辛苦奔忙却只能维持最普通的生活水平,为什么有些人看似毫不费力却能创造万贯家财。
除此之外,哈维·艾克还在书中指出,如果找到你“渴望成功”和“实际获得成功”这两者之间最关键的环节,你也能够打破困局,向更好的财务状况迈进。
好,接下来呢,就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一起来向“有钱人”学习。
重新设定财富蓝图
成为大富豪的哈维·艾克,每次去电视台做节目时,常常对观众说:“给我五分钟,我就能预测你下半辈子的财务状况。”
只要跟对方聊几句,他就能看出这个人对金钱和成功到底怀揣着怎样一份蓝图。这张蓝图深植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决定我们的财富命运。
那么,什么是财富蓝图呢?这就像盖房子前会有一个设计好的建筑图纸一样,财富蓝图就是我们对金钱所拟定的计划,或者所采取的态度,包括我们对财富所有的想法、感觉和行动。
想法产生感觉,感觉产生行动,行动产生结果。穷人的财富蓝图决定了他始终拮据度日,而富人的财富蓝图让他们即使千金散尽也能再创辉煌。
举例来说,相关研究显示,那些买彩票中奖的人,不管赢得多大的奖金数额,大部分人最后还是会回到中奖之前的经济状况,因为他们的财富蓝图就已经决定了,他们只能掌握有限的财富。
而很多白手起家的富人则不一样,也许他们会遭遇生意上的挫败,赔掉很多钱,但他们常常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失去的钱重新赚回来。比如,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他原本身家几十亿美元,后来一度失去一切,可他只用了短短几年,不但赚回了赔掉的钱,还比之前更加富有。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特朗普有一个富人的大脑,里面装着有钱人的财富蓝图。
那么,财富蓝图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是受到了什么影响,才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人生呢?
财富蓝图主要是由我们平时接收的关于金钱的各种信息积累而成的,特别是小时候接收到的信息,比如父母的言传身教,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比如兄弟姐妹、朋友师长、权威人士、社会媒体和文化背景对财富的看法,都会影响我们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建立起我们自己的金钱观。
也就是说,我们的金钱观不是出生时就有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教导出来的。这些教导先是形成一些制约,慢慢地变成自动反应,进而控制我们的行动。
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个领域,都被三个主要方式制约,分别是:语言设定、模仿和特殊事件。
第一个:语言设定,这是指我们小时候听到的任何有关金钱的话语,都会留在你的潜意识里,成为一股力量,支配着你的金钱观。
比如,你有没有听过这些话:
“钱是万恶之源。”
“有钱能使鬼推磨。”
“钱永远不够用。”
“那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诸如此类的关于钱的看法,从小就会在语言上对我们形成金钱观的一种制约。
比如,在哈维·艾克的课堂上,有个学员叫斯蒂芬,他的问题不是赚不到钱,而是他总留不住钱。
斯蒂芬来上课的时候,他的年收入足足超过80万美元,可他还是觉得钱不够花,不是用掉了,就是借出去了,或者因为投资不当而赔得很惨。总之,当时他的净资产几乎为零。
哈维·艾克引导他从小时候的金钱观进行分析。斯蒂芬说,他小的时候,母亲总是告诉他,有钱人靠的是穷人的血汗赚钱,他们都很贪婪。所以钱不需要太多,赚得够用就好。
这样的语言制约深深地留在斯蒂芬的潜意识里,他在心里把有钱和贪婪画上了等号。他不愿成为贪婪的人。当他在潜意识里并不希望变得富有,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挣到钱后,就飞快地花掉,挣得不少,但并不富有。
认清这些思维里的限制后,斯蒂芬意识到,这些灰色的观念并非是自己的,而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而母亲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金钱观,也是源于过去她所受到的制约。于是,斯蒂芬修改了他的财富蓝图,后来不到两年,他不仅存下了钱,还成为了大富翁。
第二种制约我们金钱观的方式叫作“模仿”。这是指在和钱有关的事情上,我们的态度通常会和父母相同,有样学样。
想想看,在你的成长之路上,你的父母对于金钱的态度是怎样的,是把钱财管理得井井有条,还是根本不懂理财呢?他们是很爱花钱,还是非常节俭呢?他们是善于从投资中获利,还是根本不敢尝试投资呢?他们对赚钱抱有怎样的想法,是激进冒险,还是谨慎保守呢?
再对比看看自己,是不是在钱的问题上,你的处理方式和习惯,或多或少都在重复着父母过去的样子?这就是“模仿”给我们带来的限制。
第三种让我们受到制约的情况是“特殊事件”。这是指我们小时候的某些重要经历,也会给金钱观带来很深的影响。
举个例子,有个护士名叫乔希,她来参加哈维·艾克的训练课,想弄清楚自己的问题,为什么明明收入很高,却总是把钱花光。
在深入了解后,哈维·艾克发现,乔希在11岁那年,曾和家人一起去餐厅吃饭,用餐期间,她的父母又一次因为钱的事吵架,两人针锋相对,吵得不可开交。乔希的父亲气得站起身,捶着桌子大吼大叫,结果心脏病发作,倒地不起,没能抢救过来,最后死在了乔希怀里。
从那天起,在乔希心里,金钱就和痛苦紧密相连。所以,她成年后,潜意识里总想挥霍掉所有的钱,好像没有钱就不会承受剧烈的痛苦一样。
了解了特殊事件对自己金钱观的错误影响之后,乔希也在哈维·艾克的帮助下,重新修改了自己的财富蓝图。后来,她辞去了护士的工作,成了一名财务规划师,一边帮助更多人了解他们过去错误的财富蓝图是怎么影响了今天的理财生活,一边踏上了她自己的财务自由之路。
好,知道了我们的财富蓝图是怎样被制约、被影响的,接下来,就是去改变、去修正,学习有钱人对于金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为自己打造一张崭新的财富蓝图。
学习富人的观念
穷人和富人在金钱观上,常常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在对人生总体的看法上,富人相信:“我创造我的人生,我能掌握自己财富的方向盘。”而穷人认为:“人生发生在我身上,这就是命。”他们一直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不相信自己能创造出不一样的生活。
扮演“受害者”角色的人,一般有三个特征:
第一,爱责怪:过得不好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责怪别人,怪经济不景气,怪行业没落,怪老板抠门,怪同事冷漠,甚至怪自己父母无权无势,家里没矿,总之,错的永远不是他们自己。
第二个特征,合理化:把自己当成“受害者”的人,做不成事时永远都会为自己找借口,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合理的、无辜的。
哈维·艾克在课堂上遇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已经破产了或者接近破产,却还对别人说“钱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哈维·艾克总是一语中的地揭穿他们的谎言,他说:“任何一个说钱不重要的人,都是没钱的人。”因为有钱人非常了解钱的重要性,以及钱在生活中承担的角色,只有穷人会用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窘境是合理的。一个人如果认为钱不重要,那么基于这样的财富蓝图,他就不可能会有太多钱。
第三个特征,那些把自己当作受害者的人,特别爱抱怨。其实抱怨没有任何好处,还会传播负能量,把更多“烂事”带入自己的生活中。
如果你不想一直穷下去,就要停止责怪、停止找理由、停止抱怨,要像有钱人一样行动。
哈维·艾克在书中给了一个小建议,他让我们每天在临睡前,做一份简报,记录这一天顺利的事和不顺利的事,问问自己这两件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通过这样小小的自省,来练习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像富人一样,坚信人生的地图在自己手中。
其次,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富人看的是机会,是成长的潜力,他们专注在自己想要的东西上。而穷人看的是障碍,是失败的风险,他们专注在自己害怕的东西上。
其实,富人愿意冒险,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损失,只是他们冒的是经过计划的风险。对于一个挑战,在不确定是机遇还是陷阱时,富人会仔细调查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再根据详尽的资讯和事实综合来做决定。
而穷人很少为一个挑战做足准备,他们通常是在虚度光阴,在担心、纠结、想赌一把的心情里起起伏伏、磨磨蹭蹭,等到他们下定决心想试试看时,富人早已赚了一笔离场,机会的风口也过去了。
哈维·艾克说:“你所专注的事物会扩大”,富人在一切事物上都专注于机会,当然处处都是机会,遍地都有黄金。而穷人遇到什么事总是关注困难,所以处处都是障碍,各种麻烦挡住了他们的脚步。
对此,哈维·艾克的建议很简单:如果我们想变有钱,就要专注于怎么赚钱,怎么存钱和怎么投资。不管打算做什么,都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准备妥当,然后立刻行动,再沿途修正。只有进入圈子里,你才能了解某个行业,才能发现合适的切入点,才能推开属于自己的那扇门。
另外,在“愿不愿意做销售”这个问题上,富人和穷人的想法也大不一样。
富人很乐意宣传自己的价值观,能够满怀热情地推销他们的产品、服务和创意。而穷人则把推销和宣传看成不好的事。
对此,哈维·艾克指出,厌恶推销,是最容易阻碍成功的一件事。那些不愿意做销售,觉得宣传点什么事儿很困难的人,通常都不富裕。
原因很简单,如果你不愿意让别人认识你,不愿意大大方方地推销你的产品或者服务,那你该怎么为你所在的公司或者你自己的事业创造可观的收入呢?作为一个员工,如果你不愿意宣传自己的优点,那其他愿意自我宣传的人很快就会超越你的薪水和职级。在找工作的时候,如果你不懂得适当地宣传一下自己,也很难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帮助。
观察一下周围,你就会发现,富人通常都是优秀的宣传者,他们懂得用充满吸引力的方式包装自己,也总是积极勇敢地推销他们的产品、服务和创意。让我们像有钱人一样去行动,拿出最大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你的价值。
像富人一样行动
那么,除了思想观念,穷人和富人在实践行动上也有很大差异。
首先,在人际交往上,富人总是与积极的成功人士交往,而穷人常和消极的人或不成功的人交往。
成功的人会把别人的成功当作激励自己的动力,把其他成功人士当成自己学习的对象。而穷人则相反,当他们听到别人成功的消息,常常会加以评论、揶揄甚至嘲讽、泼冷水,结果就是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远。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部分人的经济水平,其实都和他好朋友的平均收入差不多,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和哪些人相处,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财富状况。
哈维·艾克说:“有钱人会去找赢家相处,穷人则会跟失败者搅在一起。要想和老鹰一起飞翔,就别和鸭子一起游水。”
我们也应该重视这一点,注意把自己从“有毒的环境”中拔除。所谓“有毒的环境”,就是充斥着八卦、争执、诽谤等负能量的人际交往的环境,那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平时要多和成功且积极的人来往,不要从有钱人面前逃开,要大胆地走上前,去结识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榜样。
其次,在财富管理上,富人很会管理自己的钱,而穷人不善理财,总是把钱花光。
美国佐治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托马斯·斯坦利博士专注于研究百万富翁超过40年,他在畅销书《下一个百万富翁就是你》中提到,他搜集了北美的千万富翁的资料,整理了他们的背景和致富的过程,结果可以用短短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有钱人很善于管理金钱。”
论智商,有钱人并不比穷人聪明,只是有钱人管理金钱的习惯和穷人不一样,而且比较有效。穷人不喜欢管理自己的钱,要么说理财会限制他们生活的自由,要么说自己挣得很少,没有足够的钱可以管理。
然而,一个人财务成功和失败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他管理金钱的能力怎么样。再穷也要学会管钱,培养管钱的习惯比当下拥有多少钱更重要;而且,只有等你开始管理小钱以后,你才有机会得到大钱。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一个典型的有钱人管理金钱的方法是怎样的?
对于自己的财务状况,要做好统筹安排,可以建立六个账户:
第一个账户,叫作“财务自由账户”。每次收到一笔钱,不管是工资也好,奖金也好,创业所得也好,你就拿出10%左右,存到这个银行账户里。这个账户的任务,是为你生出一只金母鸡,让它不断地产金蛋,为你带来被动收入。所以这个账户里的钱不能花,要积累起来用于投资。
第二个账户,叫作“玩乐账户”。你可以拿出另外10%的收入,存到一个“玩乐账户”里,用于娱乐和休闲支出。这个账户的存在,是为了给平时辛苦的储蓄达成一种平衡。尽情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能激励我们更好地存钱。
第三个账户,叫作“长期储蓄账户”,把收入的另外10%,存进这个账户,进行长期储蓄,这是一笔能让你踏实度日、安心养老的钱。
第四个账户,叫作“教育账户”。同样存进收入的10%,用于平时读书、学习、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赚钱水平。
第五个账户,叫作“付出账户”。你除了为自己攒钱花钱,也要为家人朋友和其他人花钱,这个账户也可以存进收入的10%,进行日常积累。
第六个账户,叫作“需求账户”。把收入剩下的50%存在这里,用于维持你日常的各类开销。
你看,通过建立不同的账户,可以把赚到的钱分门别类加以管理。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我们才能把握自己的财务状况,让生命中的每个层面都向前跃进。
好,到这里,哈维·艾克的这本《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的精华部分,我们就讲得差不多了。
书中指出,你的财富蓝图会决定你的财务生活,甚至影响你的人生。要想彻底改变糟糕的财务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设定财富蓝图,通过学习富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修正自己在金钱方面消极的想法、习惯和行动,进而成为更富有、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