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已初步认识到预防为主的重要意义。早在《蓝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所谓治未病有两种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止转变。前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后者是既病之后,早作积极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时,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中医学关于预防疾病发生方面,大致有下面几种措施。
(一)调摄精神,锻炼身体
精神情志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有密切的关系。不良的精神刺激如果其程度严重或持续时间过久,就可以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运行紊乱,经脉阻塞不通而发生疾病。或者便正气内夺,抗病能力降低而招致外邪诱发疾病,例加恼怒太过而伤肝,思虑太过伤心脾等。所以调摄精神,保持乐观愉快,是防止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锻炼,对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关于体育锻炼的方法主要有“导引”和"吐纳"两类,“导引”是通过有规律的呼吸,肢体的俯仰和屈伸等动作,以达到舒利关节,调和气血,加强体内新陈代谢功能,从而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在导引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吐纳"是古代一种内养功,它是通过集中精神,排除杂念与特殊的呼吸方式相配合,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现在的气功疗法,就是这一方法的发展。
(二)调节饮食,劳逸适度
日常的饮食、起居和劳逸对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反之,生活起居没有一定的规律,饮食劳逸没有节制,就会削弱抗病能力而容易发生疾病。例如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肠胃功能,偏食和嗜食也可以导致某些组织器官的疾病,如嗜酒则助湿生热等。饮食不足,使营养缺乏,也会影响健康。生活没有规律或过劳、过逸,都可使气血失调或耗损,疾病由此而生。
(三)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四季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对人体有重要影响,必须根据自然气候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护身体健康。如冬天的防寒保暖,夏天的防暑降温等,就是预防疾病的措施之一。对于反常的气候变化或遇到传染病流行,则需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避其毒气"。这对于预防致病因素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此外,对于传染病的隔离治疗,也是一种杜绝传染的具体措施。如在唐代就专门开辟有“疠人坊”对麻疯病人进行隔离。
(四)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
应用药物预防疾病,早在《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就有用“小金丹”等方法来预防传染病的记载。后世民间采用的苍术、雄黄、艾叶等熏烟以消毒防病,用卵石烧红淬醋以辟秽,在预防医学上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人工免疫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早在16世纪以前我国就已采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对我国和世界医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于预防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并不断吸收现代医学关于预防疾病方面的经验和方法,为促进我国预防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二、既病防变
如果已经得了病,就要争取早期作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这说明外邪侵入人体以后,如果不作及时处理,病邪就可能逐步深入,侵犯内脏,使病情愈趋复杂,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地治疗,才能防其传变。如《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就是举例说明防止疾病传变的治疗法则。在掌握了肝病往往会影响到脾的这一规律的前提下,当肝病而尚未及脾之时,治疗上不仅要治肝而且要照顾脾,以预防肝病进一步传脾。说明既病之后,争取早期作积极治疗以预防病情传变的重要性。又如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阴之后,温热进一步发展必然耗及肾液的病变规律,于是在甘寒养胃阴的方药中加上一些咸寒滋肾的药物,提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疗原则,也是既病防变法则在临床上具体运用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