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武帝的手下,有一位年轻将领,十七岁便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封狼居胥,获封冠军侯,成为当时无人能及的武将典范。他就是霍去病。
这位年轻的将领,究竟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成为汉武帝最器重的将领之一?他又是如何在战场上维护军心,最终换来匈奴七万人的臣服?更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天之骄子竟在年轻时就英勇牺牲,为何他的英雄事迹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汉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百姓温饱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汉朝自然不希望发生任何战争,能够让内部百姓休养生息,先解决粮食温饱问题。
中原地区的土地是最适宜粮食种植的,只要能够维持住政局的稳定,不打仗,不遇上罕见的天灾人祸,农业稳步发展,耕种面积扩大是必然。
但北方的匈奴们却并没有这么好的土地,他们生活的地方土地贫瘠,环境又寒冷。再加上匈奴这个民族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出身,不擅长耕种。为了抢夺粮食土地,匈奴频频进犯汉朝的北部地区。

由于北方地理环境的原因,匈奴攻击有高山做掩体,高山之下便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土地。再加上匈奴人骁勇善战,在汉朝建立初期,北方百姓频频受扰,而汉朝的铁骑又难以与匈奴对抗,所以只能通过和亲的方式来维持北方的安定。
但是匈奴并没有那么容易满足,即便是有了公主前往和亲,北方仍然并不安定。这种局势直到汉武帝登基才有所改变。

汉武帝登基之后,汉朝的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草也逐渐充足,大汉已经有能力与匈奴一战。
汉武帝又是个不愿压抑不肯服输的性子,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匈奴频频进犯而无动于衷。既然匈奴还不满足,想要跟中原对抗,那他们就跟匈奴打到底。

有了决心还远远不够,需要有一个敢跟匈奴硬碰硬的武将带领。卫子夫为大汉皇后,在后宫之中的表现暂且不论,她的弟弟卫青,可是实打实的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有了卫青领兵,大汉终于能跟匈奴一较高下,而不是继续靠着和亲等举动粉饰太平。
但除了卫青之外,更年轻的将领的出现,且大放异彩,让汉武帝是真的笑得合不拢嘴。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年纪轻轻勇猛无比,十七岁就上了战场,且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他的舅舅卫青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霍去病的出身其实并不高,在姨母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之前,他们一家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人家,生活清贫,母亲也不过是一名女奴,他自幼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当时还不是将军的卫青是霍去病实打实的舅舅。
后来卫子夫被立为皇后之后,在汉武帝的有意扶持之下,卫家地位水涨船高,连带着霍去病的身份也不同以往。在霍去病展现出超出常人的领兵打仗的能力之后,他的舅舅卫青,以及汉武帝,都愿意倾尽心力去培养他。

穷人乍富很多人都会习惯过上奢靡的生活,但霍去病却不是贪恋钱财欲望的人,他忧国忧民,也清楚边关局势,知道匈奴频繁进犯大汉疆土,十分担忧边关百姓的生活。
霍去病更是直接当着卫子夫的面说过,"将来希望能跟随军队出征匈奴,为大汉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有了卫子夫这样一层关系,汉武帝自然召了霍去病进攻,发现他确实在兵法谋略上颇有心得,颇具才华之后,更是毫不吝啬,专门留他在自己身边。

即便是这样,霍去病也从未更改自己的习惯,依旧练习着自己的骑射武功,时常拿着兵法研读,汉武帝见他这样,自然更是欢喜不已。
十八岁时,霍去病对随军出征的想法再也遏制不住,他主动向汉武帝请缨,跟随自己的舅舅,前往边关应对匈奴攻势。
当时,汉武帝虽然十分欣赏霍去病的才能,但他那时毕竟还是个少年,担心他进了军队不能适应。但最后还是封了霍去病为校尉,派他跟卫青一起出征,也算是跟自己的小舅子一起有个照应。

作为舅舅,卫青对霍去病的本事十分熟悉,也知道霍去病定然是不甘心只跟在自己身后的,他也愿意给霍去病历练的机会。真到了战场上,霍去病激动不已,以前自己一腔热血,无以报国,只能纸上谈兵,如今到了边关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虽然对霍去病的本事有几分了解,但霍去病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让他大吃一惊。谁都没有想到,霍去病能带领仅仅八百人的骑兵,自作主张避开匈奴主力,从侧翼直冲匈奴大营,趁着敌军守备空虚将这场敌众我寡的仗给打赢了,俘虏了上千的匈奴。

消息传回京城,汉武帝万分惊喜,当即封了霍去病冠军侯,自此霍去病的名声,在整个大汉传开了。这位年纪轻轻的将领,成为大汉百姓心中的战神。汉武帝高兴极了,自己当真是没有看错霍去病,他果真是一位能实现他心中抱负的好将领。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作为,锐气势不可挡,汉武帝当然要好好嘉奖一番,除了封号钱财这些身外之物,寒武奇也清楚霍去病在前线打仗最稀缺的是什么,生怕霍去病饿着,所以为他备好了数十车好肉,专门送给了他。

行军打仗的途中最忌讳的就是粮草不足,为了前线战士们能吃饱,汉武帝也是耗费了心血的,甭管卫青和霍去病二人在前线如何指挥,他必然能将补给运到,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地打仗。
为了额外嘉奖霍去病,补给之中,汉武帝还专门送来了数十车新鲜肉类,希望霍去病在前线也不受委屈,吃好穿好。当时的储备条件不比现在,肉这种东西更是稀罕物,很多平民百姓家中根本吃不起肉,汉武帝能将这么多的肉类运到前线赏给霍去病,可见他对霍去病的器重。

接受赏赐的时候,霍去病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恭恭敬敬地领了汉武帝的赏赐,可这些专门赏给他的新鲜肉类,霍去病拿到之后却是动都没动。
这些数量不少的肉类就那么堆放在那里,路过的士兵看见了自然是要眼馋的,可时日一长,肉质开始腐坏,已经开始散发出不新鲜的味道了,霍去病仍然是动都不动,这让所有人百思不得其解。

军中甚至有些人生出了怨言,"原以为跟着将军能吃香的喝辣的,没想到将军是这么个铁石心肠的人,宁可看着肉放坏了,也不跟弟兄们一同畅快一番。"
但不管底下的人如何想,霍去病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动用这些御赐之肉。其一是因为这些肉是汉武帝赏给霍去病一人的,如果他自己一个人吃了,让自己手下人眼巴巴的看着,自然是不行的。他也希望能够跟军中的弟兄们一起美餐一顿,但这毕竟是御赐之物,他若随意处置,于理不合。

其二则更多的是从行军打仗的角度来考量,吃一顿肉事小,影响了军心事大。将士们在外打仗,本就是靠着一颗击退匈奴报效国家的心。他们为什么从军,为什么对匈奴充满了恨意,就是因为他们清楚只有打赢了匈奴,他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可若是在战前,将士们就顿顿能吃上肉了,前线的日子也不难熬了,难免懒惰懈怠,生出了惰性,会对前线战局造成巨大影响。

为了稳定住军心,保证上下军队一鼓作气,彻底击溃匈奴,索性便将这些肉都放臭了。这些放坏了的肉,换来的是匈奴七万人的臣服,这笔买卖可划算得很。
从这也能看出,霍去病并不是用兵如神,对军中民心的揣度也鞭辟入里,他清楚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军心,所有享受都要为报效国家而让步,这些肉自己不吃又能如何。

霍去病这样犹如天神下凡的武将,如此年轻便立下了赫赫战功,封狼居胥,本应该前途无量,未来继续为国效力,却没想到早早逝世,留下了莫大的遗憾。
他的早逝,对于当时的大汉是一笔巨大的损失。时至今日回看历史,也少有能与霍去病比肩的武将,后人在感慨霍去病的功绩之时,也都对他的早逝而扼腕。

霍去病这位年轻的将领,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超凡的军事才能,更是在维护军心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宁可让汉武帝赏赐的数十车好肉腐烂,也不愿意让自己的手下士兵眼馋,影响了军心。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敬佩。
可惜的是,这位天之骄子最终还是英勇牺牲,未能继续为大汉立下更多的功勋。但他的事迹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足见他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英勇牺牲,才让他成为了一代枭雄的典范,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