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死时与母亲4年未见,她至死没见亲孙,二人究竟有多大隔阂?

史理爱学思 2024-07-27 03:45:44

亲爱的读者,作者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我知道这可能会稍有打扰,但它确实能帮我增加一些收入,让我能够继续坚持写作。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感谢每位读者!

1936年10月19日,北京的一座老宅内,鲁瑞独自坐在昏黄的油灯下。

她的眼神迷离,手中捧着一封信,信封上已经泛黄的纸张显得格外破旧。

信是她的孙子周海婴写来的,这个她从未谋面的孙子,信中稚嫩的字迹和温暖的问候,让她的心头一暖。

然而,现实的冷酷让她无法释怀:四年前,她的儿子鲁迅在上海去世,而她竟然连最后一面都未能见上。

封建婚姻枷锁

1926年的北京,鲁瑞站在老宅院子里,手中拿着刚刚打开的信,信纸上的字迹是她熟悉的。

“娘,我在上海一切都好,只是工作繁忙,常常感到疲惫。”鲁迅在信中写道。

鲁瑞放下信,抬头望向远处的天空,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失落。鲁迅常常寄来家属,但他的信中从未提及自己家庭和生活,尤其是对待妻子朱安的态度,她知道鲁迅心中或许还在埋怨她。

思绪随风飘散,飘到了二十年前。

1906年,鲁迅在母亲的安排下与朱安成婚,朱安是绍兴本地人,比鲁迅大上三岁。

但鲁瑞很喜欢朱安,觉得“女大三、抱金砖”,且朱安听话懂事,非常乖巧,很受老一辈的喜爱。

可是那一年鲁迅刚从日本归来,满怀激情和理想。他对朱安没有意见,毕竟连见都没见过的女子,何谈喜欢与否呢?

但接受过先进思想的鲁迅,对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家庭承包婚姻制度深恶痛绝,他觉得这样随随便便娶一个人,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也不负责。

但父母却不这么认为,尤其是母亲鲁瑞,铁了心要把温婉贤惠的朱安娶回家。

鲁迅曾在婚礼前夜,最后一次对鲁瑞低声祈求:“娘,我不想娶她,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如今不想谈什么儿女情长。”

“迅儿,这是家族的安排,你要明白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鲁瑞叹口气,但还是试图劝解儿子,希望他能理解。

“我知道你心中有理想,但这和结婚并不冲突啊!你和安妹结了婚,她为你操持家务,你在外做你的‘革命’,不是更加方便?”

鲁迅全程皱着眉,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母亲的想法,也无法违背沉重的封建枷锁。

朱安固然无辜,但她确实像一把镣铐,帮助封建家庭铐住了鲁迅。

所以这场婚姻注定是不会幸福的,毕竟它从一开始,就是鲁迅所厌恶的存在。

二人婚后的生活,并不顺利。

鲁迅对朱安冷淡,几乎不与她交流。朱安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鲁瑞,处理家务,但她始终无法走进鲁迅的心里。

鲁瑞看在眼里,一方面是对儿媳的心疼和愧疚,一方面是对儿子深深的无奈。

初识许广平

到后来为了躲避朱安,同时也是为了更进一步的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鲁迅离开了绍兴,撇下老母和发妻,前往北京教书。

鲁瑞虽然保有封建思想,但她并不是一个传统的老妇人,她年轻时曾在私塾旁听,也读过不少书。

虽然婚姻家庭上非常固执,但她在文学、事业上并不反对儿子的特立独行,反而很支持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只不过对儿媳是真的愧疚,所以提出让朱安一起去北京照顾他,但可想而知,被鲁迅毫不犹豫的严词拒绝了。

朱安是懂事温顺的,她看出母亲的为难,主动柔声劝慰:“让迅儿哥去吧,我跟去也帮不上什么忙。再说了,比起迅儿哥,我更想在家照顾母亲。”

声音中还有几分撒娇意味,让鲁瑞心里又是欣慰,又是心疼的。

就这样,鲁迅离开了浙江,到达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任教期间,鲁迅也一直在坚持创作,同时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试图通过文学唤醒民众的觉悟。

1923年,师范学院的女学生许广平被鲁迅先生的博学和精神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他。

但鲁迅只将她当成学生,二人年龄差距太大,再加上自己虽然对朱安没有感情,但毕竟也是他的妻子,他不愿做出背信弃义之事。

1926年,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声音。

鲁迅忙碌的工作,让他几乎从不回家。一开始逢年过节还会回去,到后来春节都不愿回家了。

这使得家庭的裂痕越来越大,尤其是他与朱安之间的冷漠关系。

与此同时,许广平对鲁迅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但她也是个很有分寸的女孩,从不过分要求什么,只是发乎情止乎礼,将爱意埋藏,认真追随鲁迅。

久而久之,鲁迅也被这个志趣相投的女学生所打动了,二人虽然没有明说,却已心照不宣的将彼此放在心上。

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正式公开关系,鲁迅还写了家书寄去绍兴,将此事告知母亲与朱安。

鲁瑞很生气,却也无可奈何,只是对朱安更加亲昵,希望能安抚她的心。

朱安很难过,但她也能理解鲁迅,不争不抢也不闹,反而继续尽心尽责在家照顾一家老小。

孙子的到来

1930年,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周海婴出生了。

鲁迅此时已经年近半百,他没想到自己能老来得子,虽然嘴上总吐槽这个“臭小子”让爱妻承受生育之苦,但心底是非常宠爱他的。

远在绍兴的鲁瑞听闻周海婴出生了,激动的心情藏都藏不住,朱安也很开心,她和老太太抱在一起痛哭,总觉得迅儿哥有后了,自己也不算对不起鲁家。

鲁瑞没想到朱安竟然如此深明大义,激动之余,对儿媳也更加怜惜了。

为了赚更多钱养孩子,也为了让家中老母过上好日子,鲁迅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写文章、工作上。

但他还是会抽出时间定期给绍兴寄信,他与母亲的家书中,几乎从不提及朱安,这让鲁瑞感到无奈。

1932年,鲁迅北上探望病重的母亲,此时谁都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鲁迅母子二人虽然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明面上也没有什么矛盾,但实际上,鲁瑞知道儿子一直没能释怀。说完全不后悔是假的,但事已至此,后悔又能如何呢。

这次见面,母子二人之间的对话依然充满了隐隐的隔阂。

鲁瑞希望通过这次见面能缓和二人关系,但鲁迅的疏离让她希望再次破灭了。

南下的念头

1933年的冬天,鲁迅在上海寓所里面对堆积如山的稿纸,心情格外沉重。

许广平端着一碗热汤走进书房,看着鲁迅愁眉紧锁的样子,轻声问道:“又在想家里的事情?”

鲁迅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无奈:“有些事情,我永远也无法释怀。”

许广平叹了一口气,没多说什么,只是递过热汤,然后默默给鲁迅按太阳穴,希望能舒展他的愁眉。

1934年春天,鲁瑞在老宅里收到了鲁迅寄来的包裹,里面有些衣物和食品,还有一封信。

她打开信,细细读着,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儿子的无奈和疲惫。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男在上海一切安好,只是工作繁忙,身体时有不适。望母亲保重身体,勿念。男叩上。”

鲁瑞放下信,眼中闪过一丝泪光。

她知道儿子在上海过得并不轻松,而自己这边朱安默默照顾着她,却总是显得那么孤独。

“娘,鲁迅的信又来了。”朱安端着茶水走进来,看到鲁瑞脸上的愁容,轻声说道。

鲁瑞点点头,接过茶水:“朱安,我在想,要不要去上海看看他们。毕竟这么多年没见了,海婴都长大了。”

朱安一愣,随即说道:“娘,您年纪大了,路途遥远,还是让他们回来吧。”

鲁瑞叹了一口气:“鲁迅他们工作忙,不好来回奔波。还是我去吧。”

鲁瑞决定南下探望儿子和孙子,且立马开始准备行装,做了许多鲁迅喜欢的小菜,打算带过去。

然而,就在出发的前几天,鲁瑞突然感到一阵胃痛,她坐在床边脸色苍白,手紧紧捂着肚子。

医生检查后,建议她不要出远门。鲁瑞无奈地取消了行程,把准备好的小菜通过邮寄的方式送去了上海。

最后的信件

1936年夏天,鲁迅的病情加重,他在信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情况。鲁瑞每次读到这些信,心中都充满了心疼和愧疚。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男近日身体每况愈下,已请医生诊治,但效果不显。望母亲勿念,男安好。男叩上。”

鲁瑞放下信,泪水夺眶而出。她知道儿子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而她却无能为力。

朱安走进来,看到鲁瑞在哭,心中大抵是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也一边安抚母亲,一遍忍不住疏疏落泪。

10月19日晚上,鲁瑞浑身冰凉的坐在窗前,手中拿着一封尚未拆开的信。

距离上次书信不过数月,她心中已经有些不太好的预感,迟迟不敢开拆信件。

做足了心理准备之后,鲁瑞颤抖着打开信,里面只有简短数字:鲁迅先生去世了。

她呆坐在椅子上,手中的信滑落在地,泪水猛然落下。朱安走进来,看到这一幕,心中一沉,赶忙上前扶住鲁瑞的肩膀。

“娘,您要保重身体,鲁迅他……”朱安的声音也哽咽了。

鲁瑞摇摇头:“我终究是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啊……”

老宅中风声呼啸,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悲伤。

鲁瑞心中那道无形的墙壁依然存在,母子之间的隔阂,随着鲁迅的去世,成为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永恒的遗憾

1936年冬天,老宅里的气氛显得格外沉重。

鲁迅去世的消息传来后,鲁瑞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她的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她时常坐在床边发呆,眼中满是无尽的哀伤。

好在有朱安始终陪在她左右,才让这位年迈的老妇人不至于孤苦无依。

随着时间的推移,鲁瑞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她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她的心中只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见一见她从未谋面的孙子周海婴。

朱安立刻写信给许广平,详细说明了鲁瑞的情况,希望能尽快带周海婴来北京。

然而几封信件往来之后,事情并没有如她所愿。许广平表示,鲁迅的去世对家庭的打击很大,暂时无法前往北京。

时间一天天过去,鲁瑞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她的房间里总是弥漫着一股药味,朱安日夜守护在她身旁,尽力安抚她的情绪。

这天夜里,鲁瑞躺在床上,呼吸变得急促。

她微微张开眼睛,望着朱安,低声说:“安妹,我快要走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我们鲁家,这辈子都对不住你……”

朱安紧握住鲁瑞的手,泪水夺眶而出。

片刻后,鲁瑞永远闭上了眼睛,至死都没能见到孙子周海婴最后一面。

朱安为她整理好衣物,点上一盏油灯,又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三个头。

鲁瑞走后,朱安依然守在老宅,日复一日地过着平淡的生活。

她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鲁瑞的房间里,回忆曾经迅儿哥还在家中,有婆婆一起生活的日子。

结语

在鲁迅去世后的四年里,鲁瑞一直带着对儿孙的思念和遗憾生活。

只可惜她最后也未能见到孙子周海婴,更未能再见到她深爱的长子鲁迅,那是他们母子间永远也未抹平的隔阂。

鲁迅与母亲鲁瑞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缩影呢?

在那个无法选择自己婚姻和自由的年代,又有多少如同鲁迅一般,无奈且痛苦一世的人呢?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鲁迅与母亲:两代人的隔膜与融通》——成健

中国知网《关于鲁迅与原配夫人婚姻的一个细节》——惠锴

0 阅读:21

史理爱学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