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落幕,本应是庄重肃穆地送别逝者最后一程,然而,部分殡仪馆却将此变成了一场令人寒心的金钱“掠夺”,明目张胆地宰客,让家属们苦不堪言。殡仪馆之所以敢如此肆意妄为,根源之一在于行业的特殊性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殡葬服务不像日常消费,人们接触频率低,对其价格构成、服务标准知之甚少。从遗体接运、冷藏,到化妆、告别仪式,再到骨灰盒售卖、墓地选择,一系列环节复杂繁琐,价格更是雾里看花。殡仪馆往往掌握着绝对的信息优势,家属在悲痛之中,根本无暇也无力去仔细甄别每项服务的合理价格,只能任其“报价”,被动接受。

行业垄断也是滋生宰客现象的温床。在不少地区,殡仪馆一家独大,缺乏市场竞争的制衡。没有竞争对手的压力,他们无需在价格和服务质量上用心经营,自然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随意抬高价格,将殡葬服务变成暴利行业。即使家属有所质疑,也没有其他可替代的选择,最终只能乖乖掏钱。监管的缺失则让这种宰客行为更加肆无忌惮。相关部门未能建立起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殡仪馆的价格设定、服务流程监督不力。违规成本极低,使得一些殡仪馆有恃无恐,频繁突破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将黑手伸向悲痛欲绝的家属。

而家属们面对这种宰客行为,却陷入了深深的无奈与憋屈之中。怕耽误事,是悬在每一位家属心头的巨石。丧葬之事讲究流程与时间,从停灵守灵到出殡下葬,每一步都有约定俗成的时间节点。家属担心一旦对殡仪馆的不合理收费提出异议,或者拒绝某些高价服务,殡仪馆便会故意拖延,导致整个丧葬流程无法顺利进行,这不仅违背了传统习俗,更会让家属内心充满愧疚与不安。

怕丢面子,传统观念作祟下,丧事办得是否风光体面,成了衡量家属孝心与能力的标尺。在众亲友的目光注视下,许多家属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即使明知价格虚高,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咽,选择那些昂贵的服务和用品,生怕因省钱而被旁人诟病。怕对不起逝者,是家属心中最柔软的痛。在痛失亲人的巨大悲痛中,家属往往希望能为逝者提供最好的一切,哪怕是在生命终结之后。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不舍与眷恋,才不会在逝者离去后留下遗憾。这种心理被殡仪馆精准捕捉,成为他们抬高价格的“有力武器”。

殡葬,本应是生者对逝者最后的温柔告别,不应沦为利益的战场。要打破这种局面,亟待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殡葬行业的价格规范与服务标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格局;加强信息公开,让家属能够明明白白消费。只有这样,才能让殡葬回归其本质,让逝者得以安息,让生者不再在悲痛中承受经济与精神的双重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