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薛仁贵,所有人第一时间就会想起他的无敌之姿。他是唐代有名的武将,出生于河东望族,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末年投军。后来,他与李世民一起出征高句丽,在之后的数十年中,他的战绩也是数不胜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一条好计策,平息纷争"、"三支利箭,平定天山"、"辽东一战"、"高丽国仁慈之政"。但在辉煌战绩的后面,是他人生中仅有的一次“滑铁卢”——大非川之役,让他抱憾终生。吐蕃和唐朝在松赞干布和李世民两个英明的君主的领导下,迅速的发展起来。而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为了维持暂时的平静,决定让文成公主进入藏,与其联姻,建立一个“舅甥之国”的关系。
但是,这样的平静却无法消除两个国家之间因为扩张而产生的冲突。特别是六百四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650年,松赞干布驾崩,新任皇帝登基,也为唐朝与吐蕃之间今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吐蕃王朝则由松赞干布之孙芒松芒赞继承王位。不过,因为他还年轻,没有足够的实力执掌朝政,所以大部分的权力都掌握在了禄东赞的手中,而安西四镇和河西走廊,都是吐蕃的战略要地,是牵制大唐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大唐的高宗登基了。吐蕃的所作所为,他们是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的。公元670年,唐朝与吐蕃再次爆发战争,争夺吐谷浑。上一次,是因为苏定方的原因,才导致了吐蕃的失败,而这一次,却是更加凶猛,没多久,吐谷浑就覆灭了。
大唐的动作也很快,高宗陛下派了郑仁泰和契苾何力,前去支援。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一场默契的政治游戏。这是因为,大唐和高句丽之间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另外一方面,他们需要防守西域,吐蕃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地盘,再加上大唐与吐蕃之间的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在六百六十五年的4月,西域十八郡被攻破。在这种情况下,大唐朝廷不得不做出让步,派出了薛仁贵和郭待封两位将军,率领十万军队,打着“押解”的旗号,向吐谷浑王发起了一场讨伐。至于军队方面,则是由薛仁贵担任统领,而郭待封成了一名副将。按照薛仁贵的计划,唐军若是倾巢而出,必然会拖累乌海,耽误了战斗的时间。所以,他让郭待封留在大非岭,薛仁贵自己带着自己的军队,向乌海进发。
乌海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主要运输通道,其区位十分关键。薛仁贵这一招,显然是打在了对方的痛处上,而且,这一招还算奏效。轻骑兵行军,由空中降落,吐蕃措手不及,被薛仁贵夺下乌海。然而当薛仁贵下令郭待封驻扎在大非岭的时候,原本应该是胜利的一方,却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郭待封在得到了郭孝恪的支持后,并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命令,反而带着自己的军队继续前进,粮草和辎重的数量,一直是郭待封和薛仁贵在乌海汇合的最大障碍。而这个时候,吐蕃大将论钦陵听到乌海沦陷的消息,也是第一时间赶了过来,想要支援。没过多久,郭待封麾下的粮草粮草,就被吐蕃军队一扫而空。
唐军没有办法,只能向大非川撤退。四十万人的论钦陵,人数是薛仁贵的几倍,再加上唐军的高原反应和粮草不足,唐军的失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唐军在大非川的战斗中,被彻底击溃。薛仁贵本来是想以乌海为踏脚石,直接攻入吐蕃都城的,但现在战局已经明朗,他不得不写信给论钦陵,请求停战。这倒不是看在薛仁贵的面子上,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大度”,论钦陵才将薛仁贵的部下还给了薛仁贵。最终,薛仁贵失去了“不败军神”的称号,被贬为平民。和他一起失败的,是大唐对吐蕃的看法,他们不但损失了安西和吐谷浑,而且从占据上风变成了被动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