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主心骨,南京江北的根在哪?

围一圈大南京 2024-08-11 18:50:53

最近和朋友聚了聚,聊到江北我发现江北散装非常夸张,虽然都是长江以北但大家似乎没有共同的情感纽带、文化共性也不够强。我脑袋里面突然就迸出了一些很有趣的想法。

江南甭管河西、南部新城、南站等核心区域怎么发达、怎么跳脱,但根始终在老主城的城墙之内。也因为有根,江南区域核心新城其发展相对要容易很多。那么江北的根在哪?换言之江北的老城在哪?有没有?

于是按照这个思路我就翻阅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地图,终于大概理清楚一些事情,在这里和大家简单聊聊。

01 关键位置

江北的老山山脉相当于一座天然的屏障,因此在纷争年代,必然要在老山东南角,即大约泰山新村一带,设立一座城池,以起到扼吭南北,钳制江淮的作用。

事实上历史也正是如此,泰山新村周边历史上多次被委以重任。比如隋朝的晋王城就用于屯兵南下伐陈、南宋的宣化镇(城)用于前线抗金驻防,不过这两座皆为土坯城。而明朝朱元璋显然更加重视这里的区位意义,直接在1371年修建了浦口城(浦子口),有城墙,而且规格较高,不过后来因为部分城墙过于靠近长江而被淹没坍塌,所以在1617年-1618年间沿着中敌台又重新修建了一段,城池也因此缩小不少。

浦口城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浦子口、浦子市、浦口镇等,实际上指的都是这个地方。大概相当于今天南农浦口校区+龙虎巷以及附近一大片。注意近代浦口火车站附近也有浦口镇的叫法,但这两个浦口镇代表的不是一个地方。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浦口城(浦子口)的这个位置也不是太优秀,这是因为现在的地形和过去有很大的区别。当年对于浦口城的描述是这样的:“城池依山傍水而筑,城墙周长约十六里,设城门五座:东门沧波,南门清江,西门万峰,北门旸谷,东南门望京。”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东门、南门基本是贴着长江的。

那个时期长江要比现在宽得多,江北岸线要比现在更往西北方向偏3公里甚至是4公里。当年的浦口城可是真真切切建在江边的,且为南北的必经之地。当时浦口火车站包括附近的顶山、桥北等地,很大一部分要么还在江水之下要么就是淤泥滩涂、湿地之类的。

02 三次机会

个人认为明代修建的较大浦口城是江北的第一次机会,城墙规模相当可以,同时位置极为关键,经济上东门手工业率先发展起来,在全国都很有名,尤其是染坊特别出挑。

但令人惋惜的是浦口城的繁荣并没有一直持续到今天,清代往后逐渐颓败。近代为了修建津浦铁路,更是人为拆除了部分城墙,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家的房屋也用起了城墙砖。可见浦口城后来经历了一个逐渐弥散、逐渐解体的过程。而伴随着浦口城的消失,江北也失去了以浦口城为根基的发展之路。

好在浦口城虽然逐渐解体,但浦口火车站附近因为铁路又逐渐兴旺起来,某一阶段这里也被称为浦口镇(也就是现在的老浦口)。浦口镇在近代有着不错的规划,是铁路、轮渡、商贸、运输汇聚之所在,当时规划中居然就已经出现了小地块密路网,但可惜这份规划并没有落实。

后来长江大桥的建成,津浦铁路与铁路轮渡栈桥的配合被迅速淘汰,老浦口随即失去了铁路交通枢纽的作用。由于繁荣时间并不算太长,确实也没积累多少实实在在的产业或城市功能,因此江北也没法以老浦口作为根基展开高质量的开发。

好在命运并未就此完全斩断,随着长江大桥的新建,江北大桥沿线具备了江南主城向江北产业转移、人口迁移的基本条件,此时桥北脱颖而出,江北迎来了第三次建立根基的机会,但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长江大桥独立奋战的时间过长,自第一座跨江大桥1968年建成后,33年后的2001年才有第二座跨江大桥(二桥)通车。这导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长江大桥不仅要负责华东的南北跨江任务,还得满足南京江南江北的正常沟通,交通压力过大,江南江北通是通了,但通的质量并不高。

二是在江北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问题,在两岸交通存在较大瓶颈的时候,如果要发展江北,应优先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目的是在桥北建立一座可以分担江南功能的新城市,甚至沿京沪铁路直接在江北设一座车站,叫南京北站也好,南京西站也好、浦口站也好都没有问题。

江北有自己的火车站、有自己的工厂、有自己的写字楼、有自己的住宅、有自己的医院、有自己的图书馆、体育馆,自然就没有必要天天往江南跑,甚至因为财富的集聚和技术的进步,早就有实力构建更多的过江通道。

但现实是江北尤其是桥北一带,缺乏独立性,几乎是按照江南主城在江北的附庸居住区的思路而打造的。可见桥北虽然后来的开发非常快,但没有在这个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独立性本钱。桥北城市功能不足,自然后续江北的发展无法以桥北为发力点,很多功能桥北自己都没有,又如何以桥北为根基,辐射带动其他新城区发展?

03 第四次尝试

历史上江北滨江区域前几次的大规模开发并没有形成累加式的进步,反而是过一段时间,就从头开始。几乎每个新的时期都是对上一个时期的取代或否定,而非继承和发扬,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于是南京开始了第四次尝试,而这一次换了思路,既然江北的根基一直没有成长起来,干脆通过强交通关联的方式,让江北核心区以江南主城为根基,并按照江北独立功能建立的思路去开发。这也就是这些年在滨江尤其是津浦铁路与三桥之间,疯狂修建过江通道的原因。

而为了确保功能独立性,我们看到了对标上海浦东的CBD、超大面积的科创园区研创园、新的大学、看到了江苏美术馆新馆、看到了南京江北图书馆、看到了市民中心、看到了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看到了鼓楼医院一二期、看到了不少在建或已经运营中的商业体、看到了很多的好学校、看到了更多的过江通道、包括地铁等等,确实是下了血本了。

稍有可惜的是时间节点上稍晚,又恰逢面临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巨变时期,中途确实遭遇了不少挑战。

04 寻根

江南主城的老城,部分区域虽然也有落寞的感觉,但始终是中心的位置,始终是江南文化的根基所在,而通过这些年不断的翻新,棚户区改造,很多老旧区反而越发的光彩,文化层面的精神内核不断强化。甭管江宁那些新建区发展到什么程度,东山老城始终发挥着区域文化源头的地位。

当然江北滨江一带也有例外,比如江浦城,虽然其1573年开始筑土城,1580年才开始改筑砖城,而且城池范围也小得多,但明显有着老新的传承性,在新城区不断开发的过程中,老城并没有因此而边缘化,反而保持着很高的互动性和一体感。再往北,六合在发展新城的过程中,老新之间的配合同样很好。这两个地方的文化认同感、饮食认同感、语言认同感等明显要强得多。

虽然现在的江北滨江核心区划实际上是把江南主城作为根基所在,但浦口本身的文化根源、历史根源等,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去重新寻回的。曾经的浦口城、老浦口等重点区域的保护、改造很有必要,包括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的江浦城也有优化空间,一定要让江北老城重新走到台前。

以江北滨江区域的现实情况而言,可以打造和强化两个文化核心。消失的浦口城与老浦口可以整体性打造,形成江北的文化核心01,而江浦是江北的另一个文化核心02。只有两核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江北的文化认同、区域认同。

江北有了根,文化才有落脚点,各区域才能真正构建起认同感。显然明清时期浦口城、近代的浦口火车站附近、江浦城都有着极高的文化重塑价值。

7 阅读:283

围一圈大南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