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亚洲目前正经历着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化。在战略讨论中,“印太”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这反映出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在内的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范围。
本文就印太地区为何成为争夺主导地位和繁荣的下一个战场提出了六点看法。
1.亚洲的优势和挑战
“亚洲世纪”这一概念的支持者经常提到中国和印度过去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西方政治功能日益失调的情况。他们说,这造成了领导真空,而亚洲注定要填补这一真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和技术大国,并激发了印度和东南亚的活力。但亚洲太过多样性,不能一概而论。经济增长往往局限于城市沿海地区,并仍受到广泛的人口老龄化、日益恶化的气候风险和惊人的节俭的制约。
亚洲多样性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如果有效利用,它可以成为创造力、经济合力和文化丰富的源泉,从而为亚洲带来竞争优势。
但多样性也会带来政治不稳定、经济差距和文化鸿沟,从而阻碍合作。
2.中美关系四个阶段
在分析美中关系时,必须牢记历史上大国冲突一直是常态,而非例外。
当代美中关系可以通过四个20年大周期来理解。
第一个阶段始于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鉴于冲突往往是常态,美中战争并非史无前例。
第二个阶段始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一个重要的外交转折点,结束了两国长达20年的敌意,并为中国最终融入全球体系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来了全球化和两国合作的鼎盛时期。部分得益于世贸组织,中国主导了低成本制造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与此同时,美国重新专注于国内优先事项,同时试图遏制货币操纵、知识产权盗窃和其他不公平贸易行为。民粹主义重新抬头。
第四个阶段始于2018年特朗普发动的贸易和科技战,这是天平最终从合作向竞争倾斜的阶段。此后,拜登政府强化了上述措施,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激烈竞争和技术脱钩的局面。
▲8月24日,“康琦嘉鸿”轮(前)靠泊在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当日,随着“康琦嘉鸿”轮从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鸣笛启航,标志着天津港开通至东南亚地区新航线。(新华社)3.必须留在中国市场
在国内,中国正在尝试亚洲发达国家都没有实现的转型。
要衡量消费者信心,我们必须看一看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水平,最好是能看到外国投资者跟进。中国也正从西方市场转向中东、东南亚、非洲和印度的未来人口机遇。
西方跨国公司必须留在中国展开有效竞争,以适应中国市场较低的利润率、持续创新和快速的产品周期。因此,要向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西方跨国公司,以及在印度等主要新兴市场取得成功的中国企业进行投资。
4.印度尚难取代中国
印度人口现已超过中国,而且这一差距还将扩大。在过去十年中,这个南亚国家数字交易出现激增。该国在全球服务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大幅增加,高速公路网的里程也迅速增长。预计未来十年内,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庞大、年轻且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将推动消费,并在理想情况下促进下一代全球企业的发展。但印度不是中国,印度的人均收入仍然远远低于中国的人均收入。
印度政府在指导工业活动或土地征用方面也缺乏中国政府那样的能力。印度的供应链支离破碎,制造业专业知识有限,劳动法限制性强,土地征用复杂,城市化进程缓慢。因此,印度尚未在供应链多元化方面加以利用,也没有确立自己作为出口主导型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5.成为贸易投资焦点
对印度而言,印度洋既可以是资产,也可以是麻烦。中国大部分石油进口以及与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贸易路线都经过这一地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东非和缅甸投资建设了港口,并在吉布提建立了海军基地。
印度一直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加入了四方安全对话、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同时减少了对中东能源进口的依赖,俄罗斯正成为其最大的原油供应国。这是亚洲的典型情况,也是印度长期以来奉行多元化外交政策的写照。
随着印度洋日益成为贸易和投资焦点,美国的军事注意力也将转移到那里。美国将帮助印度巩固制造业,并争取新德里的支持,以在印度洋遏制中国。印度和美国的核心利益紧密相连。二战后,地缘政治重心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现在又转移到印度洋。
6.东南亚是连接纽带
东南亚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纽带。该地区既不具有威胁性,又很杂乱,与大国合作愉快,但只忠于自己的利益。
东南亚地区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处于连接东西方以及中美两国的理想位置。美国在东南亚的投资比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投资总和还要多。随着企业寻求降低风险和多元化经营,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
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东南亚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全球供应链日趋复杂和缺乏安全的情况下,该地区必须充分利用其作为连接纽带的独特地位。
随着大国关系的紧张,地缘经济格局正在从太平洋转向印度洋。这里是争夺首要地位和繁荣的下一个战场,我们需要密切关注随之而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