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联系正在变得越发紧密,这一趋势在特朗普新政府就职后会更为突出。技术-安全复合体是美国实施“大国竞争”战略的产物,是美国对华政策“泛安全化”的重要驱动者,其对中美博弈的影响值得高度重视。
特朗普在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胜出,其与美国科技界精英之间的密切关系成为此次大选的重要看点。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帕兰蒂尔公司(Palantir)创始人彼得·蒂尔、硅谷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等人为特朗普竞选募集大量资金,其中一些人士还直接参与竞选活动。当选副总统詹姆斯·万斯与硅谷科技界也有极为深厚的联系,此前他在彼得·蒂尔等人的支持下成功当选美国联邦参议员,并逐步进入特朗普的政治核心圈。
技术因素不仅成为美国国内政治的关键变量,而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在美国宣扬对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科技领域的大国博弈持续升温,科技政策的“安全化”现象日益突出。美国国家安全部门与科技界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高技术企业、技术产业协会、研究科技竞争问题的专家和智库等,成为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的关键合作对象。作为军事-工业复合体在地缘技术时代的新变体,日益壮大的技术-安全复合体成为美国霸权护持的关键支撑,其对中美博弈的影响值得高度重视。
▲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拜登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宣称,中美较量迎来“决定性十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表示,美国需要驾驭数字革命的“第三波浪潮”,根据新的地缘政治现实调整技术保护工具,不应继续坚持“按比例计算”(a sliding scale)的路径,而是需要尽力拉开美国与对手之间的技术实力差距。近年来,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与英伟达、微软等美国科技企业保持密切关系,要求后者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更加重视国家安全考量,严格遵守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规定,防止先进芯片等高技术产品被中方“滥用”。
负责科技政策的美国政府部门也展现出“安全化”的导向。现任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阿拉提·普拉巴卡(Arati Prabhakar)曾任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局长,他拥有在硅谷高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机构、斯坦福大学任职的经历,是冷战结束后首位国防部出身的白宫最高科技官员。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还设有专门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副主任。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安全因素的影响也在向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快速扩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出台新的规定,加大应对国家安全风险,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机构共同审查科研资助立项,管控和限制美国科学界与中国之间的合作。
此外,美国国会和私营部门中的“技术鹰派”势力不断增进互动,从立法层面塑造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近年来,在美国国会议员提出的数百项涉华法案中,与技术相关的内容日趋增多。曾是科技企业创始人的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马克·华纳(Mark Warner)宣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技术竞争事关国家安全的一切”。2024年2月,美国众议院成立由两党议员组成的人工智能工作组,旨在通过促进相关立法行动,在人工智能领域确保对华技术领先。
▲1月13日,拜登政府宣布新一轮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处。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对此表示,“无论是AI开发还是AI芯片设计,美国现在在AI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保持这种状态至关重要。”围绕对华技术遏压问题,美国国会与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等力量之间持续深化沟通协调。在硅谷拥有丰富职业经历和人脉关系的贾考伯·赫尔伯格推动创立山谷论坛(The Hill and Valley Forum),这一机制集中体现出硅谷与美国政府之间在技术民族主义方面日益趋同。赫尔伯格声称,山谷论坛将国会山的立法者与硅谷的科技精英聚合起来,是一个“旨在赢得与中国的第二次冷战”的联盟。赫尔伯格被特朗普提名担任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除了赫尔伯格,安杜里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帕尔默·拉基等持右翼政治立场的硅谷科技精英,也对中国持强硬态度,甚至鼓吹中美军事冲突难以避免。
再者,专注于研究安全、大国技术竞争、科技外交等议题的美国智库和咨询机构兴起,国家安全精英与科技界之间的“旋转门”现象突出,为技术-安全复合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近年来,科技与国家安全问题成为美国智库界的关注重点,一批新的机构日益活跃。例如,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研究中心借助其在华盛顿的地理优势以及乔治城大学在美国情报界和国家安全部门的特殊影响力,成为智库界新星。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担任副国务卿的基思·克拉奇推动建立普渡大学技术外交中心,这是全球首个聚焦技术与外交交叉领域问题研究的智库,并将中美竞争作为研究重点。
▲美军展示Vision 60四足仿生机器狗。一些机构虽是更具商业属性的咨询公司,但也带有智库性质,它们与美国国家安全部门、国会等保持着密切合作。这些机构对高科技研发和产业生态的了解往往更为深入,在技术-安全复合体中占据特殊地位。例如,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在推动美国对华科技遏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机构主席罗伯特·阿特金森等人渲染中国在半导体、通信和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给美国带来的挑战,炮制“创新重商主义”(innovation mercantilism)等涉华负面标签,主张美国应加快构建更加重视安全因素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对技术-安全复合体而言,美国国家安全官员与智库、科技界精英之间的角色互换颇为重要,通过“旋转门”体制,美国对华技术遏压的“全社会”(whole-of-society)模式加快建立。例如,曾任国家安全委员会技术事务协调员、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的杰森·马蒂尼在2022年转任知名智库兰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此人在拜登政府对华科技政策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的董事会成员包括中央情报局特工出身的前联邦众议员维尔·赫德、曾任国家安全局局长兼网络司令部司令的保罗·中曾根,这些人士在对华态度上持强硬立场。
总之,科技界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联系正在变得越发紧密,这一趋势在特朗普新政府就职后会更为突出。很大程度上,技术-安全复合体是美国实施“大国竞争”战略的产物,是美国对华政策“泛安全化”的重要驱动者。它与冷战时期的军事-工业复合体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对中美关系的长期影响值得展开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