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记录片看哭了,我忽然不想再逼孩子努力读书了

墨染幽梦 2024-12-31 10:17:43

一开始写这个文章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现在的孩子就已经上学了,而是我在一个记录片中无意间看到其中有一段采访视频让我突然明白过来,就算当下我的孩子还很小,也不能再一直打压着孩子或者逼迫着孩子学习了。

其中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表示现在这个社会下的孩子们承受着的压力已经非常大了,甚至有些人的精神会一直受到这段时间压力的影响而受不了走上极端,我被这段话加上随后出现的画面,这才让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纪录片中展现出了一名正在准备出院的初二女生,她在面前的镜头面前却一言不发,而她的妈妈也只是苦笑,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女儿肯定是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她妈妈随后的话也证实了我的推测。

妈妈此时所说的话是: “我们现在的孩子承受着的学习压力大,而且都不愿意说出来。”

所以这名女生应该是因为学习方面太过于压抑,最终走上极端不幸接受精神治疗的结果,而后来为了彻底治愈这个女儿就已经步入正轨,没在继续上学的路上继续前进,这才选择将女儿送回学校继续读书。

后来不管为了什么样的原因决定让女儿继续读书,现在的妈妈应该也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给女儿,而妈妈的行为并不是个例,甚至可以说是普遍现象。

河南县中的孩子到底有多累

无独有偶,在此前也曾看过《河南县中的孩子》,然后网上也有人开始发出疑问:“为什么现在孩子们这么累?”

这些压迫孩子成绩的家长都是为何以及现在社会竞争如此之大又是为何,这些人都是社会发展的支柱,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难道只为拼下一代吗?

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就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于是为了寻找答案,我便选择观看了视频,希望能从中寻找到线索和一些答案。

随着视频中播放出一句“圭姐”,我发现视频中的这个女儿应该就是之前曾经被送去医院精神治疗过,现在已经基本痊愈,正在进行追访过程。

所以接下来面对着镜头,她也变得开朗许多,不仅给人回答问题,还毫不避讳的向镜头展示了自己曾经自残留下来的伤疤,看到这一幕我心里也很不忍,但是对人家来说也许就是一种解脱。

后来面对这个视频还未完全否定,我认为带着这种想法的人女儿应该大有人在,所以就算受这段伤害,其实也不是个例,况且如果女儿真的没有想发生这样的事才是怪事,这也说明家长控制的还不够。

接下来我还发现其他人的行为一致,可以看到这里面的同学不仅会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抑郁症状,还有自残行为,还有听到朋友出现抑郁症时不假思索选择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让我深知他们此时内心一定非常痛苦。

随着自己的学习越来越吃力,也比较努力,但是成绩却没有得到同等水平的回报,这样一棒接一棒下去,每一届都是众多老师最寄予希望的学生,或许还有其他身边的人。

但即使都这样拼来了,还是拼不过他们,所以到最后只能选择放弃,至于自杀小组,我认为是在学校背负着巨大压力,甚至身边就存在一个这样的对象,所以为图安心,他们只好抱团取暖,形成这样的小团体。

他们多么希望能有一个地方可以让自己倾诉出内心的痛苦,并为自己的安危担忧,以至于想发展下去,所以这可能是我认为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

其实还有另一部分人就算学习再累,也一直没提出这样的要求,所以这可能就是每个孩子之间的不同吧,所以充分证明有心理问题的人并不少。

我们不能找一两个个例否定掉全部人,因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加可怕的问题,比如曾经发表过《我们的教育不需要天才》,因为天才只有一个,所以比天才能的人数不会少,剩下更多的人还需要去后天努力弥补—智商不足的问题,所以这是普遍现象。

随着我国提出不落一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刀枪不入等一系列指令准则,这一系列的话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能照见原影。

但正如作家辛夷坞所说的:“中国式教育没有几分必要先苦后甜,因为甜到最后会变苦。”

家长和学校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竞争如此之大

其实就算学校,不管是公立和私立学校,他们也会为几个尖子生争破头,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一部分。

谁还会将自己家孩子培养成一朵浪花呢

所以还是要看个人能力,但依旧不能否定这些奋斗过的人身难道他们没有想过改变命运?

所谓出人头地,不过是在世俗观念下表现的一种,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让家人生活更好。

但当下的人为了成为佼佼者,让自己的家庭过得更好,不得已走上了相同道路,成为曾经不听劝告,岁的“好学生”,但毕竟不是当年那个时期,所以每个人承载着的负担不同,每个人心中的负担更大。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学生明明很听话,但往往背后悄咪咪做一些小动作,就如之前综艺节目上说的一句话:

“笼子关得越紧,他们闹得肯定越凶!”

因为越害怕失去,就越会做出极端事。

但学生和家长都还会为做出这样极端行为合理化,因为他们需要这样的动力来逼迫自己学习。

其实家长之前也对学校表示过不满,只要学校和班主任能多管管孩子,也许自己就不需要管了,这种双重标准或许就是人与人之间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

正如教育者所说:“学生争取成才固然是好事,但是不一定非要成为人才。”

才能其实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并不是“功成名就”的代名词。

因为当社会进行转型升级时,我们需要的人其实并不是工资高、知识好、学历高,全方位的人才,他们只能够拥有知识和技能,有能力就行,大而全其实并不会吸引人才,反而相对要更为简单高效。

所以社会需要的是各有所长的人,不是单打独斗,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转变思想观念与人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不然就算再怎么拼,这也是城市生活的一种状态,而且在华北地区发展的人口以白领居多。

同时还有河南经济事件表明,他们举全家之力送出一个大学生,家庭负担都会变得很沉重,试问还有多少家庭能如此?

所以其实可以理解这些家长,他们是有迫切原因之力才如此拼命,所以之前的教育制度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性,并且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做出相应措施,这确实问题很大。

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毕竟每名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也要进行个体化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当下环境中找到学生自己的位置,这是更利于发展的,同时也是对其人生道路的一种规划。

所以这个阶段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读书和交友他们都能获得人生更重要的人生道理,当遇到挫折时,他们还可以通过这种联结找到自我价值,并找到可以帮助他们的人,也是对他们心理健康的一种保护。

教育质量也体现在教育方法上,而个体发展上的追求不能掩盖社会发展需要人才,更不能掩盖我们本身存在偏颇,比如高收入代表幸福感提升是在国家前提下,不然在一定水平上,高收入代表高智能,因为当人口多时,也会带样品少,所以供需平衡能够持续进行,这便是正常可预期社会稳定发展模式。

但是当人口少时,或者水平撑不起的时候,那么高物价也意味着高收入与高智能因果关系成反比。

当资本进入后,这种变化是非常快速且强大的,所以其实阶段性的谬误往往会成为新的常态,这是时代发展必经过程。

所以其实还是社会发展问题,人和人之间也是这种弱肉强食过程下实现自我实现价值,所以正如诺贝尔奖背后的20倍付出,这就是工作价值较之生活价值实际上呈现的一种状态,其实处在其中还需要能量支持实现梦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