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秦妇吟》为何失传千年?其细节太残忍,杜甫都不敢这样写

史理爱学思 2024-10-20 02:45:37

唐朝是封建社会之中的鼎盛时刻,不仅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样千年难遇的场景,连当时的文化领域也蓬勃发展。

唐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初唐四杰到大小李杜,这些“风流人物”都在将诗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通过《春望》等诸多作品,将唐朝末期残酷的社会现实全然展示出来。

还有一人也是如此,他所写的《秦妇吟》失传千年,只因为其中细节太过残忍,就连杜甫也不敢这样落笔,其中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

作者韦庄与《秦妇吟》的创作

唐朝从建立至鼎盛局面期间,产生的诗词大多以抒情诗和言志诗为主,以叙事为目的的诗词较少。

直至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和后来的唐朝叛乱让昔日“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王朝陷入混乱,叙事诗才出现多了起来,并且以揭露残酷现实为主。

经历过这一时期的人,诗词风格都极具现实性,例如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和杜甫的风格类似,韦庄也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根据《北梦琐言》,韦庄参加科举考试时,恰巧遇到叛军黄巢进攻唐朝。

《秦妇吟》这首诗就创作于这一时期,主要内容为一个受战争之苦,准备逃脱的妇女被困在长安的经历。

对于其中的内容主要呈现出两种认知,有一部分人通过诗句中“秦妇”离开长安的时间,对比韦庄逃出长安的时间,推断“秦妇“其实是韦庄本人的假托。

但更多人认为,“秦妇”的遭遇并非完全来源于韦庄的个人经历,更多的是唐朝末期首都中现实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因为失踪所表达的内容,而导致作品本身失传千余年。

关于“秦妇”离开长安的时间,从《秦妇吟》中第一部分首句“中和癸卯春三月”到“妾亦与君停玉趾”,详细描述了韦庄和“秦妇”的相遇时间和经过。

这是全诗的起笔,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时间点的背后似乎也在预兆将来长安城中的经历。

交代完基本要素之后,《秦妇吟》的核心内容开始出现,第二部分从前年庚子腊月,到六亲至此无处寻一句。

主要讲述“秦妇”被贼军掳走之前在都城长安之中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是叙事诗的精髓,主要用于讲述主人公所看到的最真实情况。

而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是“一从陷贼经三载”到“天街踏尽公卿骨”,主要是在刻画“秦妇”在叛军中的经历和所见所闻,重点描写了其中悲惨的环境。

后续的第四部分主要描写“秦妇”逃出黄巢叛军后,一路颠沛流离的路程奔波经历。

至此“秦妇”的故事算是结束,后续的第五部分,是作者韦庄在听完“秦妇”的经历后所形成的自我感慨。

仅从全诗的故事情节和大框架来看,《秦妇吟》这一作品不失为写实的经典之作,但在后来却失传了。

作者自禁

这首诗的问世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成为诗人韦庄的成名作,还引领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因为全篇长达1500余字,《秦妇吟》曾一度成为大户人家屏风上的必刻作品,但让人遗憾的是,这首诗在后来失传了。

从时间跨度上看,《秦妇吟》在宋朝到晚清期间从未于社会上露面,消失了近千年时间,直到20世纪初,《秦妇吟》残卷被一个英国人在敦煌石窟中被意外发现,后又被一个法国人随其他珍贵文献一起掠走。

后来被王国维先生考证推断,此残卷便是失传千年之流的《秦妇吟》手抄本,这首一度被禁的唐诗才终于重现于世。

让人没想到的是,最初抑制这首诗流传的,其实是作者本人。

或许韦庄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首诗会在当时社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响,就像是《北梦琐言》中所说的“公卿垂讶”,韦庄诗句中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状况和主旨思想,并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至于为什么当时统治者这么难以接受《秦妇吟》,这就得深究《秦妇吟》中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儿。

其内容过于残忍,全文翻译下来都不一定能过审,这种文章流传开来,会显得朝廷很无能。毕竟连京城的良家百姓都保不住的朝廷,能保得住什么呢?这个在后文会详谈。

另外,《秦妇吟》中塑造出了一种“官不如匪”的主流现象,此举触犯了入蜀朝廷之中的官僚。

韦庄为了避免或其自身或引发的尴尬,所以选择“禁”了这首诗。

言下之意,韦庄对《秦妇吟》的态度是出于“避祸”,但从后世的态度看,这首诗之所以没有被传承,是因为残忍的内容。

失传的真正原因

《秦妇吟》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主人公在长安所见到的情况,内容十分残酷。

在黄巢叛军攻入长安之后,“秦妇”亲眼看到左邻右舍的女子,有的被叛军掠走,有的被玷污,有的引颈自杀,有的投井自尽,有的被活活烧死……

这等惨状,说是人间炼狱也不为过。

诗句中写道“家家流血如泉沸”,是指黄巢攻入长安之后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后一句“处处冤声声动地”,反映出了敌军屠刀下无辜之人的哭嚎,但依然难免死亡的结局。

全诗从这里走进了极端压抑和残忍血腥的氛围。

那些不堪受辱的歌姬和舞姬,全都选择了“暗捐”,她们用自尽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免遭贼寇欺辱之灾;

那些不谙世事的婴儿和幼年女子,则全都被叛军残忍伤害;

那些“牵衣不肯出”的贞洁烈女,则成为叛军的刀下亡魂。

“南邻”有一位昨日新婚燕尔的女子,前一刻听见外部刀枪争鸣,紧接着“俄顷”之间身首异处,当场被杀害。其余家人见此状况,只能“同入井”。后续焚毁城池之际,“梁上悬尸”全都化为灰烬,尸骨无存。

“天街尽踏公卿骨”是这一部分的收尾,言下之意,长安城中的王宫贵族全都被残忍杀害,尸骨堆积,甚至影响街道正常通行。

除此之外,诗中“朝餐一味人肝脍”则是指百姓之间出现人竟相食的残酷景象……

叛军围城,连一只苍蝇都难以进出,这种缺米少粮的情况下,树皮等都成为食物,即使如此依然饿殍遍地,为活命,只能“人相食”。

这些残忍地画面,通过“秦妇”之口,讲述给书生韦庄,他又将其编撰成文,流传给世人揽阅,揭露黄巢军的残暴和百姓的苦难。

这便是《秦妇吟》中的大概故事基调。

总结

《秦妇吟》中关于长安城破之际的类似描写还有很多,并且十分直白,令人感到强烈不适。

这样的描写方式透露出太过残忍的细节,明晃晃在“打朝廷的脸”,会让当时统治者认为,抹黑了朝廷声誉。

不仅如此,其本身直白、黑暗的基调,也确实不太适合流传于世,因此《秦妇吟》才会被封禁千年之久。

这么一个作品,纵使杜甫这般现实主义诗人,也不敢如此描写啊!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秦妇吟》的被隐藏与被发现》顾农

中国知网《韦庄自禁《秦妇吟》新探》陈琴

奔流新闻《风物志丨唐代第一长诗,失传千年的《秦妇吟》从莫高窟复出》

0 阅读:0

史理爱学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