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为什么拍胸脯,有三种可能:
一是认为洛阳可以守。
洛阳是帝国的东都,隋唐两代经营,尤其高宗、武则天时期,皇帝长驻于此,不光办公休闲设施建得好,城防肯定也要按最高标准建造。另外,洛阳是漕运一个重要的转运站,真打起来,起码粮食是够吃的。
再看安禄山,他手下是边防军,以野战为主,日常对手是游牧民族,无论训练还是装备,攻城都不是重点。封常清带的兵跟他差不多,这些人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打下洛阳,他应该有自己的考虑。
二是功利心作怪。
节度使造反是捅破天的大事,大事件方显大英雄。东方集团反了,皇上只能依靠西方集团,东方集团安禄山说一不二,西方集团不一样,这时候正处在一个群龙无首的状态。
威望最高的哥舒翰中风躺下了,高仙芝在怛罗斯吃了败仗,调回朝廷做大将军,程千里倒是在北方打得不错,但资格浅了点,这时也在朝中做大将军,接下来就轮到封常清了,他在安西干得不错,去年还兼任了北庭军区的司令,属于正在走红的上升期。
现在的情况,排在他前面几个都不讲话,而且在任的司令只有他一个,大器晚成的封常清,会不会脑子一抽,就出了这个头呢?我认为很有可能。
第三,李隆基和杨国忠的影响。
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来,杨国忠的反应是‘扬扬有得色’,说:“就安禄山一个人造反,将士们都是受裹胁,要不了十天,他的脑袋就送来献给皇上。”
其他人什么反应?‘上以为然,大臣相顾失色。’
只有皇上和他看法一致,别的人都比较悲观。
这就体现出老板和手下的不同。
有一个典型的故事,讲的是孙权:曹操打了过来,孙权召集底下人开会,一片悲观,说不如投降。只有鲁肃反对,趁着上卫生间的功夫,私下提建议:主公,这帮人靠不住。其他人都可以投降,比如我鲁肃,最多送我回老家,搞不好给个小官做做,该吃吃该喝喝,退休前混个把市长当当,将军您要是投降,猜老曹会怎么处理?
所以别人可以悲观,老大,以及和老大一条心的人、深度捆绑的人,绝对不能悲观,前有孙权鲁肃,现有李隆基杨国忠。
但现实情况,是安禄山准备充分、实力强大,就算不悲观,乐观绝对谈不上,所以皇上耳朵里,听不到多少鼓舞人心的话,急需一个重量级人物来支持这种‘速胜论’,封常清的到来,正好给了这个机会。
作为皇上最信任的首相,外地进见的大臣,首先要过杨国忠这一关,典型的例子是虢王李巨。
洛阳失守后朝廷四处招人,“张垍言(虢王)巨善骑射、有谋略,玄宗追至京师。杨国忠素与巨相识,忌之,谓人曰:‘如此小儿,岂得令见人主!’经月余日不得见。”
就因为不合杨国忠的意,李巨被生生卡了一个多月不让见皇上。封常清地位高一点,但觐见之前,杨国忠谈个话通个气,不是没有可能。话也不用多讲,表明一个速战速决的态度就行。
其实作为封常清,他大老远从新疆赶回京城,也需要摸摸皇上的底。知道了上面的想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再加上对敌人的判断,最终出来这么一个拍胸脯的决定。
只是他这大话出口,皇上高兴了,官也封了愿也许了,却给自己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除了山西和洛阳,朝廷调兵的第三个方向:关中。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李隆基发布《亲征安禄山诏》:
‘其河西、陇右、朔方除先发蕃汉將士及守军郡城堡之外,自余马步军将兵健等一切并赴行营,各委节度使统領,仍限今月二十日齐到。’
一句话:西方集团主力迅速进京护卫。
其实不光这三个军区,连遥远的安西、北庭,主力部队也陆续调来,只不过那要更晚一步。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抽调边防军的同时,十一月二十二日,‘以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副之,统诸军东征。出内府钱帛,于京师募兵十一万,号曰天武军,旬日而集,皆市井子弟也。’
十二月一日,‘高仙芝将飞骑、犷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师者合五万人,发长安。上遣宦者、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其军,屯于陕(河南三门峡市)。’
就地招了十几万新兵,虽然战斗力不咋地,总比没有强,从里面挑了五万人,由高仙芝带队,进驻陕郡。为什么是陕郡,因为这里背靠潼关,而且是漕运仓库,有钱有粮。
这样,不到一个月时间,从长安到潼关,从洛阳到开封,朝廷已布下数道防线,准备迎接叛军的第一波冲击。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