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曲阜师范大学的“智融乡情,数润乡土”实践队满怀热忱地踏上了乡村调研之路。此次,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乡村的特色西红柿产业上,旨在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挖掘其背后的机遇与挑战,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初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大片整齐排列的西红柿大棚,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一股温暖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满眼的翠绿中,红彤彤的西红柿如同一盏盏小灯笼,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队员们首先来到种植户王大叔的大棚,开启了对西红柿产量探寻之旅。王大叔是村里的种植能手,有着多年的种植经验。他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西红柿产量的高低,从育苗阶段就开始奠定基础。育苗时,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要求极为严格。队员们看到,大棚内配备了先进的智能温控设备,能精准地将温度控制在适宜种子发芽的25 - 30摄氏度之间,湿度也保持在60% - 70%。在这样精心调控的环境下,种子发芽率高,幼苗也生长得健壮。
待幼苗长到一定阶段,便进入了移栽环节。王大叔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移栽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保护幼苗的根系,这就好比给孩子安新家,得稳稳当当的,根扎好了,苗才能茁壮成长。”队员们认真观察,还亲自上手体验了移栽过程,深刻体会到农业种植的细致与不易。
在西红柿的生长过程中,田间管理至关重要。开花坐果期,为了提高坐果率,实践队了解到,种植户们会采用人工授粉与昆虫授粉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为了保证果实有充足的养分,王大叔会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科学地调配肥料。“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烧苗,少了果实长不好。”王大叔说道。队员们协助王大叔进行了土壤采样,并记录下各项数据,以便后续分析。
随着对种植过程的深入了解,队员们愈发关注西红柿的产量。王大叔告诉大家,通过科学种植和精心管理,他家的大棚每亩产量能达到8000 - 10000斤。“这几年产量稳步提升,多亏了新技术和你们这些大学生带来的新点子。”王大叔笑着说。
为了进一步助力西红柿产业发展,实践队决定从拓宽销售渠道入手。队员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电商知识,帮助种植户搭建线上销售平台。他们精心拍摄西红柿的宣传照片和视频,详细介绍产品的特点和优势。队员小张还现场直播,向网友们展示大棚里的西红柿生长情况,生动的讲解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短短一个小时,就接到了上百个订单。
除了电商销售,实践队还积极联系周边的超市、农贸市场,为种植户牵线搭桥。队员小李奔波于各个市场,与采购商洽谈合作事宜。经过几天的努力,成功与多家采购商达成合作意向,为西红柿打开了更广阔的销售市场。
在助农过程中,实践队还关注到了西红柿产业对当地就业的带动作用。村里的许多年轻人原本外出打工,如今随着西红柿产业的发展,纷纷回乡就业。在大棚里工作的村民赵大哥说:“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实践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详细了解了村民的就业情况和收入水平,发现随着产业的发展,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实践队在调研中也发现,西红柿产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种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与种植户们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他们建议成立种植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销售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市场风险。同时,队员们还计划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户的科学种植水平。
此次“智融乡情,数润乡土”的乡村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西红柿产业,更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收获了成长。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未来,他们将持续关注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撰稿人:尚鹏全
“智融乡情,数润乡土”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