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卫立煌返回大陆,主席亲自宴请,6大元帅作陪,这是为什么

品古观今 2024-11-27 23:43:37

前言

他是国民党的“五虎上将”之一,是蒋介石手下的“剿共”干将,同时也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他就是卫立煌。

1955年4月,卫立煌携夫人返回大陆,当他们的身影出现时,早已等候多时的群众瞬间沸腾起来。

周总理、朱老总等领导人亲自前往迎接,毛主席更是亲自设宴款待这位“故人”。

那么,一位曾被中共列为“战犯”的人物,为何会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和重视?这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卫立煌:“剿共”是“荣誉”,也是悔恨

卫立煌与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并称为“五虎上将”,尽管卫立煌战功卓著,也难逃“杂牌军”的标签。

毛主席用人讲究的是“五湖四海”的原则,他是一位善于发现、识别人才的高明伯乐,不论是何出身、地位,讲究的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

相比之下,蒋介石则显得狭隘许多,他偏爱亲信,热衷于搞“黄埔浙江”那一套。

这就会使得一些功勋卓著的“非嫡系”的将领得不到重用,遭受歧视、排挤,卫立煌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早年间,卫立煌曾在孙中山身边担任警卫,在北伐战争时期,他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晋升为副师长。

孙中山去世后,政治舞台风云突变,蒋介石将自己标榜为孙中山的“接班人”,开始大肆清除异己,巩固自身权威。

思想单纯的卫立煌,被蒋介石“正统”的幌子所迷惑,最终投入了蒋介石的麾下。从此走上了与共产党对抗的道路,成为了蒋介石手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当然了,卫立煌与蒋介石之间并非亲密无间,两人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卫立煌对蒋介石任人唯亲的作风深感不满,自己明明忠心耿耿,勤勉尽责,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每一次战斗,卫立煌都位于最前线,仗打了,力气费了,功劳却成了别人的,倘若是输了,责任全在自己,这搁谁身上都不好受。

同样的,蒋介石对卫立煌也是一肚子气,他要的不是一个顶撞他的部下,而是一个忠心的“犬”。

在他眼里,卫立煌就是一个是一个性格急躁,易于动怒,桀骜不驯的烈马。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

早在北伐时期,蒋介石就曾逼走了卫立煌的上级许崇智,并阻止两人往来,这让卫立煌气愤不已,曾扬言:

“若我有兵力在手,势必要将这不讲信义的蒋介石搞垮不可!”

“西安事变”前,卫立煌再次被蒋介石推上了“剿共”的前台,成为了与共产党对抗的急先锋。

“西安事变”的爆发,卫立煌让成为了阶下囚。他明白,自己与共产党积怨已深,每次“围剿”都冲在最前沿,恐怕难逃此劫。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共产党竟然不计前嫌,这让他感慨万千。

喜结中共高层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卫立煌:“他是一位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确实,正如毛主席所评价的那般,卫立煌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在对日作战更是坚决,而他的思想转变,也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9月,日军大举进攻山西,蒋介石将卫立煌派往山西,指挥作战。蒋介石此举背后却藏着多重深意:

一来可以借此机会捞取“领导”抗日的美誉与地位;二来可趁机在阎锡山的地盘上插足,逐步蚕食山西;

三则基于一个他认为的“事实”:共产党不会与长期“反共”的卫立煌合作,甚至可能借此机会消灭八路军。

蒋介石可谓是打得一手好算盘,一举多得,然而,事实正如他所料想的那般吗?

在忻口一战中,朱德率领八路军在敌后展开游击战,为卫立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虽然两人未曾谋面,但卫立煌却首次深刻认识到,八路军是一支忠勇爱国的部队。

1938年1月12日,卫立煌与朱德首次会面,交谈中,两人发现彼此的早年经历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朱德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气节,以及共产党的深厚根基,都让卫立煌深感敬佩。

尽管他们分属不同党派,但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团结一致,抗击日寇。

在此期间,卫立煌还专程去往了延安,拜会了毛主席,对于卫立煌的到来,毛主席极为重视。

随后,卫立煌还特意前往延安,拜会了毛泽东主席。对于卫立煌的到来,毛主席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不过,部队中有些同志对此却有些不解,他们不明白为何一个曾经与共产党人血战沙场的人会成为“贵宾”。

但毛主席是从大局出发,他深知,如果能够争取到卫立煌这样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对于我军的处境、根据地的巩固以及国共关系的改善,都将大有裨益。

在去往延安的路上,沿途的景象给卫立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发现道路两旁写满了标语,或高呼“团结抗日”,或倡导“加强国共合作”,还有欢迎他到来的标语。

路边也早已挤满了前来迎接的群众,当毛主席大步走来,与他亲切握手时,卫立煌由衷地赞叹道:

“贵军对日作战打得非常好!立煌来到延安,有机会聆教,甚感荣幸!”

在延安,卫立煌参观了多个地方,他看到的是军民一心、官兵平等的和谐景象,这种同志式的亲密关系在国民党内部是极为罕见的。

他激动地表示,今后要向八路军学习,在战场上绝不妥协、绝不投降,坚决抗击敌人到最后一刻。

来延安见毛主席前,有两个人对他影响颇深,一个是周恩来,另一个则是朱德。

那时他的思想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而此次的亲身体验,更是让他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与毛主席的谈话中,卫立煌得知八路军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缺乏子弹和医药卫生器材。

卫立煌拍了拍胸脯,表示此事交由他来处理。毕竟上阵杀敌不是小事,缺少弹药还怎么打日本人?

回到驻地后,卫立煌立刻写下手谕,要求调出一百万发子弹和二十五万枚手榴弹。

老部下杲海澜看到如此庞大的数量,面露难色。卫立煌不悦地说道:

“十八集团军仗打得很好,凡是打日本人的,我都一样看待,物资方面更要充分供给。”

随后,他又调拨了180箱牛肉罐头给八路军。在那个年代,罐头可是稀缺物资,整个第二战区也才几百箱。

除此之外,还有电话机、夏装及医药用品等,这份厚礼对于八路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了。

此次延安之行让卫立煌深刻意识到,要想真正将侵略者赶出国门,拯救中国,恐怕只有学习毛主席和延安的办法。

他甚至曾提出加入共产党的请求,但鉴于当时的形势,这份入党请求被婉言谢绝了。

美国出版的权威著作《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卫立煌被尊称为“常胜将军”,就连美国驻华将军史迪威,也对卫立煌赞誉有加,认为他是国民党军中不可或缺的干将。

尽管卫立煌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深得外界尊敬,但在蒋介石的心中,他却并非无可挑剔。

前文已有所提及,蒋介石派遣卫立煌前往山西,本意是希望他能借此机会削弱甚至消灭八路军的力量。

可卫立煌不仅未能如蒋介石所愿,反而与八路军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双方之间的交往虽隐秘,但总归是纸包不住火。

蒋介石对于卫立煌的这种“背叛”行为自然无法容忍,因此,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便剥夺了卫立煌的兵权,将他派遣至欧美进行所谓的“考察”。

辽沈战役的最大“卧底”

1947年,卫立煌突然接到蒋介石的急电,命他迅速回国参战,原来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节节败退,在如此严峻形势之下,蒋介石想到了身在欧美“考察”的卫立煌。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卫立煌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听命“反共”的卫立煌了。

卫立煌虽身在国民党阵营,他的心早已向着共产党靠拢了,当年他就是想要远离内战才奔赴欧美“考察”的,现如今竟又让他去当什么“剿总”总司令。

一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命令,卫立煌不知该如何是好了,他急忙给中共发去了电报,没多久便收到了中共的回复:相机行事。

抵达东北战场后,卫立煌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首先告知众人:

“共军擅长围城打援,我们务必谨慎行事,不可轻易出击,应固守沈阳,以待良机。”

他亲自指挥士兵加固防线,营造出一种全力以赴的备战态势,而对于前线传来的紧急求援,他却总是以“稳重”为由,按兵不动。

当战役到达关键时刻时,卫立煌拍着胸脯对蒋介石保证:“总统要我们什么时候闭眼睛,我们就什么时候闭眼睛!”

尽显自己的忠心之举,结果转头就以各种理由驻守原地,不论如何下令,仍按兵不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消极应战。

气得蒋介石对卫立煌一通大骂,将其撤职查办,并将其软禁了起来。经此一事,卫立煌对蒋介石彻底失望。

苦战多年讨不到好处不说,军队也被拆的七零八落,归来半生,竟成了个“光杆司令”。

之后,中共方面公布了国民党战犯名单,其中就是卫立煌的名字,卫立煌看到后却没有丝毫的沮丧,反而欢呼雀跃,直呼自己“有救了”!

这何尝不是共产党保护的一种方式呢?如果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恐怕卫立煌早已被蒋介石做掉了。

蒋介石宣布下野后,卫立煌重获自由,他明白蒋介石的为人,也知道他绝不会善罢甘休。

于是迅速逃离,前往香港。之后面对蒋介石的相邀,他明确表示,自己绝不会前往台湾。

1955年4月,卫立煌重回大陆,周总理及六位元帅亲到车站前去迎接,毛主席更是亲自宴请款待,卫立煌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结语

真正的爱国者,不会因为党派之争而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们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卫立煌就是这样一位爱国将领。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国军五将领:夸卫立煌“非常厉害”. 郑州日报

辽沈战役最大卧底:国军虎将卫立煌亲共之谜. 中国青年网

"国民党头等战犯"卫立煌为何1955年突然回大陆?. 人民网

1 阅读:227
品古观今

品古观今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