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世纪30年代末,俄罗斯一个破产商人哈巴罗夫,在找寻新的开拓财富之地的途中,到达了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的汇合处。他发现这里大河奔流不息,广袤的土地上都是黑色的肥沃土壤,这条河被俄国人命名为“阿穆尔河”,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

阿穆尔河的发现,带给俄罗斯人对财富的向往,这里蕴含的丰富矿藏吸引着急剧拓张的沙俄政府。
因为这样,波雅尔科夫成了第一个率兵入侵黑龙江北岸的“勇士”,但面对雅克萨的入侵,忙于入关的清廷是无暇理会。

战斗是必然的,可当雅克萨战争正式打响,所有人为何都在说,大捷比失败更为危险?

自1649年夏天起,哈巴罗夫请军沙俄政府,开始了对黑龙江领域的多次探险和征服。而当时清廷正忙于入关,无暇顾及发生在雅克萨的侵略行为。
哈巴罗夫占领了雅克萨,即今天的俄罗斯阿尔巴津,他在雅克萨修筑城堡,对这片土地的人民胡作非为,烧杀抢掠,逼迫达斡尔的男人服苦役,强奸女人,甚至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哈巴罗夫的掠夺行为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自顺治年间起,沙俄对清廷边疆不断袭扰,使得当地民众不得安宁,虽然清廷也屡次围剿,但俄军采取你打我退,你走我回的无赖战术,始终不放弃在雅克萨的盘踞。
在这种不断侵扰的几十年间,清廷眼见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策略无效,终于等到康熙在平定三番的第二年,也就是1685年开始决定正式派军收复雅克萨。
雅克萨战争从1653年开始,结束于1689年。其中1685年到1689年这四年间,康熙大帝对入侵俄军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围剿,最终以绝对性的人数优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一次战争是清政府官兵和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协力作战。其中清军共三千人,在清朝都统彭春的带领下,进驻爱珲。清军将作战军力部署为水陆两军,城南部署了陆军,城东南布列战船,城北部署重炮。沙俄只得几百人占据堡垒,这里可以看出,虽然两军人数差距大,清政府与之打起来并不轻松。
最后第一次战争逼得俄军投降,并撤退到尼布楚地区。但贼心不死,不久俄军旧态故萌,又再次入侵占据雅克萨地区。

第二次战争爆发。这次清政府派出两千余众围困雅克萨城,沙俄侵略军也只得几百人而已,清政府考虑粮草、天气原因,攻之艰难,于是将雅克萨城三周挖掘战壕,断其粮草后援,孤立敌军,令侵略军死伤众多,只剩下六十多人。沙皇这才遣使议和,签订协议。

在这场战争中,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少数民族将士携手抗敌,保卫家园,谱写爱国篇章。
这场中国对俄罗斯侵略行为的自卫反击战,以索额图和沙俄政府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为结束。

协议中,两国划分中俄东段边界,我们失去了外兴安岭以北的小部分领土和以尼布楚为中心的蒙古东北部地区,并且失去至今。
虽然沙俄结束了几十年对我国黑龙江北部领域的侵略行为,开始了贸易通商往来,东北边境得以保持太平。但是,雅克萨战争大捷,只是暂时的,长远来看,比失败更危险。

当时沙俄统治者是彼得一世,是俄罗斯历史上两位大帝之一。他1682年即位,1689年亲政,深有远谋。彼时他的主要战场在欧洲,意欲扩充沙俄领土。

彼时清廷对于欧洲科技和军事力量的发展知之甚少,对彼得大帝致力于将国家改革成为欧洲第一强国的国策也是一无所知的。
康熙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是局限的,他认为必须平息几十年的侵略纷扰,彻底击退俄国势力,换取北部边疆万年和平。打胜仗,签协议,如此即可。
而沙俄为扩张领土,不断蚕食周边国家。对雅克萨的侵略正是他们拓张领土的企图之一。只不过沙俄的大部分兵力集结在欧洲,调遣到中国东北是有心无力,困难重重,所以当俄军几百人最后只剩六十多人时,沙俄政府增援乏力,只能赶紧叫停认输。

清朝这个时期国土疆域上还在平乱、收复的过程中。康熙是在刚刚平定了三番之乱以后才下定决心去收复雅克萨的,长年战争导致清政府的经济和兵力都有待恢复,远在东北的这场战争苦于粮草供应和天气原因,清廷也是希望尽快休战,所以签订了一个平等协议,有得有舍的国际条约换取边境的和平,而沙俄本身毫无损失。
沙俄之于清廷,是蛮荒民族,发展缓慢,只会农耕,给他们让渡一些土地,不会对清廷造成威胁。康熙并不知道,俄国正在疯狂进行着陆上扩张,欧洲正开辟一个又一个殖民地。比这些扩张政策来势更凶猛的,是他们对于武器的不断改良,对军事力量的不断提高。


一个苦于在欧洲侵略拓张所以增援无力,一个苦于战事刚休国力有待恢复,才匆匆结束了几十年的纷扰。国土之大,将看似天寒地冻的一片土地让与沙俄,对清廷来说不足轻重。清廷赢得稀里糊涂。
显然清政府并没有战后总结,不然也不会在清朝后期积贫积弱下去。因为沙俄西方化政策已久,科技和武器的进步体现在了这场战争中。
从武器来看,清廷仍然大多使用冷兵器,而沙俄已经使用火枪了。

清军两千人的部队却仅仅只有100余支火枪,清军大多使用弓箭刀矛,俄军给几百个士兵每个都配备了火绳枪或者燧发枪,武器部署上就不如俄军,所以在两次围歼战中,俄军的城堡甚至不能被很快攻下而使用最原始的围困战术。
清政府的大炮还是明朝时候的水平,也就是红衣大炮。在清军入关以后系列战争中红衣大炮确实发挥了摧枯拉朽的威力,但清廷只是拿来使用并没有继续钻研发展炮弹,壮大武器威力,所谓的红衣大炮已从明末的24磅炮退化到只有6磅。

俄罗斯在雅克萨盘踞的堡垒是木制,炮弹尚且攻不下,可见红衣大炮的威力已经减弱,不足以适应那个时代的战争强度了。

1689年,彼得一世掌握实权,1694年,彼得一世的母亲过世,他开始亲政。亲政之后,彼得一世开始了一系列卓越的国家建设改革政策。
在西欧科技迅速发展,促进了工业的进步的时代背景下,这位年轻时不断攻克政治斗争终于成为沙俄第一大帝的统治者,明智地认识到科技的隐要性,派人前去西欧学习科技,本人又隐姓埋名深入西欧学习造船术。他带来一大批有为人士来俄罗斯发展科技和经济,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俄罗斯的教育、文化、贸易、科研乃至军事改革,都得到了发展。

彼得建设了自己的海军,也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支自己的海上作战舰队,1696年拥有舰队的彼得一世远征亚速并成功占有。
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使团访欧,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引用回国,大力发展俄国的科技、教育、贸易、军事等各方面。从彼得一世开始,俄国进入了手工工场时期,随后建立起两百多家工业企业,其中包括兵器厂、冶金厂等。
彼得一世还派遣出国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并在国内兴办航海、炮兵、医科、工程兵、海军等各类专科学校。

即使是文治武功卓越的康熙大帝,在科技方面的学习意识明显落后于西欧。
此后清廷还是固步自封,时代的变化没有促使他们进行相应及时的变革。国家经济以农耕业、手工业为主,人才培养选拔也是经书典籍、科举考试,军事武器没有科技含量,还是冷兵器为主。这都是因为国家一贯施行海禁政策,对海外发展毫无所知。闭关锁国政策在清朝中期开始施行,直到清后期鸦片战争爆发,才令清廷看清了世界的变化之大,已经使他们远远跟不上了。

鸦片战争让中国第一次走进屈辱的历史,雅克萨大捷增强了清政府的固有傲慢,这也是清朝逐渐落后衰败的预兆。设想倘若这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败了,沙俄的大炮未尝不能震醒明智的康熙大帝,为了胜利怎么也得研究作战短板,从而看清楚与敌人的差距正是与世界的差距,赶在西方殖民力量壮大之前,清朝得以及时发展自身科技。
然而雅克萨大捷蒙蔽了盛世下的清政府,以为是无往而不利的其中一个普通战事而已。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康熙盛世”下的雅克萨大捷比失败更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