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一词,指穿戴上衣帽的动物,如今用来形容那些品德败坏,卑鄙如禽兽一般的人。比喻那些没有人性的下流之人物,因此带有侮辱的性质。
“禽兽”本意指飞禽走兽,是鸟类与地面动物的统称,只是一个普通的名词。
而“衣冠禽兽”则来自古代朝廷官员朝服上的动物刺绣。最早出自明朝陈汝元的《金莲记》中:“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由此可见在明朝时期,这个词已经成为了一句骂人的话,不过,如果追溯其来历,你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褒义词。
作为礼仪之邦,古人在仪式感这方面就非常讲究。比如作为一名朝廷官员,穿着打扮相当重要。而相比头戴的乌纱帽,古人们还会在一身官服上作文章。
如今很多影视作品中就能看到,在古代,无论文官还是武官衣服的前胸和后背都会绣上形状不一的动物图案,叫做“补服”或“补子”,是后期添加到衣服上面的,用来区分官职和官位大小,就如同现在制服上的肩章。
据说这种官服制度源自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根据《旧唐书》记载,公元694年,武则天赐予三品以上文官绯紫单罗铭襟背衫,而武官的则绣有麒麟、狮子、老虎等图案。
到了明朝,这一制度就非常成熟了。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统一文物官员的衣服,严格规定了官员衣服上的绣饰图案。
其中文官官服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绣走兽。官员的等级不同,所饰图案也有所区别。
文官图案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则为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此制度一直延续了明清两个朝代,并且到清朝时期极为严格。任何人不得私自在自己的官服上添加“补子”,也不得随意更改,否则将受到严格的处罚。
而那时候能当上官,衣服上能绣上禽兽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于是很多人以穿上绣着禽兽的官服为荣,因此说一个人“衣冠禽兽”也是一个赞美的词语。
只是后来朝廷官员的腐败现象,人们穿着绣禽兽的官服不办人事,老百姓们才用“衣冠禽兽”来形容他们,使得清白的禽兽们也跟着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