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不足,血压就高!此方用得巧,中气补上去,血压降下来

张张科普 2025-04-23 07:44:4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说起高血压,街坊四邻几乎人手一台电子血压计。有人一测吓一跳:“哎哟我咋又高了?”可你问他有没有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动不动就困,他还真有!这时候,我就得说一句老中医的金句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这话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气是血的统帅,气足了,血才能走得稳、流得顺;气虚了,血就像没了导航,容易乱冲乱撞,血压也跟着不安分了。

气从哪儿来?不是空气那个气,是咱们身体里的“元气”“中气”。尤其是“中气”,中医认为它是脾胃运化的动力中心。脾胃一虚,气就不足;气一不足,血管就得靠加压来维持循环——这就是高血压的根由之一。

我碰到过一个60多岁的阿姨,河北人,常年吃凉性食物,夏天贪凉,冬天不忌口,结果脾胃早就虚得不行了。她一来我就看出来了——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象虚弱,一问血压,果然:160/100mmHg。这哪是典型的肝火上炎?这就是中气下陷,血压“被迫”升高的典型案例!

中医讲“虚则补之”,但补也得补得巧、补得正。瞎吃补药,反倒添堵。对付这种“气虚升压型”的高血压,我常用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补中益气汤”,这方子出自《脾胃论》,是调理中气的经典之作。

来,咱细细说说这方子里都有什么宝贝:

黄芪:补气要药,提升中气,如同给发动机加满油;

党参/人参:强脾健胃,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白术:燥湿健脾,防止水湿困脾;

陈皮:理气健脾,防止气滞;

当归:补血活血,气血双补;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扶正气上行,正是针对“中气下陷”的妙招;

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缓急。

这方子就像个中医交响乐团,各司其职,彼此配合,最终的结果就是——中气补起来,脾胃好了,气足血顺,血压也就慢慢稳下来啦!

有人可能会问:“这跟西医说的血管硬化、钠盐摄入过多不太一样啊?”是的,中医看的是“人整体的状况”,而不是只盯着一个数字。你血压高了,西医给你降压药是降低一个结果,而中医更愿意去找那个“为什么血压会高”的根因。

而这个根因,往往就藏在你的生活习惯里。

北方人爱吃咸、爱吃肉、爱喝酒,容易伤脾胃、耗中气;南方人湿气重,长期湿困脾胃,也容易中气不足。特别是广东一带,爱喝各种凉茶、绿豆水,喝多了反伤脾阳;四川人喜辣,辣得脾胃上火不说,还容易伤阴耗气。地域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健康体质!

我还得提提一个冷知识:中医认为“晨起血压高”的人,多半是阳气不能升发,根子在“中阳不足”;而晚上血压高的,多是阴虚火旺,气血失调。不同时间段的血压波动,也能从中医找到合理解释!

当然啦,养生不是光靠吃药。中气虚,除了用药,还得靠“养”。我常跟病人说,三分治,七分养。

吃饭得定时:脾最怕乱,早饭不吃、晚饭太晚,都是在拿中气开玩笑;

别贪凉:不管男女老少,脾都怕寒,冰镇饮料、冷饮少碰;

动一动:中气靠动生,适当散步、太极、八段锦都是极好的补法;

睡得好:睡眠是养气的关键,别熬夜,别胡思乱想,睡好了中气才有根。

顺便提醒一句,血压高了,别一股脑地吃降压药,有些人吃了反而头晕、乏力,那不是药的问题,是气本来就虚,再一降,连“支撑血流的气”都没了,当然晕得慌。

这时候我就建议他们,先补中气,再调血压。很多患者听了建议,调养一两个月,血压稳了,人也精神了,脸色也红润了。

我们再来看看现代医学的角度。“中气不足”对应的生理基础很清晰:它可以看作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输出量下降”甚至是“肠道菌群失衡”造成的全身代谢功能减退。而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血压调节起着关键作用,这不也正是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科学体现吗?

再说更直白点——中气足,代谢强,血流顺畅,器官供血稳定,自然血压不会乱飙!

最后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高血压不是单一的“数值问题”,它是身体给你的一个信号——“你的气不够了,该补了!”

别等到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才急着治。调中气,不光是调血压,更是调整整个身体的能量系统。中医不治病,只治“未病”,这才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

健康小叮嘱来了:

每天早饭前一杯温开水,暖胃提气;

每周三次太极或快走,养气又活血;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护住脾胃;

不贪凉、不熬夜,养好阳气,中气自然旺。

说到这里,您是不是对“高血压”有了个全新的理解?它不只是血管的问题,更是“气”的信号灯”!中气补上去,血压自然也就稳下来了。

参考文献

[1]王国玮, 张虹, 陈建国. 补中益气汤对高血压患者心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医药导报, 2023, 29(3): 122-125.

[2]刘宏伟, 李军.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气虚高血压中医病机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 30(2): 45-48.

[3]国家卫健委.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简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20
张张科普

张张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