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巨头”卫龙赴港上市正式启动,其实控人刘卫平家族身家将超550亿元,一跃成为“河南第二富豪”。
5月12日晚间,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卫龙”)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正式启动IPO。
招股书披露,据最新融资估值,卫龙价值已超600亿元。3月31日,卫龙完成Pre-IPO融资,与CPE源峰、高瓴、腾讯、云锋基金、红杉中国、厚生投资、海松资本签订股东协议,以每股成本4.48美元募资5.49亿美元,这是卫龙成立以来首次完成外部融资。卫龙总股本20.93亿,以此次融资价格估算,卫龙整体估值超过600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三只松鼠5月14日收盘市值(198.09亿元)的三倍。
《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中,河南有11位企业家上榜。牧原股份秦氏夫妇、华兰生物安康家族分别以2650亿元、450亿元财富位列河南富豪榜前二。 按照Pre-IPO融资计算,刘卫平家族身家将超550亿元,将位列河南富豪榜第二,也超过了公司所在地——漯河的原首富、双汇发展的万隆。
根据招股书,卫龙为中国最大的辣味休闲食品企业,市场份额达到5.7%,按零售额计为第二大参与者的3.8倍,且调味面制品和辣味休闲蔬菜制品的市场份额均排名第一。
“辣条大王”刘卫平
公开资料显示,卫龙由创始人刘卫平兄弟1999年在河南省漯河市创立,卫龙品牌所属公司为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平食品”),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9日,经营范围包含食品、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农产品及农副产品、鲜魔芋、魔芋片等,由漯河市卫龙商贸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招股书披露,卫龙的董事会由九名董事组成,包括五名执行董事、一名非执行董事和三名独立董事。其中42岁的刘卫平担任董事长兼执行董事,39岁的刘福平任总裁兼执行董事。刘卫平是刘福平的哥哥。
根据招股书,卫龙的业务可以追溯到创始人刘卫平和刘福平来到河南省漯河市寻找商机,其后留在当地创业,2001年开创出卫龙的第一根辣条。
媒体报道显示,卫龙食品主要靠营销出圈。据《北京商报》报道,从5毛钱的辣条中突围,卫龙食品的快速走红离不开品牌营销,甚至一度成为了继“老干妈”之后的又一“国货之光”。
目前卫龙拥有遍及全国销售网络。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卫龙与1900多家经销商合作,覆盖的零售终端网点超过57万个,低线城市零售终端网点占比大约为70%。截至2021年3月31日,卫龙的产品通过经销商出售给1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购物商场、超市及便利店运营商。
2016年,卫龙与暴走漫画跨界合作,推出定制款卫龙食品暴走辣条;2017年6月,卫龙食品跨界做手游《卫龙食品霸业》;2017年“双12”前夕,卫龙食品旗舰店两位模特手里拿着辣条复刻明星张馨予东北风碎花裙;2018年,卫龙食品以当时热度颇高的“蛇皮袋”为灵感,推出了图库零食袋;2019年,卫龙食品又推出了多款周边。
卫龙的营销操作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根据招股书,自2021年2月至2021年3月,卫龙委托弗若斯特沙利文在中国不同城市对2220名随机挑选的参与者进行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卫龙95.0%的消费者的年龄在35岁及以下;55.0%的卫龙消费者的年龄在25岁及以下,是卫龙最大的消费客群。
去年营收超40亿
目前,卫龙的产品主要有三个品类,分别为调味面制品——即“辣条”,包括大面筋、小面筋等;蔬菜制品,比如魔芋爽、海带等零食;豆制品及其他产品,包括软豆皮、卤蛋和豆制品。
其中,以辣条为代表的调味面制品,2020年的销售额超过26亿元,占公司整体收入份额65.3%,是名副其实的“靠卖辣条上市”。此外,其蔬菜制品在2020年的零售额也超过了10亿元。目前华东地区(安徽、江苏、浙江及上海)贡献了卫龙最大份额的收入,地区收益7.7亿,占整体收益份额的20.7%;位列其后的是华中地区(湖北、河南和山东),份额19.6%。
根据招股书,卫龙自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逐年增长,分别为27.52亿元、33.85亿元和41.20亿元,2018年至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4%。
盈利方面,2018年至2020年,卫龙年利润分别为4.76亿元、6.58亿元和8.19亿元,逐年增长。此外,公司净利润率在2020年达到19.9%。
卫龙的ROE也相当亮眼,2018至2020年分别为493.5%、135.6%、66.9%,超过了茅台2020年的ROE31.41%。
2021年第一季度,卫龙的收入自2020年同期以来大幅增加,产品总销量较2020年第一季度的40.5百万千克(4.05万吨)增加62.8%至65.9百万千克(6.59万吨)。具体而言,2021年第一季度,卫龙的调味面制品及蔬菜制品的销量较2020年同期分别增加52.1%及147.6%,主要是由于三点原因:自2020年4月以来,随着疫情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退,业务增长较快;公司经销网络的进一步扩张;产能的提升。
卫龙称,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建设新工厂,扩大和升级生产设施与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拓展销售和经销网络,加强品牌建设、产品研发等。(北京时间财经 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