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求他出山,他竟坐地起价,左右着欧洲格局却一步步玩死自己

审度 2020-03-26 21:09:09

提到欧洲历史上的名臣良将,前有黎塞留,后有俾斯麦,前者亲手开启了法国的鼎盛时期,奠定法国长达几个世纪的欧洲霸主地位;后者则一手打造了铁血的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德国在欧洲的霸权。我们对这些赫赫有名的“招牌人物”恐怕并不陌生,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二位之前,历史上还曾有过一位与他们十分相似的角色,也曾靠自己的本事掌握着欧洲格局;若不是后来稍稍走错了几步路,加上运气差了点儿,他甚至能改写历史。

此人名叫阿尔伯莱希特·瓦伦斯坦(也常译为“华伦斯坦”),早年遭遇同黎塞留很像,或者说还不如后者。黎塞留的父辈还是一名小贵族,虽说没多大影响力,但最起码衣食无忧。瓦伦斯坦就没这么走运了,传到他这一辈时,祖上的贵族家业早已中衰,他还在12岁时成了孤儿,不是一般的倒霉。

到了瓦伦斯坦青年时代,基督新教已同天主教形成鼎立,出生在波西米亚地区的他最初是一名新教徒,但他却选择站在了罗马教廷那一边。瓦伦斯坦加入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国军队,并于1606年6月被任命为摩拉维亚军队上校。要知道,当时的他年仅23岁,之所以能晋升得如此之快,是因为瓦伦斯坦有着极其出色的个人能力及军事才华。据史料记载,他精通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捷克语和拉丁语,基本上走到哪儿就能跟当地人交流。同时,他又拥有十分高明的交际才能,随军队打了一圈仗,瓦伦斯坦便收获了一条遍布全欧洲的人脉,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同国籍的雇佣兵,这为他后来的气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当时的欧洲上层社会,没有背景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瓦伦斯坦虽然有贵族祖宗,但如今落魄贵族的身份显然是不够用的。好在于1609年,他傍上了捷克一位有名的富婆,成为大地主阶层。

1612年6月13日,马蒂亚斯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作为马蒂亚斯的侍从,瓦伦斯坦随之进入宫廷。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彻底放弃了自己曾经有关新教的所有信仰与教育,坚定地投身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事业中。瓦伦斯坦对主子很忠诚,他主张将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建立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帝国。不过,那会儿的欧洲很不太平,奥斯曼战争结束后,新教和天主教势力又陷入长期混战,史称“三十年战争”。

1619年,神圣罗马帝国迎来了皇帝斐迪南二世,此人对天主教有着十分极端的狂热,对新教采取高压政策,这直接导致诸多诸侯不满,使得反哈布斯堡同盟实力大增。1625年,北方霸主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率军来袭,揭开了三十年战争第二阶段的序幕。这会儿的瓦伦斯坦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落魄贵族”了。如今的他作为“弗里德公爵”,掌握着大量的政治资源和财富。许多昔日的雇佣兵朋友纷纷来投,瓦伦斯坦掌握着一支任由他差遣的、规模可观的武装。最重要的是,由于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忠诚,瓦伦斯坦对皇帝更是说一不二,深得器重。当反哈布斯堡同盟气势汹汹地杀来时,斐迪南二世几乎是顺理成章地将他任命为北部战区统帅。

这便是瓦伦斯坦走向人生巅峰的开始,在三十年战争第二阶段的征战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统帅才华。例如在对整体战局至关重要的德绍桥战役中,瓦伦斯坦派了一支200轻骑的奇兵先夺要冲,随后又利用敌军看对方人少而轻敌的心理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当他率大部队赶来时,丹麦军队一下子便陷入被动,萨克森盟军更是被拦腰冲断,战局可谓是急转直下。当沃加斯特战役结束后,丹麦国王自知大势已去,只能老老实实同帝国签订合约。不仅如此,这一连串的失败直接导致丹麦丢掉了北方霸主地位,其历史进程发生了巨大转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最高领袖,斐迪南二世自然想尽可能地从敌人身上搜刮点好处。但瓦伦斯坦为后来做打算,并不主张把丹麦和它的盟友们往绝路上逼。丹麦虽然是实际上的战败国,但在合约上签完字后,国王发现他的损失其实并不是很大。而对神圣罗马帝国而言,战争结束后,帝国已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政治和军事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论功行赏,瓦伦斯坦居功至伟,被封为公爵,世袭罔替。他在军队中建立起的巨大威望足以令其说一不二;他被整个欧洲誉为“皇冠上的第三颗宝石”,许多人甚至到了“只知瓦伦斯坦不知皇帝”的地步。然而,相比于其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国而言,皇帝和他的心腹们更在乎一些眼下的蝇头小利,境界远不如前者。正如刚刚所说,在同反哈布斯堡同盟谈判的过程中,瓦伦斯坦近乎于自作主张的决定引起了皇帝的不满与猜忌。正所谓功高震主,皇帝开始有意识地疏远瓦伦斯坦。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十分混账的人物整天在皇帝耳边吹歪风,说瓦伦斯坦的坏话,其中有个典型便是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与此同时,斐迪南二世颁布了一道十分糊涂的命令:他要求新教诸侯必须将1552年以后侵占的教产全部物归原主。吃掉的肉哪有再吐出来的道理?此举惹了众怒,一时间,各地叛乱四起。无奈之下,瓦伦斯坦只能带兵四处镇压,驱逐新教徒,或是强迫他们改信天主教。当然了,瓦伦斯坦对这种工作极度厌恶,但出于对皇帝的忠诚,他不做也得做。

就在瓦伦斯坦忙得焦头烂额之时,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跟皇帝说:都怪瓦伦斯坦胡作非为,导致局面趋于失控。不光是新教诸侯,许多旧教的大贵族也不愿看到皇权过分膨大,他们明白斐迪南二世越来越大的权力是拜瓦伦斯坦所赐,因此也随声附和。最怕三人成虎,终于在1630年8月13日,在帝国议会会场,皇帝当众人之面剥夺了瓦伦斯坦的一切职务,把他踢出了宫廷。无奈之下,他也只能回到故地波西米亚。

值得注意的是,瓦伦斯坦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的人脉遍布整个欧洲,宫廷里外都有耳目。他一边密切关注着宫廷中发生的一切,另一方面又频繁地打探着国际局势。瓦伦斯坦笃信,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很快就会到来。果然,距离瓦伦斯坦被罢黜没多久,北方新霸主瑞典王国带着盟友再一次杀了回来。次年9月,帝国军在布莱登菲尔德会战中惨败,帝国不但失去了整个北德意志的控制权,连南德意志也岌岌可危。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蒂力公爵战死,巴伐利亚和波西米亚等地几近沦陷,瑞典与萨克森联军势如破竹,帝国军更是军心涣散,几乎是一触即溃,斐迪南二世急得寝食难安。这会儿,他又想起了瓦伦斯坦,赶紧派人去请。

瓦伦斯坦并不着急,皇帝的特使一轮又一轮地上门,好声好气劝他回去办事,他却很傲慢地断然拒绝。此时,瓦伦斯坦心里是这样想的:现在有求于人的是皇帝,除非斐迪南二世肯下狠心开出令瓦伦斯坦满意的价码,否则后者是绝对不会出山的。这不光光是价码问题,想想当初皇帝和他的心腹们是怎么把他扫地出门的,如今不让皇帝面子上吃点亏,以瓦伦斯坦的性格,他是绝对不会咽下这口气的。

另一边,斐迪南二世深知时间不容浪费,终于做出了一个难以启齿同时又是必要的决定:他告诉特使,不惜一切代价把瓦伦斯坦带回来!结果这一次,瓦伦斯坦获得了恐怕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象的丰厚价码:其一,他对帝国军有着不容置疑的掌控,就连皇帝都无权干涉他在军事上的安排;其二,皇帝的命令必须交给瓦伦斯坦过目,若后者不同意,命令便是废纸一张;其三,战利品怎么分,皇帝说的不算,瓦伦斯坦的话才管用。除此之外,官爵封地这些基本的东西更不用说。一时间,瓦伦斯坦风光无限,直接登上了人生巅峰。但山顶过后便是下坡,对他而言,这一波操作精明一时,但对他的整个生涯而言不见得是件好事。

当时的瓦伦斯坦对欧洲有着多大的影响?听说他出山的事情,全欧洲各处观望的雇佣兵就跟发疯了似的纷纷来投,各路势力都想跟着瓦伦斯坦混点好处,一时间,帝国多出了一股人数超过4万的军队——这在当时的欧洲已经算是一支庞大的武装了。而瓦伦斯坦也不负众望,上来便搞定了萨克森,随后迅速止住了帝国军队的颓势,利用巧计逼迫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带大军同帝国军主力决战。经过一番鏖战,虽然反哈布斯堡同盟获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这充其量是一场惨胜,甚至连古斯塔夫二世都在战争中殒命。

正所谓“盛极必衰”,此时的瓦伦斯坦被视为“帝国真正的皇帝”,一旦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等待他的十有八九是悲剧,历史也确实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害瓦伦斯坦被逐出宫廷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被狠狠地涮了一把:瓦伦斯坦同意驰援巴伐利亚时,不但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手中夺走了兵权,更是羞辱性地让对方老老实实地亲自来迎接他。本来,政治场上多一个敌人就已经够危险了,况且这个敌人还是真正的皇亲贵胄呢。不过,此时的瓦伦斯坦风头正盛,大家多多少少又有求于他,因此不好发作。他们强颜欢笑,静静等待着对方的破绽。

古斯塔夫二世战死后,瓦伦斯坦认为是时候重修和平了,因此向皇帝提议。此举遭致天主教诸侯反对,皇帝最终也拒绝了。瓦伦斯坦对此十分失望,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穷尽大半辈子扶持的皇帝,原来只是个没有主见的软骨头,因此,他决定撇开皇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政治追求。1633年初,他与萨克森、捷克展开密谈;9月,他秘密接触反哈布斯堡同盟,试图争取和谈机会;10月,瓦伦斯坦自作主张地下令释放了一批瑞典战俘,由于这一系列决策都是他绕开皇帝自己定夺的,因此,无论是天主教诸侯还是皇帝的心腹,他们一致认为瓦伦斯坦反水了。

1633年底,瓦伦斯坦同瑞典和法国展开和谈,眼看着自己离理想的实现又进了一步,谁料死神离他更近。那会儿,天主教诸侯坚信瓦伦斯坦为了加强皇权会夺走他们的权力,因此把他视为有你没我的死敌;皇帝也开始相信他要造反,更不用说诸如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这些同他有宿仇的政敌了。要命的是,由于一再对敌人采取怀柔态度,许多军官对他们的统帅感到失望,军队内部出现了隐隐的分裂,瓦伦斯坦急于议和,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然而,它们刀刀致命。

1634年1月11日,华伦斯坦在老军官会议上向军官们寻求效忠宣誓,此时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皇帝认为再不对他下手,事情将彻底失控。两周后,瓦伦斯坦再次被革职,皇帝赦免大部分军官,唯独不放过瓦伦斯坦和他的亲信们。不过,斐迪南二世深知瓦伦斯坦好用,况且此时战局未定,他就是否要对瓦伦斯坦赶尽杀绝仍犹豫不决。在这个节骨眼上,处死瓦伦斯坦的要求如洪水般涌来,最终,皇帝于2月18日颁布了一道“公开的人权剥夺令”,实话说,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这样做而不是直接抓起来杀掉,还算为瓦伦斯坦留了一线生机,算是比较厚道了。

1634年2月20日,瓦伦斯坦带着1500名亲信出逃,凭借他的能力与影响力,恐怕想要东山再起并非绝无机会。然而,他并没能等到那天。5天后,一群北欧士兵持刀冲进了他的卧室。据史料描述:瓦伦斯坦意识到危险后没有慌张,没有躲避,没有祈求,没有叫人甚至也没有自卫——他选择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随着一把木剑刺穿胸膛,他一生的追求成了遗憾。直到两个多世纪后,俾斯麦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被人们冠以“伟大”的标签反复称颂;瓦伦斯坦则渐渐被历史遗忘,甚至我们不提,许多朋友恐怕都想不起欧洲史上原来还有这号强悍的角色。

0 阅读:20
审度

审度

历史也可以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