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出书法中的筋?打通这几个关键点,书法水平突飞猛进

之瑶看过去 2023-09-16 13:10:00
学不好书法,很多同学会从点画或结构这些表面的东西找问题。 比如临帖。 有的同学怕临不像,甚至用薄宣纸蒙在字帖上,一笔一笔描。 结果还是感觉很僵硬,和看字帖上的字感觉不一样。 怎么比对也找不出原因。 其实就是“筋”出问题了。这是书法的内功。 书法的“筋”是什么? 我用最通俗的话描述一下,书法中的“筋”是一股连贯的气。 为什么很多同学临帖已经很像了,但总感觉怪怪的? 原因就是只看点画,而不注意书法内在的东西,比如筋。 书法讲究的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零散散的一堆点画。 讲究整体,于是“筋”这个概念就出来了。 它是把这些零零散散的点画连在一起的内在关键。 这是“筋”产生的目的,就是让一个字成一个整体,让一篇字成一个整体。 写好“筋”还要打通几个关键点。 很多同学以为“筋”就是“连”。以为画上个牵丝就是筋了。 这不对。 王羲之说过的一句话,“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 这“掉”是用手腕写字的意思。 点画之间的“连”,是通过动手腕,自然地连。而不是拉个丝就是连了。 它是一个首尾的“贯气”。 有同学又问了,没有牵丝的点画,怎么“贯气”? 这又牵涉到一个“藏”的问题,牵丝不是没有了,而是藏在了“首尾”。 千万不要自作聪明,以为“藏”就是没有。 现在很多同学为什么写楷书死板,其实就是没“藏”好。 简单一收笔,牵丝就此而断,筋断了何来的气?气没了,肯定就死板了。 还有一个注意点。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慢则无筋,速则无骨。 很多同学以为,写出筋,速度要快。 这其实又在生翻译古文,曲解作者本意。 王羲之在《书论》中说,欲书先构筋力。这才是筋的本意。 “筋”和“力”才是一对。 慢则无筋,只是告诉你速度不能太慢,太慢了,表现在纸上就是犹豫,产生不了力感,就算连一块,也是无“筋”。 有古文说,逆则生筋。 “逆”其实就是为了产生力,有了力,筋才能生。 否则你再怎么连,再怎么动手腕,也不会产生筋。 结束语: 学古代书法理论,一定要多个书法家结合着看。 别逮住一句话,硬翻译,以为懂了。这样很容易曲解,甚至正好相反。 就像上文说的,如果你逮住”慢则无筋“这句话,以为弄明白了“筋”。 这就曲解了。 你结合王羲之的理论,“筋”和“力”是一对的。才能完全打通“筋”这个概念。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举个例子。 一根绳子,只有在紧的状态下才会有力感,这也就是有筋的状态。 绳子一松,没有力感存在了,即使点画都是用这根绳子连在一起的,那也是无筋的,气是断的。 古代书法理论,你要多个书法家结合在一起才管用。不能逮住一句话硬练! 本文原创来源于作者的公众号:毛笔书法 原创作者:墨虫
8 阅读:306

之瑶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